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摘录札记00:鸟瞰
【山话嵓语】目前我正在追的节目是《典籍里的中国》和“唐宫小妹的奇妙之旅”这两个系列,不过这两个系列均属于月更节目,因此现在还在等更新,节目已经更新的部分,我已经从6月1日到6月6日将对应的摘录札记整理上传完了。我又翻了翻以前的摘录札记,发现我以前还做了一些书籍的摘录札记,我会陆续将相关摘录札记整理之后上传为专栏。等到《典籍里的中国》和“唐宫小妹的奇妙之旅”更新后,我再跟着继续整理上传。后记,昨天晚上豫视的“唐宫小妹的奇妙之旅”系列更新了《端午奇妙游》,今天晚上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更新了第5期。这两个系列的更新接踵而至,我可是过足了瘾,我计划这两天晚上就整理《端午奇妙游》和《典籍里的中国》第5期的摘录札记,然后依次上传更新 。
00、鸟瞰
基本信息
《文心》夏丏尊、叶圣陶著 作家经典文库系列 作家出版社
2020年6月第1版 29.80元 265页 ISBN 978-7-5212-0770-5 170千字 8.625印张
洛阳市图书馆(新馆)H152-49.2
正文共32讲,2篇序,1篇后记
【夏丏尊】
1886-1946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曾任开明书店总编辑,创办《中学生》杂志。
【叶圣陶】
1894-1988中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春宴琐谭》《倪焕之》等。
序一
陈望道 1934.5.4
故事体裁写国文的整体知识,一个题目讲一种知识。将国文抽象的知识与青年日常具体的事情融合。
《文心雕龙》刘勰xie。
簏(lu4):竹编的盛物器。
序二
朱自清 1934.5.17 北平清华园
《䕬园课蒙草》清末民初童琮(cong2)编著,书斋号䕬园,教童蒙习作的教材,也有作《姜园课蒙草》。
《论说入门》彪蒙书室。
饾饤:原指将食物堆叠在器皿中摆设出来,比喻堆砌词藻、杂凑文辞。
能近取譬pi4: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譬,打比方;领悟;晓谕。
《文心》是一本关于读写的故事的书,而不是那种论文式纲举目张的著作。正而不奇、平而不倚。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指点方法、首重训练。徒法不能自行必须:学习=好方法+训练。
不能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忽略训练。
思想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
只取思想就是仅仅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就满足了,其实已经失去了原来思想的精彩,只得了轮廓。
《文章作法》夏丏尊、刘熏宇 《作文论》叶圣陶
附录 重印后记
叶至善 1982.6.28
本书是193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本书是两位作者在《中学生》杂志上轮流执笔,每月两节。故事中时间是从1931年初秋至1934年夏。
对学习的要求:无论学什么,要学的好,要终身受用。
读后感
记得第一次邂逅这本书是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在校图书馆信手翻书时,无意中遇到的。那个版本是《文心》和《文章做法》的合订本。刚开始看封面还以为是什么教辅材料,根本没打算看,只是穷极无聊,翻了一页,然后就镇住了,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识过这种模式,语文辅导书竟然还能这样写。读的过程中更加震惊,故事情节中竟然还加入了少男少女之间朦胧的感情描写,这也太刺激了。当然看这本书还是要关注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讲解的语文知识,作者讲解语文知识时不仅范围广而且言简意赅。例如,讲述“作文的本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等问题,基本上几句话就能切中要害,令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如今在市图书馆又遇到了这本书,就又重读了一遍。《文心》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其最大的特点是以故事的形式,将语文和写作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阐述,当然我做的摘录札记只摘其中的知识点,而故事剧情,还是建议去读原文,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绝对值得一读。
