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易经的个人揣测,通篇胡说,小丑做戏,大家权当一乐
之前些的一篇旧文,通篇胡说,小丑做戏,权当一乐。
周易成书的时间是商朝,当时的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把自己的封地西岐治理得非常好,很多人都前往投靠他。这种情况被纣王身边一个叫崇侯虎的大臣知晓,此人对纣王说,天下人,多亲近依附西伯侯,长此以往,恐怕对大王不利。
纣王听后觉得有理,于是抓了姬昌,囚禁在叫羑(you,上声)里,进了监狱的姬昌没有闲着,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周易六十四卦,并给每一卦配上了卦辞。
我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周文王当时的处境,身陷囹圄,而且是君王亲自下的抓捕命令,罪名又是威胁皇权。综合考量下来,能活着走出监狱的希望不大。
这个时候要写点东西,写什么好呢?写一本技术类的书籍?比如《预测的原理和技术简析》,或者是《羑里监狱生存指南》,大概率不会。
如果是我周文王,我要写的东西,首当其冲是遗嘱——财产如何分配,侯位传给谁,妻子托付于谁。时间允许的话,再写一点人生经验——比如《西岐基业长青的秘诀》《成功诸侯必备的N点素质》等等。时间再允许的话,还可以写个自传——比如《姬昌的平凡人生》《我在西岐那些年》等等。时间再再允许的话,写一篇陈情书也无妨——比如《“威胁大王”这帽子我不戴》《大王,你误会我了》等等。
但周文王不是我,我想写的他都没写,而是写了一本名字看起来就有些莫名其妙的《周易》,当然了,可以这样说:《周易》的周就是周文王的周,易是变化,连起来看,周易不就是周王朝的风云变幻吗?
也可以这样说:《周易》其实就是周文王的人生经验以及个人经历,证据是归妹卦,归妹九二爻辞:“眇能视,利幽人之贞。”暗指纣王的姐姐太姒,嫁给周文王以后,成了商朝在西岐的耳目。对此,九五爻辞继续说:“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这是文王感慨,太姒嫁过来,衣着光鲜,甚至超过了夫君。还有随卦的六二爻辞:“系小子,失丈夫。”是文王告诫太姒,如果她打算和帝乙的小儿子,也就是她的弟弟——纣王一条心,那就会失去自己的丈夫——文王。
这种理解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我们要清楚,文王是一方诸侯,他的高度,一般人无法企及,他想的东西,也就不能用一般人的思维来揣测。
参考位置高度跟他差不多的人,比如李世民,他晚年写了本书——《帝范》,旨在告诫子孙,如何做贤王,如何避免权势争斗,自相残杀。再比如诸葛亮,他晚年写了一本书——《将苑》,阐述了治国用人之道。位置比文王稍低的人,比如左丘明写《左传》,司马迁写《史记》,孔子作《春秋》。
以上所有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着眼于大局,心怀家国天下,论述恢弘大道。至于个人沉浮,儿女私情,不在其中。当然,也有人写个人沉浮,儿女私情的,只是大多不为人知。
《周易》能够流传至今,流传广泛,那么其论述的,大概率也会是心系天下,心怀家国的大道。但翻看《周易》,似乎不容易看出。
再回头设身处地,周文王在监狱里,如果直接写一本论述大道正道的书,措辞铿锵,论述严谨,但这样的书,最终只会被销毁。为什么呢?因为这书写成以后,肯定会被呈给纣王看,纣王看了会作何感想呢?他会下令出版发行吗?那不就等于告诉天下人,我纣王昏庸无道,居然把如此贤能之人抓了起来。
直接论述这条路显然走不通,但书还是要写,写的内容还必须是大道,同时还要确保不会被销毁,怎么办呢?文王想到的办法是,以占卜之名,藏大道于其中。
为什么要以占卜之名呢?难道就不能以言情之名?以世故之名?千年之后的兰陵笑笑生就是这样干的呀,《金瓶梅》到了今天,也是广为流传啊。
这就要结合着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商朝时期,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出来,很多自然现象,在解释时,采取的是泛神论——太阳由太阳神掌管,风雨雷电都是由不同的神掌管。
泛神的直接影响,就是人们总是在祈求神明:出门,祈求保平安;做事,祈求保顺利;做生意,祈求保发财等等。
放到国家层面,祈求的事就那么固定的几件,第一,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第二,祈求国家长治久安,君王万世不竭。第三,祈求出师战争胜利,天下归心。第四,祈求邦交和平,联姻吉利。
祈求归祈求,神答不答应是另外一回事。怎么知道神是不是答应呢,一门新的学问诞生了——占卜,今天我们知道的甲骨文,就是占卜留下来的产物。所谓占卜,就是通过烧龟甲、兽骨,产生裂痕之后,通过裂痕的形状来参悟神明的意思。
《庄子·秋水》中,庄子问楚国使者:“你是要做死去的神龟,龟甲被供奉在庙堂,还是活着的普通龟,曳尾于涂中?”这个被供起来的神龟龟甲,就是用来占卜的。占卜之外,还有一门功能类似的学问——观星。
周文王作为诸侯,对占卜、观星肯定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他才借占卜之名,藏大道于其中。但是,他在牢里,不容易搞到龟甲和兽骨,而且就算搞到了,也不好操作——毕竟,牢房里生火是不允许的,就算允许,占卜的地点也不能选在牢房里。于是,他追根溯源,找到了伏羲八卦。伏羲八卦是什么呢?
