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学设计 | 《别了,不列颠尼亚》

2022-09-27 15:04 作者:高中语文-凝语素笺  | 我要投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新闻的一般特征,把握消息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把握时间节点,体会场景的转换。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中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隐藏在理中的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寓情于理的写作方法及庄重含蓄的写作风格。

2、把握文章时间节点及场景的变换,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防务交接仪式》纪录片片段。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第一次访华,与邓小平商定香港回归事件;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年,伊丽莎白逝世,她也终究成了历史。回顾历史,不忘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重回那庄严的时刻。

二、知人论世

1、写作背景: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2、不列颠尼亚号

不列颠尼亚号,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1954年1月11日首航。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间服役。

3、了解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4、文体知识——新闻消息

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

三、初步感知

1、预习检测——正字音

紫荆花(jīng)  掩映(yǎn)   世人瞩目(zhǔ)

2、快速浏览全文,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勾画出来,对应具体事件,明确文中结构。

(1)时间及事件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6月30日下午4时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6月30日下午4时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6月30日晚6时15分

添马舰东面

告别仪式、宣读女王赠言

6月30日晚7时45分

亲王军营旁

第二次降旗仪式

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7月1日第一分钟

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升起

7月1日0时40分

中国南海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第二部分: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2-4段:港督离任降旗仪式

5-6段:英方告别仪式

7段:第二次降旗仪式

8、9段: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10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第三部分: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四、研读思考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合作探究一: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象征意义?

以前后四人为单位,彼此之间交流所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2)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3)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4)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标志:英国统治结束,香港已经回归祖国。

3、作者用紧凑的事件谋篇布局,就像站相机连拍,有何作用?

①增强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 ②体现了盼望回归的激动和急切心情。 ③体现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来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4、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的?

你从《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种情感?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我们读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分析,两层含义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5)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6)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五、明晰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英国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准确地描绘了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 |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