01、“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本章节指出文章的本质是写述自己的经验,因此阅读文章是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重要方法。
一般来说,大人的经验,大人才会真切的理解;古人的经验要古人才会真切的明白。同时大人,普通人所感到的经验不及诗人来的深刻。
而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种:内部的经验与外面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景物的状况;内部的经验是作者对于景物的感想。
外面的经验差不多人人共同,但内部的经验却各不相同,如果是内外经验合一时,还有迹可循,而若是纯粹的内部经验,就除了作者其他人都难以正确理解。
文中以鲁迅的《秋夜》为例:
①“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这是外面的经验,晚秋之时,天气愈清,天空看上去很高、很蓝,让人感到高的奇怪。
②“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内外经验合一,即写景物又通过景物写出自己此时的心境。
③“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纯粹的内部经验,作者自己的感想,写作者那时的个人心境。
【文牍】公文书信的总称,旧时也指代在官府或其他机构中担任文书工作。
02、方块字
文言与白话的比较:①用字的多少;②关系词的不同。
词的种类:名词、代名词、动词(自动、他动)、形容词、副词、接续词、介词、助词、感叹词。
《登泰山记》姚鼐(nai四声)安徽人,字姬传,清代散文家,代表作还有《复鲁絜非书》(xie二声)等。
“半山居雾若带然”:居雾——停着的雾,“居”是形容词。
字与词性关系不一定,与字在句中所处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03、题目与内容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生活中应付实际需要的事情,作文是生活的一个项目,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先有内容后有题目,题目应该是完篇之后才取定,以便于称说,否则,作文就只是一种文字的把戏。(没错,我读高中期间语文应试作文由命题作文逐渐改为话题作文,由此看来话题作文比命题作文更科学)。
04、一封信
作文时应注意①承接与转折;②情感表达充分。
05、小小的书柜
读书应力求经济。
①词典、字典:例如《辞源》《康熙字典》《经籍纂诂》(zuangu)《佩文韵府》。
②说部:旧指小说以及逸闻琐事之类的著作。例如四大名著、《儒林外史》《镜花缘》《老残游记》;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希腊神话)。
③诗词类:《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
④经:读经是为修养身心,获取常识。论语、孟子属于经也属于子。
⑤史:前四史(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
06、知与情与意
知——知识;情——情感;意——意欲。
对一事物,“知”的作用是明白它是什么,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情”是发生喜怒哀乐;“意”是准备怎么做。
知文、情文、意文:先分析文章的目的、读者以及自己的知识情况。情意需要由知驾驭,否则就变成了盲目的东西。
07、日记
乐华随父去上海游历,正遇“一·二八”事变,写了“难中日记”三篇,本章是以实例展示日记与叙事文的写作。乐华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视角观察“一·二八”事变,而我们通过日记中乐华的所见所闻意识到,躺在历史教材中的数字对应到现实中的普通人竟是这样的惨烈。
(明天就是建党一百周年,重读这三篇日记可谓是百感交集,要知道“一·二八”事变是1932年爆发的,也就是说八十多年前,在当时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国人只能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的生活。而仅仅过去了八十多年,即使是一个小城市中的我,炎炎夏日中,也可以在吹着空调的明亮房间中安逸的敲着键盘。什么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08、诗
