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死核(Blackened Deathcore)之发展

黑死核发展至今实际也将近有十年了,众粉皆知的Lorna Shore便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从2013的《Maleficium》到今年的《And I Return To Nothingness》,LS先后将黑死核这一全新的概念引向了大众视线并让其成为了现代死核最受追捧(潮)的风格之一,在LS于2017发行的《Flesh Coffin》取得名利双收的巨大成功后,不少的新兴乐队开始尝试这一新风格,甚至有些乐队放弃了残死核的老本行而投入于此,于是黑死核形成了一个成熟且前途巨大的死核亚种得以发展至今。
要想透彻研究这一风格及其发展前途,则不得不从这一混合风格的两大原型之性质出发。
首先,从死核的历史来看,它真正成为核类的一大重要流派是从06年兴起于MYSPACE的”后核死核运动”运动开始的,可见死核本质上起源于一群不屑于“娘娘腔后核”而钟爱于牛逼的死亡金属与金属核的杀马特男孩,由于残死恰好是当时的死金热门,于是残死与死核便从此结成了不解之缘,这便有了当时大热的Br0tal残死核,死核精神这一杀爆一切、甩断脖子的一种基于纯粹愤怒与仇恨的精神也初步成型,这使得死核只适合开满音量,然后甩头,根本不可能正襟危坐地“品味”。

由于这种基于BKD轰炸的风格可以非常有效地泄愤,且不用费神去思考内涵。于是在以美国为首的垄断资本主义大国内广受年轻工人的青睐,这便赋予了死核巨大的商业价值以及走向流行化、商业化的契机,使得BKD的比重越发加大,残味也逐渐稀释。到了15年后,死核的发展遇到瓶颈,四巨头纷纷商业失利启示了死核必须开辟一条新路子。于是死核的“金属化”运动得以开启,尽管实际上创作者都基本仅是嫁接了金属之表,赋予其丰富的旋律与牛逼的技术,而未能解构深挖死核本身来实现真正的突破创新,除了slam残死核基于二者本身的高适配性而获得最大的成功,其他亚种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内部矛盾与不成熟性。更甚的是,就连“金属化死核”的听众本身都是由绝大多数的传统死核粉丝构成的(这种传统表现在对死核本身的刻板看法与审美方式)。
黑死核也绝非例外
事实上,从17年至今,现代黑死核的本质都依旧是黑/死核,可以说当今的黑死核乐队基本都走在解构黑金属,来为死核本身服务的道路上,于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吸取了黑金具有侵略性,外向性的一面,因此,现在的黑死核实质上大同小异,都是在残酷死核的基础上衔接一部分的交响黑及后黑与氛围黑元素,用氛围黑与交响黑那“无垠的黑暗”以及“古典、史诗式的华美”来衬托残死核的残酷性,亦或是用后黑感伤性的优雅氛围与残死核的残酷无情实现鲜明反差(如优美的solo或riff后突入的tunnel嗓、马桶嗓以及可以碎颅的BKD,抑或是在抒情的主旋律下加入极具侵略性的编排),有人钟爱于这种反差带来的别致效果,但也有人认为这既淡化了“死味”,又中断了“黑味”:在这里,黑暗、邪恶仅仅是作为残忍与暴戾的陪衬而存在,黑金的寒冷感几乎是荡然无存,黑金的晦涩含蓄之美更是难以体现,这些精髓全被传统死核不加掩饰的纯粹愤怒冲淡了。从歌词上看则更为明显,除了对神秘学与各类传统黑金属常用名词及意象的引用,很少从内在体现现代黑金的任何思辨性,就更谈不上成形的意识形态了,剩下的只有浮于表面的赞颂黑暗力量,与征服世界的豪气。这种情况下,黑金与死核是无法适配的,它们在气质与精神上存在不小的差别,就算在封面和logo上加再多的新月、松柏、神秘主义、撒旦主义符号,在歌名加再多的“ov”,都无法掩盖这一事实—它仍是死核 ,仅供以死核的审美进行欣赏。
难道黑死核只能以这种矛盾的形式抱憾存在吗?
其实不然,正有这样一张专辑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路,这种“黑死核”其实是黑(死)/核而非前者的黑/死核。也就是说,乐队接纳了自原始黑以来一脉相承的内在精神,吸收了它黑暗、邪恶、寒冷、哀伤抒情以及严肃思辨的内在,懂得用黑的方式将这些主题组合并表达。他们解构的是死核本身,他们也成功地解构出死核式BKD以及死核极端嗓体系的奥秘,挖掘出了死核年轻而富有朝气的一面,并结合黑金的深邃严肃的表现手法。于是当其他的乐队注重表现爽感与残酷时,他们却能用自己别致的编排实现了一种罕见的冷酷感而非残酷感,也就是说,他们创造性地从bkd中提取出了黑味。它不会让人有操起电锯大开杀戒、血肉横飞的杀意,而是会让听众从心底泛起一股恶寒,置身于诡谲之中,却也同时不失硬核音乐应有的审美特性—律动。这就是那曾被低估的伟大专辑——《Flesh Coffin》(2017)

