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贸往来的基本情况
2022年,印度是中国第六大对外贸易伙伴,排在印度之前的是东盟、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同时,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
中印进出口贸易基本情况
1.中印近年双边经贸发展迅速。
1990年,两国贸易总量低下,对印贸易仅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0.2%。
2000年起,中国与印度的双边贸易成交额不断攀升。接下来的8年内,年平均增长率由 11.6%高速增长至44%。在2008年时,两国贸易总额已达到517.8亿美元。
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以及印度对中国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后,两国的贸易额有所下降,随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状态。
2011年,贸易额已经达到793亿美元,该年中国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
2018年时,双边贸易额达到955.4亿美元的新高峰,随后受疫情和中印关系的影响,中印双边贸易额下降至2019年的928亿美元以及2020年的876亿美元。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限制了中印双边贸易的发展。但随着中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印度向中国进口了大批急需的制氧机等医疗设备。
2021年由于需求复苏以及医疗用品等新品类商品进口增加,中印双边贸易额猛增为1256亿美元,这也是两国年度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其中,印度对华出口为281亿美元。而2021年印度自华进口总额为975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2019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
2022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1359.84亿美元,再创新高。虽然有众多外部不利因素,但2022年的中印贸易仍然逆势猛长。
2.中印双边经贸进出口情况
从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情况来看,矿产品、化工产品以及纺织品及原料是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前三大类。从印度向中国进口的产品情况来看,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机械、作为中间产品的工业用途化学物品、贱金属及制品、汽车零部件以及2020年起大量进口的各种医疗用品,包括制氧机和个人防护装备。
两国贸易结构存在互补性。印度对中国主要出口化工原料,其中中国矿产品需求量大,并且中国的矿产品一直供给远小于需求,有赖于从印度进口矿产品。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国内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例如纺织品和原料合成等陆续搬迁到东南亚的泰国、越南等国家,印度也是接受诸多产业及劳动力的国家之一,得益于此,印度纺织品出口额也相对较高。
印度对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机械、作为中间产品的工业用途化学物品和抗疫物资等。中国对于生产制造电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相较于印度,中国作为机电产品进出口大国具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同时,中国率先走出疫情,为印度提供了大部分急需的制氧机等抗疫设备和医药原料,为印度抗疫和恢复发展带来巨大帮助。
并且随着两国经济与双边贸易的高速发展,中印贸易已经从刚开始的简单商品经济转变为多结构(工程承包、技术支持、资金投入)的经济与贸易合作。
3.中印贸易不平衡问题
中印贸易不平衡问题发展时间长,且差额增速快。2005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金额是40亿美元,2009年上升到近160亿美元,2015年上升到 448.57 亿美元, 2021时,印度自中国进口额为975亿美元,对中国出口额为281亿美元,印中贸易逆差额为694美元,贸易差额已经达到中印贸易总额的55%。
中印贸易差额在两国所有贸易关系中都是最大的。由此可见,中印贸易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中印贸易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也导致双边贸易摩擦不断。目前中印贸易差额仍然处于持续扩大的态势。
印方认为印度商品在中印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出于所谓的保护本国企业,对来自中国的几百种产品设置更高的贸易壁垒并提高了进口产品的关税,并且禁用了大量来自中国的APP。这一行为大大损害了中印双边贸易的友好关系,同时造成了中国企业的经济损失。
4.中印双边贸易发展限制因素
中印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印度一味地提高对中国的进口关税,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随后更出台了限制进口的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双边贸易的难度。印度出于所谓的保护本国企业,计划对来自中国的几百种产品设置更高的贸易壁垒并提高了进口产品的关税。
中印双边在政治问题上出现分歧。在中印双边贸易中,政治关系始终是稳定和改善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石。近些年来,中印双边在边境问题等政治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而中印双方的政治分歧的爆发往往使得当年的双边贸易额度出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