诗的本质是浓厚紧张的情感,谐和的韵律,而词藻的修饰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田园诗与工场诗:田园与工场同是人生活的根源,自然会有田园诗与工场诗。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现在中国乡间不会再有陶渊明,也绝不可能再有归园田居这样闲适的诗。古代百姓的乡间生活是十分困苦的。
而中国也难有工场诗,因为会作诗的不会去工场做工,在工场做工的一般也不会作诗。
由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因此有愉悦的工场诗,例如莎陀菲耶夫的《工场的歌》、加晋的《天国的工场》。而其他国家的工场诗则是以悲苦愤激的情调为主。
09、“文章病院”
平常需留意思想习惯和语言习惯。
(1)用词、用语不适当
原因:认识词语的意义不确切或不仔细思量。
例如:“努力促进自治制度”:“促进”用错了,制度可以与制定、实行、修改、撤废连用,或者在句尾加上诸如完善等补足语。
(2)意义的缺略和累赘
原因:语言习惯不良,平时习惯使用支离破碎或累赘的话语;提笔时不把意义想周全。
例如:①“际此内忧外患之时”应改成“际此内忧外患交迫之时”。
②“召集国民参与政治机关”应改为“使国民参与政治”。
(3)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原因:思想不精密。
没有关系的句子牵在一起,彼此不相照应,也不连贯。
前面一句话,但是后面与此话无关,仿佛前面这句活并不存在。
10、印象
游记的两种写法:
①通常的记叙法: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平平板板的记下来。
②印象的描写法:依据自己的感觉,将接触的景物犹如山水画一般表现出来。
【印象】从外界事物受到的深印在脑里的感觉形象。
记叙是路程图,描写是风景画。描写比记叙有感染力。不要空洞的使用形容词:美丽、悲痛、有趣、可恨,而要说出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怎样可恨,用真实的印象描写出来。
注重观察、收得真实的印象,用作描写。捉住印象,并描写出来。印象的描写只能是部分的描写,若要毫无遗漏,则难免有部分内容只能平铺直叙。
《小石潭记》(柳宗元):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就是用印象描写。
《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静态印象的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态印象的描写,这一句比静态的图画更有效果。
说明文、议论文也可以这样分,例如描写人物可以参考《背影》(朱自清)。
11、词的认识
辞书:侧重于字词的释义的工具书,可分为:
①通常辞书(例如《辞源》《新华字典》);
②专业辞书(例如《植物学辞典》)。
类书:采辑群书,分类以便于寻检之用。可分为:
(1)以类分:“类”是事类,指事实典故。分为:
①兼收各类,例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
②专收一类,例如《小名录》《职官分记》。
(2)以字分:习用的、有来历的一组字。分为:
①齐句尾之字,例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
②齐句首之字,例如《骈pian字类编》以头字所属事类分。
写作时,类分的类书供给事实典故,字分的类书供给词藻,找需要的押韵字。
类分的类书一般书名中含有类字,按天文、地理等类分;书名带韵字一般是以句尾之字分类,按诗韵编辑。
《辞源》中有注韵,徊与梅同韵。
瑶池返驾是在女人去世时采用的词语。
12、戏剧
(1)中国古代戏剧
①传奇:《桃花扇》《长生殿》。
②杂剧:《元曲选》(包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③京戏:《戏考》(收集京戏脚本,包括《斩黄袍》《空城计》《钓金龟》。
传奇一般是一个传奇演一个故事,不限定出数;杂剧是元朝人的戏曲,一般是四出。
(2)西洋戏剧:《易卜生集》《华伦夫人之职业》每一幕剧本先交代时间、地点、内容。
(3)区别
①中国古代戏剧常用独白介绍剧中人姓甚名谁、何方人士、境况如何、品性如何、遇到什么事、所思所想、作的动作是什么、回叙前因。大部分是记叙思想、行动、话语的记叙文。
西洋戏剧则常用对话将故事前因后果烘托出来,并将情节编排进对话中,很少使用独白。
②中国古代戏剧一出戏场面不一定连续,一回场上场或绕台一圈场面便换了。
西洋戏剧一幕只有一个场面,从开幕到闭幕时间连续。
13、触发
读书与作文是两件事:读书的主要目的不是学作文,作文也不是仅从书上去学习。“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在文字上去学文字”“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1)读书
书由文字写成,但不能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