灵魂已逝的血肉之棺
如此寒冷、如此黑暗、如此绝望
它是来自Tom Barber时期LS的最后之作,也是个人认为的LS乃至黑死核的巅峰。一张真正能用trve来形容的黑死核专,它不凭借三大件以外的任何器乐,仅用失真音色便将黑金的底色渲染得淋漓尽致。
同样作为极端嗓歌手,笔者认为tom barber作为过去的黑死核主唱为风格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歌词上,他始终坚持严谨的思辨性与深沉和爆发交织的情感表露方式,他在歌词中寄予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诸如左翼反战思想《The absolution of hatred》、反威权思想(《psalm》)、甚至在后来的弗洛伊德事件后发歌针砭美国统治者通过意识形态控制挑动群众内部矛盾以谋取私利,呼吁人民团结一致进行斗争。(《bleeding sun》《blind kings》)而与此同时,不少死核主唱却只是故弄玄虚地表现出中二而幼稚的幻想,好歹部分的文笔十分出众,但强思辨性作为优秀的kvlt黑金属之一大特色可是大加分项,无论是挪威黑的极右民族主义、batushka的东正教思想、mgla的存在主义、亦或是Deathspell Omega的反威权主义都可作为佐证。缺乏优秀思想或情感根基的音乐终究是食之无味的,因为器乐编排缺乏塑造方向,所谓的氛围也失去了意义,而这终究是浅浮的。
唱法方面,tom这一黑死核宗师作为死核主唱的一大“异类”,得到的评价也是相当两极分化,不喜欢的说他的音色不够畜,且极其别扭,喜欢的人则认为他的音色和唱法是真正为了专辑而生的。事实上tom是一名强适应性的歌手,从LS到CG再到Darko,他始终坚持以人声辅助音乐的理念,力求相得益彰,而非喧宾夺主。事实上tom也很清楚,大部分传统死核主唱以及粉丝只注重最畜的音色,而很少关注主唱对于音乐整体情感抒发的作用,而tom是少数有所注意的。不少主唱对自己通过极端嗓塑造为观众形成的印象会加以注意,残死核的主唱当然希望自己是一头无情的传说巨兽,于是他们会使用深不可测而极为厚重的低频,有人希望自己是邪恶的女巫,于是通过共鸣拔高音调,也有人希望成为凶猛的变异丧尸,于是他们苦练tunnel。tom的异类之处便在于,在《FC》这张黑(死)/核作品中,他将自己定位为极度痛苦压抑的人,无论是高频还是低频,都能听出这个人在自焚之火中的呐喊,在濒死的境况下对死亡的思考、大彻大悟,这是都用tom独特的音色与唱法实现的,如同LS的器乐编排一样,tom追求的不是残酷,而是隐忍的冷酷与绝望的爆发。tom甚至不惮加入大量毫无修饰的中频嘶吼来强化这种无奈感与绝望感,于是有人会联想起DBM,但tom通过死核复杂的极端嗓唱法使情感的表达更为晦涩且冰冷,这正与《FC》在黑暗与寒冷氛围下涌动着情感暗流相呼应。可以说《FC》是少有的抒发人文情怀的黑死核作品,这一切都是死核史上的伟大尝试。LS用了七年的沉淀,最终成就了《FC》这一代黑死核神作,真正可以正襟危坐安静品味的黑(死)/核。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FC的成功并未成功引领黑死核的发展方向,黑死核仍然是黑/死核,人们依旧执着于从黑死核里面寻找传统死核式的爽点,仍是畜逼的主唱、爆炸的BKD……黑金的种种优良特性依旧没有真正得以吸收。甚至连LS自己也是背离了《FC》的路线,使音乐“残酷化”、“史诗化”,说白了就是“更爽”、“更重”也“更diao”了。CJ这头巨兽的到来,让很多保留传统死核审美的听众看到了希望,但事实上,国外的不少老粉却为此糟心。不少人还是怀念《FC》呈现的一切,甚至连新主唱will ramos也在采访中提及到新ep的词作风格与抒情风格将会贴近Tom的《FC》,从新曲也可看出will在适当地控制音色来保证抒情性;黑死核新星worm shepherd的主唱devin也是承袭了tom的低频唱法来便于抒情。
LS的新ep明日就将发布,期待他们的表现,也期待着黑死核的无限可能性,希望这一风格能在不断的实践中走向成熟吧。

2021.8.13更新:
LS的新ep《...And I Return To Nothingness》这次果真不负众望,再次向众人展示了黑死核在另一条路线的理想形态。这次LS坚守了《FC》时期得来的原则,既不是浅尝辄止地仅仅吸取有利于发挥死核的黑金表面特性,又不让死核的凶残特性妨碍到黑金的氛围与抒情效果(串味),虽然仍以旋律交响黑为主要元素,但这次黑的元素成功占据主导,从第一首的晦涩黑暗到第二首的中正大气再到末曲的最终爆发,全专在氛围塑造和抒情方面都十分流畅,富有张力,且有极其悦耳而丰富的旋律作为加持,十分符合黑金审美。死核要素在全专的运用绝不如其他一般喧宾夺主,而是控制在良好的度,用于强化律动性并利于抒情,bkd的运用十分自然,卡在了适当的情感点,并且不拖泥带水,控制了低频量和速度来有效衔接,而绝不是刻意地突兀插入然后轰隆轰隆一顿乱炸,用以取悦部分肤浅的听众,will的发挥也是十分喜人,在发挥死核技术性特色的同时,又十分有效地强化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同样也不会刻意炫技导致破坏整体感。显然的,继17年的《fc》在晦涩含蓄的氛围方面取得佳绩后,ls这次在交响元素与死核律动的结合上达到了新高度。看来黑死核确实未来可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