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框架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种系发展
种族发展
个体心理
二、心理发展的性质
整体性
社会性:人的心理发展是受人类社会环境制约。
活动性:皮亚杰
规律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发展次序固定。
不平衡性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年龄特征:本质特征
年龄阶段的根源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和环境:心理发展的动因,本质问题
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
内动力和外动力
“关键期”问题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与特殊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与特殊性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横向研究设计
纵向对研究设计
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三、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跨文化比较研究
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研究方法的整合
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华生)
华生——行为主义学派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小奥尔波特的情绪实验
遗传与生理成熟的动因
三、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三种类型
被动的
唤起的
主动的
四、 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观察学习的概念
观察学习实验(波波玩偶)
观察学习的过程
五、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一) 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条件(维果斯基)
(二) 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三) 教学、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六、 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一) 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理论的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三)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皮亚杰)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直觉行动思维
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象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抽象逻辑思维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艾里克森
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
第二阶段,自主感对羞怯或疑虑(2~4岁)
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4~7岁)
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感对同一混乱感(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18~35岁)
第七阶段,繁殖感对停滞感(35~60岁)
第八阶段,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期)
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
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内动力
外动力
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早期发展对毕生发展的关键意义
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是独特的发展时期
既迅速又显著
早期对负面影响最为敏感
关键期
敏感期(蒙台梭利)
(1)感觉的敏感期(出生~5岁)。
(2)秩序的敏感期(1或1.5岁~4岁)。
(3)语言的敏感期(出生后8星期~8岁)。
(4)动作的敏感期(出生~6岁)。
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
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产前期(约280天,40周)
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新生儿生理发展特征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1、 食物反射:觅食反射、允吸反射、吞咽反射
2、 防御反射 :眨眼反射、呕吐反射、喷嚏反射
3、 定向反射
4、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以下为无条件反射)
5、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
6、摩罗反射(moro reflex)
7、游泳反射 (swimming reflex)
8、强直性颈反射(tonic neck reflex)
9.行走反射(踏步反射或无意识步行)
其他反射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1、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2、独立行走
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大小原则
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
一、模仿学习
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一、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吉布森“视觉悬崖装置”:研究表明6个月的婴儿就具有了深度知觉。
研究婴儿感知觉发展的意义
二、 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注意内容的选择性
婴儿的记忆
三、 婴儿加工整合信息与问题解决能力
(一) 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一、婴儿的发音
婴儿发音的阶段性
婴儿发音的特点
二、婴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的发展
掌握词汇的特点
三、婴儿句子的发展
1. 单词句到多词句
2. 简单句到复合句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一)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
(二) 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
(三) 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1.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内容
2.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
3.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
4.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
五、语法的获得
影响儿童言语获得的因素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的气质
婴儿的气质类型
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婴儿兴趣的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分离焦虑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联接
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的研究)
婴儿依恋的类型
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四、婴儿自我的发展(哈特)
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7岁)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古典游戏理论
1. 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2. 重演论
现代游戏理论
1. 精神分析论
2. 认知论(皮亚杰)
三、游戏的发展
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
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以主题游戏为主
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
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
游戏中富有创造性
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非社会性游戏
平行游戏
社会性游戏
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记忆策略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二、幼儿思维的发展
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自我中心现象
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逻辑思维初步发展(开始萌芽)
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幼儿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
对熟悉的实物的简单推理。
三、幼儿想象的发展
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第三单元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
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
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二、幼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数量的增加
词类范围的扩大
词义的深化
三、句子的发展
理解句子的策略
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3-5岁时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五、语用技能的发展
早期沟通的手势
听的语用技能
说的语用技能
第四单元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个性的初步形成
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三、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四、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6、7-12、13岁)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思维形式的发展
词语概念的发展
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掌握守恒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自我控制能力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二、道德发展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
道德行为的发展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四、友谊的发展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第五节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11、12-15、16岁)
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一、身体成长加速
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第二单元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情绪的变化
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情绪变化的特点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四、第二逆反期
反抗心理
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
反抗的主要对象
反抗的形式
第一、 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一、心理社会问题
二、网络游戏成瘾
主要表现
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过程
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三、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四、自杀倾向
五、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和预防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35岁)
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一、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的三阶段划分
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
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
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二、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三、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35-60岁)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更年期
更年期
女性更年期
更年期产生的原因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心理症状表现
(1) 月经紊乱
(2) 阵热潮红
(3) 心血管及脂代谢障碍
(4) 神经、精神障碍
(5) 运动系统退化
男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
第二单元 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年转换期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
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四、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
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中年期的智力发展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关于自我的概念
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
影响自我发展水平的因素
二、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
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三、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
人的行为控制系统
初级控制
次级控制控制理论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60岁以后)
第一单元 老化的原因
个体变化
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
第二单元 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
二、毕生发展观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二、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
三、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老年痴呆
第四单元 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稳定性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第五单元 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一、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
二、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三、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四、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五、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六、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