(2)作文
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触发是作文的好材料,读有字的书以外更应留心触发包含森罗万象事物的没字的书。
(3)触发
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例如,读到某一句话,觉得与以前读的书的某处有关系,或觉得与自己生活有交涉、有印证,或觉得可以作为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目前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
(本章讲的非常好,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讲的十分透彻。唯一过分的是老先生在本章末尾惟妙惟肖的描写出了单身狗在看到情侣成对时的复杂神态以及单身狗之后只能拿出笔记本聊以慰藉的无奈,简直是杀人诛心。)
14、书声
国文、英文等语言学科的重要的学习方法是眼心口耳并用的朗读。不能只看不读。
古人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在“读”上下功夫,朝夕诵读,文字自然通顺,文义自然明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重读
重读地方不同,着眼点也不同。文句中有特别着眼点或前后的词彼此相关联照应的时候,通常该重读。
(2)升降调
一般声调是疑问句,降调是确定句。
升调:
①意义未完结的文句。
②号令或大声呼叫。
③疑问句。
④惊愕的文句。
降调:
①意义完整的文句(句号)。
②插入疑问词的文句。
③祈求的文句。
④愤恨、感激、慨叹的文句。
(3)强弱
调的高低由声带张弛分别;强弱由肺部发出空气的分量大小分别。
钢琴上的键以调的高低划分,而调的强弱是由手指按键的力的大小区别。
①强→弱:用于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
②弱→强:用于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
③弱→强→弱:用于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
强弱关于人的感情,多见于议论文、诗歌、叙事文、对话。
(4)缓急
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
①文句构造
,最急
;稍缓
。更缓
:最缓
诗歌与骈文是平声缓,仄声急。
颤动是很慢时,不只是平板的拉长,而是发音颤动。
②感情
庄重、畏敬、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是缓。
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是急。
15、读古书的小风波
读文言文声调铿锵kengqiang;读语体文贴合于语言之自然。
国语课的文言文学习应是历代文学作品选粹。
古代学术文应该按照归属划分为历史学、地理学、文字学、哲学、文学等类。和现代的论文专著是一样用处,将其作为科学的材料,研究出真实的知识,而不是以神秘崇奉观念照单全收。
文言文既不能看做有害的骸骨,也不能看做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蠹(du4)鱼】一种有害蛀虫。常生活在书柜、书堆等处。
【障翳(yi4)】遮蔽;遮蔽视线之物。
16、现代的习字
从前人练字目的是猎取功名或成为书法家,与日常实际生活关系不大,合考试的格,不断临摹,直至食古而化,自成一家。古人的练字往往是无目的的书写、临摹。
描摹《灵飞经》。
现代人的书写与生活和职业有关,是实际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闲暇时的消遣。
标准:迅速、准确、匀整、合式。
①迅速:写字迅速,节省时间。
②准确:没有错误,达到美观的最低线。
③匀整:匀称、整齐。a、字本身笔画匀整;b、全幅字通体匀整。
a、笔画、空隙匀称。多笔画字不显局促,少笔画字不显宽松。笔画空间空隙匀称,笔画长短粗细不可相差太远,笔画少的区域略粗,多笔画区域略细。
b、大小相宜、不偏不倚、距离正好,上下左右照应联络,落笔时,余光在上下左右,每一字摆在最适当的地方,不太紧密也不太疏阔。眼睛与手腕一致,多多练习,手腕有分寸,知其当然,又能实现当然。
④合式:符合书写的格式,例如题目比正文向右几个字;留天头、地头等等。
行书比楷书快,用处更多;硬笔比毛笔速度快,不过硬笔习字也是按照上述四条。
【髭(zi1)须】嘴周围的胡子。
(本章中作者又一次杀人诛心般的将单身狗的矛盾心理描述了出来。)
17、语汇与语感
文章好坏:
①文法有无毛病。
②用词适当与否。
③思想是否正确、丰富。
思想内容靠多读书、多体验。
平时注意收集词语,讲究词的意义,还要留心词的清味。
普通话语汇除去了各地地方方言的词与大半古文的词。
18、左右逢源
文字只是发表思想感情的工具,思想感情需从各方面收得。
