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妄言》中,作者和评者对吴三桂是极其鄙视的
在《姑妄言》中,作者和评者对吴三桂是极其鄙视的。 王长友先生在论文中提到富新负司进朝、三妇又负富新的故事结构甚至让人联想到三藩之事。批语说: 富新负了司进朝,便接庞氏三妇负富新;富新因负心于司进朝而死,三妇亦因负心于富新而死。借这几个男女骂尽负心人有(按当作“尚”)不足为妙,又借富新之负心骂尽明末降贼诸文武之负心者妙极。倘有负心之人见此,当亟为改悔,不(按,脱“至”字)身罗(按,当作“罹”)横祸而贻后人之笑骂也。 明末的负心之臣,不只是“降贼”之人,更有“降清”之人。 其中吴三桂最初决定投降李自成,后来为了陈圆圆又引清兵入关,吴三桂先背叛了明朝,后来又降清,之后又起兵反清朝,是一个反复小人。 顺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调吴三桂入关,与八旗将领李国翰同镇汉中,剿杀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在此期间,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诚,不但对农民军残部进行残酷的镇压,动辄屠城,而且,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他也不遗余力地去斩尽杀绝。吴三桂思想和行动的转变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对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区抗清义军残部被剿杀殆尽。 永历帝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南明末代皇帝,(顺治十八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逃到了缅甸,缅王莽白得到清军进入缅境的消息后,曾写信给吴三桂,到1662年1月22日,莽白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吴三桂心腹吴国贵用弓弦勒死。 《姑妄言》作者毕竟属于远离明清易代的巨变出生的一代,他已经不可能有蒲松龄、孔尚任、洪昇们切身感受过的心灵震荡和亡国之痛了,然而在《姑妄言》中却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遗民情节,仔细看看《姑妄言》作者、评者的交游圈就会知道怎么回事了, 方仲舒与《姑妄言》中胡致还的兄弟胡致果【胡其毅】是好友,胡致果还和《姑妄言》中的王大江是好友,王大江先生是林钝翁的好友,王大江先生与方仲舒关系非常好,方仲舒还有一位朋友叫杜浚,杜浚有一个好友叫杨爱生,杨爱生是林钝翁的忘年交。《姑妄言》作者和评者的朋友全部都是明遗民,曹去晶与林钝翁浓烈的遗民情结更多来自他们的遗民朋友们。 在明朝遗民心中,是极其鄙视吴三桂的 因为吴三桂不但引清兵入关,而且还大肆屠杀反清义军,最后还让心腹勒死永历帝朱由榔。吴三桂抓住永历帝之后,急于向清廷邀功请赏,还没等清廷发落,就在云南昆明将永历帝就地处死了。 所以曹去晶和林钝翁也是十分的鄙视吴三桂。林钝翁在《姑妄言》的评语中嘲讽的负心之臣中不排除包括吴三桂。 陈辽先生认为《姑妄言》如果按照真实的历史写李自成,必然要写到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吴三桂出降清王朝,吴三桂与清王朝合兵在一起,这才战胜了在占领北京后已经腐化了的李自成。然而,曹去晶对清王朝是持不合作态度的,对吴三桂降清更是鄙视的(书中完全不提吴三桂),因此他避开了这一段史实,而是写李自成在汴梁战役后,破亳州,得陈州,便想去取南京”,于是虚构了一场南京的江北大战。 《姑妄言》所写的发生在南京城北六十里处六合的这一战役,是莫须有的。李自成两万精兵,败在乡勇手下,而且败得如此之惨,更是匪夷所思。在曹去晶看来,《姑妄言》写了那么多篇幅的市井生活后,该写写军事战斗,因此虚构了这场南京城下之战,一方面避开了吴三桂降清问题,另一方面热闹一番。不过,文学创作是有规律的。作家写他不熟悉的生活,而且冒充内行,必然出丑。曹去晶这么一大段对李自成所发动的南京战役的描写,在《姑妄言》中是彻头彻尾的败笔。此后,《姑妄言》又写了李自成徐州之战的失败,写得更加蹩脚。 《姑妄言》写李自成之死,也是草率之至。说李自成自得了北京,亲自领兵去攻山海关(按:这样,他回避了吴三桂降清事),到了石河,被大清兵马杀得大败亏输,亡魂丧胆,跑回北京。也不想做皇帝了,收拾了些子女玉帛,领着贼众,星夜直奔襄阳..... 李自成带了二十名骑兵,他要到山上去看看。“到了山下,命众人不许跟随,他单骑登山入庙,见帝像拜谒,若被神击,伏不能起。”众村人疑是劫盗,取锹锄棍棒一齐下手,“打得头颅粉碎,骨肉如泥。 总之,曹去晶对李自成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是敌视的,在描叙中有诸多歪曲。这对于古代的知识分子,传统的思维模式已成积习,无怪其然,不必深责。他能在小说中引用李自成声讨朝廷的檄文,写到民众支持李自成,官兵比“贼”更残民,这就很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