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一笔记(一)~
因为网课太烂了。。。。听了好多天后,小伙伴们的反馈让我明白,如果想真正的学点东西,还是得自己找好课来。。。。。忽然想到最爱的b站,搜中国文学史,然后就遇到了陕西示范大学张教授的课,听了第一节就感觉特别赞,看评论大家纷纷在问是不是袁行霈的教材,我就特意去找了,看了就感觉好喜欢袁教授大大,听课嘛,还是得好好的笔记思考的,所以我就来对着书学习下啦
需要pdf版本的可以私信我

第一卷到东汉,我在这里顺便回忆下中国古代史年代,到东汉的,之前编码了年代,复习
-2070,夏,-1600,商,-1049,西周,-770,东周春秋,-453,战国,-221,秦,-202,西汉,8,新,25,东汉,220,三国,266,西晋,317,东晋。。。。
猛然发现自己写多了。。。。。到东汉末年是220年,从现在往前4000年到1800年间的文学,那现在就从绪论开始学起吧~~

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和文化学视角
当时听课时,有一点感悟,文学史的定位,是文学,作家写出了文学作品,作家的作品有其时代背景,所以要了解时代背景、作家个人经历,但是时代不是文学,作家也不是文学,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
第二个史学思维,应该是凡事的理解都要在其时代背景下,不记得老师讲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产品”,也是有“生产”“分销”“消费”的,是集体创作还是个人创作,从开始的钟鼎文、竹简、造纸术、印刷术,不同的技术使得作品传播的渠道、范围都大不相同,文学阅读及其产生的影响
文化学视角,应该是作为一个学科,有许多交叉学科,历史学、史料学等等
现在看原书,来堪别理解的正误

史:文学发展过程与变迁,我曾经试图总结过如何介绍一个理念or知识概念,譬如说马哲,当然有定义、理解、应用,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也很多都会有产生和发展,一个事物当然有性质和特点,但其产生和发展也是更好的理解这件事物的助手
无论古今,想要以一种观点看法来统一大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与人天性不同、背景经历不同,看法肯定就不同了,所以,我又在维护什么呢?有空了可以去复习一下不羁的灵魂^_^
文学史研究的对象,是文学,虽然它可以用来论证历史,但是那不是文学史的主要目标,只能说,一样事物可以有很多功用,但其主要设计目标不能被掩盖,就比如说食物本身是保障生命存在,但现在可以成为炫富的手段。。。。但其本身价值才是重点,所以袁爷爷是那么伟大

最外围的社会政治背景,第二个层门的作家研究,都不是核心,核心就是作品,文学其实是文学作品吗?定义应该就是这样了。创作的背景和创作者是其基石,但不是核心
作品不是无根之木,但根茎不能代表花,人不是无根浮萍,但出身和过去不能代表人本身
文学创作相关的,文学理论,批评和鉴赏,理论是指导创作,批评和鉴赏是作品反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条理与案例故事,理性和感性,理论是没有所谓完美完全的,跟着时代跟着个人实践在不断变成适合个人的版本,而批评鉴赏可以当成行动结果的一部分,指导复盘。所以,理论其实是认知,目标之下的认知,也是在不断的迭代的
关于文化传媒,这个张老师讲的很生动,文学作品像一个产品一样,有生产、分销和消费,分销的速度和范围影响生产和消费,从口口相传,到竹简,到手写,到印刷,到活字印刷,机器印刷,到现代网络载体,文字量就从精简到现在的“水的海了”。。。。

文学创作作为文学史的主体,认知和行动结果是一翼,分销传播是另一翼,我来考虑一下
成长内核是一边,流通过程是另一边,其实,应该可以提炼出的是,内在迭代是一边,外在条件是另一边,所以这个主体的两条线就是内外了,这也是任何一个事物研究的思路吧,等以后我会再梳理的

而一个事物当下的存在,从社会大环境,到个人经历,才到其产出,但是,其产出依然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所以呢,我想,在很多武志红的文章里,我看到很深的东西,比如郑爽事件,武志红里的文章重点在于其原生家庭,然而这却不是最大众的声音,其实最大众看的,就是其做出的事情,我们要为之负责的,依然是结果
我们可以去理解起源,但是依然是要为结果负责