背景的功用在借了周围的环境把事物衬托,使事物的清味表现得更明显。
借翻译来练习作文是不错的方法。
不懂外国语的,对于本国语也只能懂得一半。——歌德
19、“还想读不用文字写的书”
自己不想学习才是真正的失学。
杜甫《北征》。
《诗经·小雅·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20、小说与叙事文
小说写作难点:①小说中人物性格须始终一贯,即使出现巨大变化也要交代变化的因由;②场景布置摆放需心中有数哦,不能没有缘由的忽然变化。
小说与叙事文的本质区别:
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是作者表达出的其从人生中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手段。
叙事文是照相,小说是写意画。
小说作者将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边,并不特别说明,而要让人看了叙述,自然省悟其意义。
小说中每一个故事都需含有暗示的力量,很难在实事中正好找到需要的事,根据经验选择人物,布置情节,创造出一个故事,而不能说是凭空虚构,材料全是社会的事实、人生的体验。
写小说先发现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然后选择材料,布置结构。
21、语调
(1)奇偶:
词句宜于偶数结合,偶数字较为顺口。
单字的词与单字的词易结合为双字的词,但双字的词与单字的词结合常需加“之”“的”凑为偶数否则不顺口。
(2)句法:
一般来说,一段话句式需错综使用,以调和句调;一般来说,每句句尾不应全用诸如“了”“呢”等字收尾;一般来说,不能只用一种句式。
中文句式一般分3种:散句、束句、对称句。句中间截断一部分,仍能成句的就是散句,否则是束句。
有意义的重复例外。例如:韩愈的《画记》有几段句式重复;《江南·江南可采莲》句式相同;《醉翁亭记》(欧阳修)以“也”结尾;《秋夜》“一株是枣树……”句式重叠。这是有意义的重复,令人感到有趣。
除了有意义的重复外,句式及助词务必使其交互错综,勿叠用同一的句式及同一的助词。
(3)音节:
一句话勿用同音或近音的字,除非绕口令,不过常用的叠字词以及近音组的词可以用。
对于平仄并无太多的要求,即使是古文也有不平仄参用的例子,例如:清风徐来是平,水落石出是仄。
【近音】声母或韵母相同的字。
【联绵字】声音相近的词类。
【板眼】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4)句调:
句与句的调和。例如:上句用与其,下句用不若;上句用“的”结尾,下句性质相同,也应用“的”结尾,以上下句呼应。
另外句式的选择还与前句标点有关。
22、两首《菩萨蛮》
【词】又名长短句,除小词外一般分上下阙,每句字数因曲调而不同,每两句同韵。八百多种词牌名(曲调名)常用百种左右。
词以表现境界或抒写感情为主,词的内容不外是情境。或偏重协境或偏重写情,或情境结合。只写境言外也可引起情,要抒情,也不能全离开境。
作词的方法是按谱填写,平仄字数遵守规则,因此作词又称填词、倚声。
词的风格可分为:细致、豪爽。
绘画是记事而不是叙事,只能只能表现静境,文章能表现出动境。
【屏山】以小山比喻屏风。
【帖】先绣好了模样再缀在衣服上。
【香奁(lian2)体】指一种专以妇女身边琐事为题材,多绮罗脂粉之语的诗歌体裁,又称艳体,温飞卿善于此道。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编辑《词选》,著有《茗柯文编》。
23、新体诗
凡是含有诗的意境的,都可以称为诗。古风、乐府、律句、绝句、词曲、新体诗等都可以称为诗。
不含诗的意境,即使满足五言七言规则并押韵,也只能称为文字的游戏。
新体诗与散文的区别:诗是最精粹的语言,最生动的印象,普通散文没有诗的精粹,又不纯取印象。
新体诗即不依傍古诗词,也不应该依傍西洋诗,其应该是形式和意境都是新的。新体诗不一定押韵,但还需讲究自然音节,不能拗口,必须是洗练的十分精粹且音节又和谐自然。
诗的意境需多体验多思想。
【白香山】即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俞平伯】1900-1990:俞铭衡,字平伯,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诗作《到家了》。
【刘延陵】1894-1988:中国第一代白话诗人,文学研究会会员。诗作《水手》。
24、推敲
本节是关于一篇范文的修改。
【侪chai辈】同辈,朋辈。
25、读书笔记
笔记常用书名:随笔、笔记、录、钞等。
作者写录所见到的:记述见闻,记述感想,读书心得。
《两般秋雨庵随笔》(清梁绍壬)、《竹叶亭杂记》(清姚元之)属于什么都有的,其中也有关于读书的笔记。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教育家、政治家,还著有《深宁集》《三字经》)专记读书心得。