相传,伏羲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总结出八种自然规律:天、地、风、雷、山、泽、水、火,这八种规律摸清之后,可以通过观像来知事,最常见的用途就是气象预报,伏羲每天观察之后,便把结果用卦象的方式告诉百姓——在自己家门口挂一个符号,用来表示刮风下雨还是天晴,百姓根据这个符号的指示,来决定什么时候耕地,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狩猎,什么时候打渔等等。
因为当时文字不发达,而且大多数百姓不识字,所以只能靠口头传达,而口头传达很容易传错。所以,伏羲就通过卦象来传达信息,这个卦象本来是挂像,就是挂起来的图像,后来与占卜结合,慢慢演变,才成了卦象。
伏羲画卦指导百姓,本来是按照规律行事,但百姓不知道,而且,当时生产力落后,也没时间详细解释这些规律,久而久之,伏羲就被传成了神,掌管着天地。他画的八卦也被当成了神迹。
既然八卦是神迹,那文王写一本书来解释推演之,纣王就算看到了,大概率也不敢乱来。为了更加保险起见,文王还要发明一套推演之法,告诉人们,如何使用此书,但这个方法不能是占卜,一方面,龟甲不容易搞到,而且难操作。另一方面,占卜已经比较成熟,搞不好会露馅。可是,又不能太偏离占卜,否则容易被当成邪术。
思来想去,文王最终想到了蓍草,蓍草是什么呢,相传这是一种和神龟共生的仙草,神龟潜伏在地下千年以后,地上会长出蓍草,龟甲可以用来占卜,那蓍草当然也可以,只是,用蓍草就不叫占卜了,而叫占筮。我们今天知道的“大衍之数”,就是蓍草占筮之法。
权威背书有了,理论操作也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写,如何藏的问题。
先天八卦都是卦象,如果只靠卦象,要藏道是不容易的,必须有文字,所以,先给八卦取个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再将八卦两两相重,组合出64卦,并一一命名。但卦名毕竟文字有限,不够用,所以,文王又给每一卦配上卦辞,卦辞也还是有限,不够用,所以,他又给每一爻配上爻辞,这下差不多了。
写一篇文章,要有中心思想,写一本书,要有理论架构,《周易》的理论架构是什么呢?答案是天、地、人,抬头是天,低头是地,天地之间,人为灵长。所谓灵长,就是生灵的老大。当然,这些思想是隐藏起来的。
天、地、人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点比较突出,第一,都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第二,循环往复当中,又有着许多的变化。
日月星辰,在天上升起落下又升起,春夏秋冬,在大地上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人类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代代是人,人和人又各不相同。
周而复始,其中又充满变化,两个特点浓缩成两个字,就是周易,由此来看,《周易》可以算是一本夹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著作。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可以用来做预测吗?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把锌放入硫酸当中,我们能够预测到,会产生氢气,把锄头放在水中,我们能够预测到,十天之内,出头表面会锈迹斑斑。这两个预测的准确率,在90%以上,依据是两条非常简单的化学原理。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一个人,拿着玻璃瓶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行走,我们能够预测,他的手会被划破,另一个人,整天拿着手机把玩,我们能够预测,他的眼睛会近视。这两个预测的准确率,在60%以上,依据是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
规律加上经验,就是周易预测的原理,只是,文王知晓的规律和拥有的经验,我们今天无法具体了解,所以,很难得其精髓。
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化学规律可以帮我们预测氢气产生和锄头生锈,以及其他很多的现象,但如果我们学化学只是用来预测这些现象,就有点本末倒置。同样,周易包含的天地自然之道、人伦处世之道和文明变迁规律,可以帮我们预测一些东西,但如果我们只是用来预测,那就枉费了文王当年的苦心孤诣。
这本古老的典籍,我们不应该总是沉迷于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