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爪翻子門:重要傳人
相傳鷹爪拳為岳飛所創,至清代,瀝泉僧[1]把鷹爪拳融入翻子拳中,兼而練之,形成鷹爪翻子拳。瀝泉僧傳道濟僧及法成僧,道濟及法成先後傳藝給劉仕俊。劉仕俊(亦寫作「劉士俊」)[2]為晚清可考之人物,劉鳳池(陳子正在黑龍江的弟子)曾以文學家的筆調撰寫〈劉士俊傳〉[3],對劉仕俊如何得道濟、法成傳藝,以及後來如何成為威震河北的武林巨擘,所述甚詳,值得參考。[4]
劉仕俊之後,鷹爪翻子拳的傳人,脈絡清晰──得劉仕俊真傳者為劉成有,劉成有傳外甥陳子正及第三子劉啟文,二人發展出略有不同的鷹爪拳風格。
關於鷹爪翻子門的創始人和各代傳人,就我所知,目前有三種計算方法。1. 以「岳飛」為創始人,瀝泉僧為第二代傳人,餘此類推。2. 以「劉仕俊」為創始人,劉成有為第二代傳人,餘此類推。3. 以「陳子正」為創始人,突出陳子正為鷹爪翻子拳真正創始者,餘此類推。
我個人採第二種計算方法。因為劉仕俊以前,鷹爪門的承傳為「傳說」。「瀝泉」其人,名字衍異,或寫作「瀝泉」,或寫作「麗泉」、「儷泉」,且時代歸屬不一,有門人說他是明朝人[5],有門人意指他是清朝人[6],更有人說岳飛的散手是跟他學的[7],變相說他是宋朝人。而在武學承傳上,有人說「法成僧」傳藝「道濟僧」;也有人說「法成僧」與「道濟僧」為師兄弟,二人的鷹爪拳皆為「麗泉僧」所授,說法又不同。因此我以有史實可考的「劉仕俊」,作為鷹爪翻子門第一代傳人。 以下介紹的,是鷹爪翻子門第一至第五代傳人,部分照片解像度較低,未能放大。
























[1] 「瀝泉僧」,門人多寫作「麗泉僧」,更有寫作「儷泉僧」,疑誤。「瀝」、「麗」、「儷」,河北話音近(普通話拼音都是li),致生三種寫法。我之所以不採「麗泉」一名,是因為以「麗」字飾「泉」,實不似講求「四大皆空」的僧人之名,「儷」(成雙成對)字亦然。明代《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第五十七回,以「麗泉讀此,有詩歎云」的章回小說寫法點評歷史,文中的「麗泉」,並非僧人之名。清初錢彩的《說岳全傳》第四回,寫岳飛跟周侗到「瀝泉山」拜訪志明僧人,不但寫到「瀝泉山」,還寫到「瀝泉洞」、「瀝泉」,而岳飛在瀝泉洞打蛇時,將蛇尾一拖,那蛇竟化作丈八長的蘸金槍,槍杆上有「瀝泉神矛」四個字。目前流傳的岳家槍套路,即有「瀝泉槍」;可見「瀝泉僧」一名,乃從「瀝泉」而來。[2] 楊敞在〈雄縣劉武師傅〉一文中寫作「劉仕俊」,他說:「嘗以其師劉武師技術源流及教授法并其軼事,語余曰,師名仕俊,直隸雄縣人,居邑城東北之孤鐘頭。」見北京《體育》(季刊)第一期,1918年2月,「傳記」頁二。陳子正的弟子劉鳳池,則寫作「劉士俊」,見〈劉士俊傳〉,刊於《佛山精武月刊》第十、十一、十二期,1926年7月、8月、9月。《雄縣縣志》亦寫作「劉士俊」。「仕」、「士」二字相通。[3]《佛山精武月刊》第十、十一、十二期,1926年7月、8月、9月。
[4] 劉鳳池所撰的〈劉士俊傳〉,為目前所有關於劉仕俊生平資料中最為詳盡者。劉鳳池為陳子正早年在黑龍江的弟子,能文能武,有「刀筆邪紳」之稱。1915年任黑龍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體操教員時,邀請陳子正從北平遠赴黑龍江任教(可參看劉鳳池外孫毛健全口述,林家品撰寫:《洗馬塘──毛家一百年的故事》,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3年,頁73-77)。劉鳳池寫〈劉士俊傳〉所掌握的詳細資料,顯然由陳子正提供;而陳子正固然會聽師父劉成有講述鷹爪翻子拳的歷史,由劉仕俊直接對他講,也有可能。因為劉仕俊、劉成有、陳子正都是親戚,陳子正跟劉成有刻苦學習鷹爪拳時,劉仕俊仍未過世(陳子正生於1878年,而劉仕俊卒於1910年)。從這個角度看,劉鳳池所寫的〈劉士俊傳〉,內容頗為可信。[5] 如劉法孟,他說:「鷹爪拳雖創於宋,實盛於明,明朝時代有麗泉僧者,得承真傳,……。」見劉法孟〈「大雄拳」之來源〉,收入《雄拳百式》(香港:祥記書局,缺出版年分),頁二。[6] 如劉鳳池所撰之〈劉士俊傳〉,說鷹爪連拳「其源出於麗泉僧,後以此術授道濟」,道濟教了劉仕俊數手連拳即辭去,後來劉仕俊又遇到「師友名法成者」,又得法成傳藝。劉仕俊為晚清可考之人物,依此文所述之承傳線脈,可知「麗泉僧」為清朝人。[7] 如楊敞在〈雄縣劉武師傅〉一文中說:「岳氏散手法者,其源出於達摩禪師,世傳達摩禪師有坐功站功行功諸法,散手即行功也。宋時岳武穆得之於麗泉山僧,其初僅九手法……。」見北京《體育》(季刊)第一期,1918年2月,「傳記」頁三。
[8] 網上資料說劉仕俊生於1840年,卒於1910年,活了七十歲。但楊敞在〈雄縣劉武師傅〉一文中,說他「年八十始卒」,而劉鳳池撰的〈劉士俊傳〉,更說他「壽至八十餘歲」,七十八歲時還與早年有過恩怨的山東拳師交手。如他生於1840年,則他部分事跡,考之史實,似乎「過於年輕」所為;因此,我據劉鳳池的資料,把他的生年推前十三年,而加一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