《丹铅总录》(明杨慎)《日知录》(明顾炎武)《廿十四史札记》(清赵翼)《十七史商榷que》(清王鸣盛)《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王引之)《十驾斋新录》(钱大昕xin2)。其中有关于经史子集专攻一部的读书笔记,有只针对一本的读书笔记。
关于诗词的读书笔记称为诗话、词话例如南宋胡仔所著《苕溪渔隐丛话》。
现代含有读书笔记的文集:《谈龙集》(周作人)《杂拌儿》(俞平伯)《胡适文存》均含有一部分读书笔记。
读书要精细不苟且,才能写出读书笔记。记述读书心得和研究结果以备将来查考,读书笔记是读书的一种判断,应该用议论文写,需有观点和例证。读书笔记需简洁,与议论文不同,不用词藻的修饰,以简单朴实为宜:论断、理由、例证。
【水门汀(ting1)】即水泥,有时也指混凝土。汀,水边平地,小洲。
【枨(cheng2)触】触动,感动。枨,用东西触动。
26、修辞一席话
(1)修辞与修辞学
修,调整;辞,语言。修辞就是调整语言,使恰当传达出我们的意思。
修辞学就是述说依照意思调整语言的一般现象的一种学问。
修辞分为消极的修辞和积极的修辞。消极的修辞:只求内容意义上没有毛病;积极的修辞:不仅内容意义,还要在形式上下功夫,力求运用语言文字的感情要素将情景也活现。 (数学、物理等以明确为主的文语中只能使用消极的修辞;诗歌等文语中却可以使用积极的修辞。)
修辞与情境:修辞格以情境为条件。情境有感觉性,是意思的感觉要素,例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利用情境表达恐怖的感觉。
语言与文字的感情要素有形体与声音:凡句语之构造、排列,文体的选择皆是形体;而风萧萧兮易水寒与风飘飘兮吹衣则是利用声音分别表达出悲壮和闲适的感觉。
【作文和说话】说什么?怎么说?——即内容和形式。
(2)常见修辞格
①讳饰格:难言或不便明言的情境。
②铺张格:放言无碍的情境,例如夸张。
而以上两种修辞格是针对作用而言,以夸张为例,“白发三千丈”“易如反掌”从作用上来说都是夸张修辞格,但从构造上来说,前者只是构造平常的平句;而后者构造则又属于譬喻修辞格。
③譬喻格:以其所知喻其不知,可分为:
a、明喻格:出现“如”“犹”等表比喻的词,例如,枪如林,弹如雨。
b、隐喻格:不出现“如”“犹”等表比喻的词,例如,枪林弹雨。
c、借喻格:省无可省,例如,(直接能以林雨借喻枪弹,但需让读者看出才算借喻)比喻“内战”为“兄弟阋(xi4)墙”。
④映衬格:对比发现异点(比喻是通过对比发现相同点),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同的修辞格有时也可以并联使用,例如易如反掌就是夸张和比喻并联使用。
【作风和风格】作者的风度在文章中的表出,与其生活上、品性上有很深的根源。生活(日常生活或学术生活)是作品以及修辞技术的源头。修辞不是袭用词藻,粉饰雕琢形式上的表面功夫。
27、《文章的组织》
写作如上班、说话都是生活的一个项目,而不仅仅是生活的点缀。无论有无意思、有无情感都可以写作。
一篇文章应如一个团体需要组织,一般写文章的人的组织方法可分为3个流派:
①按意念次第信手写,无所谓组织,意念萌生就未经整理的照样写,也不加修改,除非有精密的思维能力,否则会很差劲。
②拘守公式,将自己的意念按照前人的公式严格的填进去,文章的组织公式有不少,例如我国的“起承铺叙过结”六段法;西洋的“序论、立论、论证、结论”四段法;佛教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些组织公式是不错的经验,但不能说话作文严格拘泥与这些公式。
③先考虑怎么起讫,怎么贯穿,怎么收束,然后一步一步写,有①的灵活和②的审慎,以秩序、联络、统一为组织的原则。解决怎样开场、怎样说出主要意思、怎样收束的问题。秩序,材料排成事宜的次第;联络,顺当连续下去;统一:通体维持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
具体的组织方法——问自己: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为了什么,主张什么,怎么来的,怎么发现的,什么因缘引起的,材料是否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
组织不只是形式还是内容的一部分,混乱的组织可能完全改变原内容的意思。
28、关于文学史
有一些不错的文学史专著,例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顾颉刚的《古史辩》。
但应该先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原书,知道原书的大概轮廓,再去读文学史,只有先读论语、礼记之后再去读其中的孔子部分才有意义,才有利益。
先得孔子庄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再研求评释才是顺路。原书是铜钱,文学史哲学史是穿钱绳,只有钱没有绳子,虽然不方便,但仍是钱,而只有绳子而没有铜钱则只是一文不值的绳子,先有钱再去做绳子才是正确的方法。