关于“史”,不是罗列,而是清晰脉络,尽可能客观,然后重点是发现规律
哦,客观规律。。。。。。

最后是关于交叉学科,文学创作者的其他身份技能赋予了作品特色,其生存年代的思潮会很大的影响作品,人不可能超越时代而存在,这里提到了先秦的巫术,两汉的儒术,魏晋的玄学,唐朝的音乐,宋朝的理学,等等
当代性和国际性,不能生搬硬套公式,从中国实际出发^_^,马哲思想无处不在
还有,史料学

现在总结一下我的听课回忆比对原书的思路
首先,记忆一定要有框架逻辑基础,就比如我之前记忆中国地图,那是一只大公鸡的轮廓拆解,再比如之前记忆中国历史,那也是基于朝代歌的把具体年代编故事
我当时记下的内容,关于文学不是历史也不是作家经历史,文学的产品性
是因为我对社会历史背景和个人成长背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武志红的文章看多了,让我陷入到了一种疑惑,理解了每个人,然后呢?但是今天我认真学习这里,跟不羁的灵魂有点共通的是,过去的“印象”真的不是主体,人还是为结果负责
而我对于销售的理解,也是比较深刻的,有了这两个框架,我听课记住了这两点
但是现在我明白了,这两个小框架其实是零散的,而这篇总绪论,是更大的框架,等我来认真揣摩加入到知识库里

首先,介绍一个事物,有定义的层面,还有其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层门
然后就细说定义,文学史,文学创作的脉络和规律,是其定义,定义=类+种差,这里种差就是与史差异在哪里,然后文学创作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就有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这里种差就是与时代和个人的差别
然后是事物的内核和外部条件,内核是认知到复盘,这里是理论到批评鉴赏,外部条件是事物产生、传播和受众的流通性?
最后,是事物的社会性,也就是交互,这里就是交叉知识学科,大家是彼此丰富的,正如我现在遇到的每个人,当然,还是要逻辑清晰的分出主次,毕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

提取到这一层,我觉得蛮开心的了,不过还是要继续提取,这个,就是我以后学习的另一个框架了
所以我觉得袁教授真的很牛掰,这些逻辑框架清晰的就在他的思维中,所以,一个绪论都如此博学
介绍一个事物,其定义,产生和发展脉络规律,发展内核和外部条件,与社会其他事物的交互,应该就能比较完整的了解一个事物,或者一个对象了
定义肯定记得,产生发展因为马哲也能理解,这里加深了,内核和外部条件,还有社会交互活动
就4条,记住没问题的^_^

下面来继续学习原书
文学的演进
演进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演进不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演进更客观,并不总是前进的,也会后退的,也就是,时间轴上的向前走吧
外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地理
春秋的百家争鸣,是因为众国林立?没有集权,就没有一家之言吧?
汉代的罢黜百家,就是集权才能的吧,汉赋和散文特点,没印象。。。。
汉末三国,建安文学到时候感受下
宋代印刷术和理学
元代读书人地位低下,推动了杂剧发展
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等等

各种题材发展的不平衡,出现有先后,而各朝代的主体文学形式不同,在朝代内的主体文学发展也是有产生发展高潮衰退的阶段的,还有地域性
在这里地域性想考据一下,因为最近在研究历史地理嘛,选择文学史作为学习的首位,也是因为可以丰富和加深历史地理啦

建安文学集中邺都,应该是曹操发家的地方吧,魏后来都城洛阳,来看看实际如何
古都邑名。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春秋时齐桓公始筑,战国时魏文侯曾奠都此地。汉代后为魏郡治所。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为魏王,定都于此。曹丕代汉迁都洛阳,邺都为五都之一
嗯,就是了,差不多就是这样^_^

梁陈文学集中于金陵
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有越城(又名范蠡城)、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等名
重点是金陵,建康是一个地方

因为梁陈都城就是建康=金陵呀

河南,山西两地在唐朝涌现的诗人比较多
李渊,晋阳起兵,建立唐朝
唐朝东都洛阳,兴于山西晋阳=太原,那里算是发家之地吧,肯定是很多当地世族大家支持的,后面享受到资源倾斜也是很正常的吧

厄,一下子就3200字了,那就下篇见啦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