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观——反常识;人性——反常规:诺奖思

2022-11-18 22:12 作者:非人鬼SeanXu  | 我要投稿

关于主观创造实在,影响客观的观点一直存在,我大体上属于唯物主义的阵营,但是的确不认为唯物万能,而唯心扯淡,首先我是前半句表达的唯物不万能观点大致意思是:

即使我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皆在规度之内(爱因斯坦),但是我依然认为人类无法认识世界的全部,无法理解全部的规度,无论我们如何进步,我们都只能最多无限趋向于真理之大全,而无法达到奇点,同时真理是相对的,这不仅体现在对立、矛盾、不同角度等方向上,也体现在真理和我们的认知一样是运动的,而我们认知的尽头是真理,把它比作一条道路,道路的尽头便是真理之所在,那么我们最多只能走到这个尽头便无法再向前了,然而道路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他会延长,哪怕我们行驶的速度超过延长的速度,那也必须在无路可走时停下,成为速度为0的运动体,而道路不会因为我们被迫停下而停下,道路不断延长,真理必然远去,由此可见,真理的相对性让人类永远无法真正意义上窥见真理

无法真正意义上窥见真理这一前提让唯心有了存在的意义,因为这使得未知永远存在,而所谓的未知便是无法用唯物所证明,也无法用唯物去证伪的东西,但是唯心可以,他可以不经过证明便相信,也可以无需证伪就否定,至于你问为什么?拜托这是唯心啊,问就是:“我猜的”,有人会嗤之以鼻,猜的算个什么鬼,但是请不要忘记唯物的科学证明都是猜的,假说、假设、假想、假定,我们可以赋予他们很多不同的名词,也的确和单纯的“蒙”不一样,但是归根结底的去看,的确就是在猜,先猜测,然后在证明,唯心永远走在了唯物的前面

这就相对于在说,主观先于客观,这真tm的反直觉,但仔细去想又很诡异,因为主客观的定义看起来就模模糊糊的,因为根据主客观的定义,没有任何一种认识方法,叙述方式可以表达客观,因为此时此刻你的听说读写,输入输出都是主观的,那怎么可能拥有客观的表达和接收呢,如果根本就不存在客观的客观的表达和接收,那么客观是怎么被定义出来的,用主观定义客观,用主观赋予客观内容,太不客观了啊

所以我一直想重新用其它角度来定义主客观,直到今年的诺奖,让我有了想法:

在过去最简单的主客观区分用的是思考,思考之物则主观,无思考的则客观,但是思考本身是抽象的,他不能被客观描述,没有参照物,你只能直观的去说石头不会思考、流水不会思考,去证明它吧,其实没法啊

后来用反应、反射来区分主客观,有反应的是主观,无反应的是客观,一开始似乎也马马虎虎可以用,但是越是细细思索,月咂巴不对味儿,石头不会产生反应吗,我题它一脚,它也应脚而动,这凭什么不是一种反应,他和我踢狗一脚,狗就应脚而跑,凭什么是不一样的呢?

最后的最后,我想到了如题的区分方式,客观是常识;主观——反常识,怎么理解这种区分方式,简单来说,所谓的客观是常识代表了客观的表现皆是可以归纳、总结、计算或者预测出来的,我踢石头一脚,参数够,信息全,我不仅能够知道石头会被踢飞,而且我知道它怎么飞,飞哪儿,飞多久,如何停!;所谓主观——反常识那就是我踢狗一脚,你无法肯定狗必然应脚而跑,它也有可能会反咬,虽然反常识但是就是不能排除可能性,这就是主观,主观越强越会反常识,狗比草主观强,草大概比单细胞的主观强,这盖因主观级别的不同,于是主客观的定义便由多能反常识来定义,越容易反常识越是主观的

已知的主观最强的东西大概就是人了,所以人类的主观又被赋予全新的名字,叫人性,人性——反常规,你打人一巴掌,他可能反手抽回来,可能捅死你,也可能忍气吞声,甚至可能开心的不行,越是不能预测的,越是具有人性,从这个角度说其实神经病,精神病之类的最具有人性了

再一次得出来不得了的结论,反直观,反直觉,但是又貌似很有道理

主观——反常识;人性——反常规:诺奖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