先读哲学原书再去读哲学史;先读诗经等诗集、词集再度诗词史,先读古代历史书在读《古史辩》;亦可依照文学史为线索,选择名作,读后再重读文学史。
即使时间不许,也至少一边读原书,一边读文学史,先读文学作品再读文学史,否则作家、流派、源流、演变都只是一些枯燥且无实用价值的文字常识,这些常识工具书上都有,最多是一个不具备思想的人形工具书。
“优秀”“雄健”都只是一些主观、空泛的作品评论形容词。读历史代表作品,体会真味与其求教文学史,不如求教好的选本,例如,《古诗源》(清沈归愚)《十八家诗抄》(曾国藩)《词选》(张惠言)《近代散文抄》(民国沈启元)。
对文学的源流、演变,不举作品单作叙论,就是作者假定读者已对原书作品有了相当的认识,否则只得了一些概念,只是空泛的功夫。
29 习作、创作与应用
(1)应用之作
应付他人和事务的东西,例如写书信等应用文,考试的作文等。
(2)习作
用以练习写作的法则和手腕,例如作文课写作。
(3)创作
自己选择题材,自由无拘束地去写出文艺作品。创作贵精不贵多,五日成一山,十日成一水。例如西晋左太冲十年作《三都赋》。
创作是一种创造,其生命在乎有鲜新的意味。
①发现有新鲜意味的题材。
②平时留心与题材有关的事项。
③熟练的手腕即基本功夫,好题材多,但好手腕少,埋藏了不少好创新。
习作是练习手腕的基本功,先在习作上下功夫,文从字顺、文章法则。
习作是基础,应用之作与创作是由习作出发,越想从事创作的人越应重视习作,真正的大家,终身手不释卷,不断习作。
【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
【母氏劬(qu2)劳】出自《诗经·小雅·蓼莪(liaoe)》,意指母亲实在很辛劳。
明归有光的《先妣(bi3)事略》,清汪容甫写给其母的墓志铭,是古代优秀的歌颂母亲的文学作品。
(本章讲得非常好,作者对应作、习作、创作之间的区别和关系讲得十分透彻,真可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30、鉴赏座谈会
(1)看:鉴赏的意义
①见:见到看到——看到一篇文章知道写了什么——感觉器官层次。
②视:视察、诊视,有观察的意义——辨别结构主旨——知识思辨层次。
③观:观念、三观——用心去身入其境感受——心理活动层次。
(2)玩:鉴赏的态度
好的茶壶可以盛茶,但目的不止于盛茶。玩球、玩棋可以玩的忘乎所以,那为什么不玩赏文章呢?
诗反复吟,词反复诵,文章畅读,小说细看。本子上对于好诗词全抄,长文章抄几节或几句,时时玩味,发现新意味。
(3)问:鉴赏的方法
读文章时,不断自问:这一句我来写怎么布局,句句关系、构造我会怎么作。
若是写法和我一样则是平常的东西;而若是比我好的地方则应多留意;若是完全不同,自己反复琢磨也未发现错误的,先放下,将来再读。
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读者早有此意却写不出或有想法却没有头绪,而作者写出了,则是极为愉快的欣赏。
鉴赏的本体是“我”,努力锻炼“我”,再回看就有不同的见解。
(4)知识:鉴赏的准备
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缘起、背景、关联事件……会帮助鉴赏,知识本身不是鉴赏,却能帮助鉴赏。
(5)想象
作品中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是基于生活经验的想象,而读者领略作品要靠想象。
(6)鉴赏坏文章
发现坏文章的问题,知道什么是不好,就知道什么是好。
(7)文话
阅读前人鉴赏的诗话、文话,知道某几句好在哪,文话的体裁是一条一条的随笔,每条都很简短。
31、风格的研究
(1)古代的文章风格研究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品,每品十二句。即24种境界,24种风格。
姚姬传《复鲁絜非书》:文风分阳刚与阴柔两大类。
曾国藩《求阙斋日记》:文风分阳刚(雄、直、怪、丽)和阴柔(茹、远、洁、适)共八种。
以上分法皆是依照主观感受进行分类。
【纤秾(nong2)】纤细和丰腴,亦指富丽优美的文艺风格。
【惝恍(chang3huang3)】也做惝怳huang3。失意、不高兴;迷迷糊糊,不清楚。
(2)现在的文章风格研究
陈望道(1891-1977主编过辞海)《修辞学发凡》第11篇《语文的体类》中将风格分为四组八种:
①内容和形式的比例——简约、繁丰。
②气象的刚强与柔和——刚健、柔婉。
③词藻的多少——平淡、绚烂。
④检点功夫的多少——谨严、疏放。
这种分类方法是通过客观条件进行分类、分析、归纳、说明以获得结果,这四组分别对应:①取材范围;②作者品性;③作者的语言习惯;④写作的习惯。这四种客观条件。
32、最后一课
不是因为上语文课才要学语文,上数学课才要学数学。而是要看这些学习使自己的生活获得了怎样的进步,怎样充实了自己。要使一切科目与生活打成一片。
不必人人去做文学者,但创作的态度却是人人可取的。
文学的遗产不是夸耀关于文学的知识,而是要从文字里领会先民博大高超的精神,学习历代精美的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