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

)我记了一些重点,不是视频全部内容。希望帮助大家浏览视频
)推荐书籍:《伤寒论阴阳图说》《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药性探真》《阐幽躬行录》等衣老先生的著作。
【第一集】
学《辅行诀》必须要掌握的技巧:
1.必须带入《辅行诀》创作背景是儒释道文化交融的时代
2.要学临床医案,但是不要抄方子。因为思想境界,理论层次没达到。自己吹笛自己捏眼,懂乐理了,节奏自然知道。意思在“记问之学,不可为师”。
#本集吸睛
衣老先生叙述自己求学经历,先拜姜丙勛,后拜张大昌先生为师
【第二集】
大补肝汤
神经质那一类的病,幻视幻听幻觉,治一个好一个。一剂而愈,绝对有效。
#本集吸睛
衣老先生反思一次大补肝汤的经验主义错误(阴光症)
【第三集】
理清中国哲学发展史,发现阴阳五行合流学说
五行的土,和印度的四大不太一样,是一个中国哲学的重大发明。

理解中土,必须结合天文历象。中土,主要说的是长夏这个词。长夏的湿气,随着热气而来。在低温时,湿气不活跃,热气时,湿气活跃,湿热并重。

长夏是夏至到立秋大约是45天
与长夏对应的还有一个藏冬,是冬至到立春,也大约是45天
这样把四季分成了六季。为什么隐藏了藏冬?因为中国哲学有崇阳抑阴的传统。
#本集吸睛
说说中医被攻击的这回事,被攻击的口实是什么?
长夏的长,应该念zhang
(草长莺飞二月天,中的长,应该念chang)
【第四集】
辅行诀的方子特点
1.药简,义繁。需要很好的悟性。
2.价格低廉,几服药不到200块。威力大,潜力不可估量。
#本集吸睛
衣先生治一个美国留学生的医案
衣先生掉泪水的地方。中医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要明白!
【第五集】
辅行诀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1.要知其书,先知其人。陶弘景自身,是全才,对于儒释道,有着融会贯通的观念。辅行诀绝非单纯的道教书籍。
2.本书的形成,有一些难处。公元520年左右,梁武帝时期,梁武帝以佛教治国,宗教信仰不同,让梁武帝命令陶弘景拿出让他长生不老的东西来,否则就杀了他,陶弘景被迫逃亡。辅行诀大致成书于这一时期。陶弘景在此隐姓埋名于南方,有大量的临床医学实践,与炼丹经验。陶弘景后来叛教,成了佛教弟子。

3.辅行诀是中医的红楼梦。不知道封建社会,就不懂红楼梦。不知道中医的道理是什么,就不懂辅行诀。
4.辅行诀是陶弘景在极端痛苦,炼丹失败,修仙失败之后的诚实之作。不在乎了。80岁了。
#本集吸睛
辅行诀治疗冠心病的方子,用硝酸甘油,含化在舌下。这和现在药理学完全一致。
【第六集】
辅行诀的方子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灵活的空间
“一依五脏用药法例”

例,例子。一个方子中的药,就是举例。法的意思如下。

#本集吸睛
看病时,要有整体观念。要把肺和肝,心和肾看成一家人
少阳为游部,解释为什么肝左脾右
【第七集】
一些闲聊,衣老先生说研究辅行诀真不赚钱,他现在还住公租房。让大家引以为鉴。
#本集吸睛
陶弘景刚死后的时代背景
【第八集】
道士王远知作为唐朝国师,与众弟子抄写保护,有极大可能还改写了辅行诀
#本集吸睛
王远知的弟子李含光确定了现行的辅行诀的版本

【第九集】
本草学的经典是神农本草经,方剂学的经典是汤液经,中医理论经典是内经,临床的经典是伤寒杂病论。
辅行诀摘录了汤液经中六十一法录。
辅行诀中和伤寒杂病论有很多方子是一样的。
辅行诀,汤液经,伤寒杂病论,都是把疾病分成内伤病,外感天行,不内外伤三种。是同源异流的。就好像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
【第十集】
说说辅行诀流传本缺失的40个字

《采录》说的是《桐君采药录》


姜辣嘴,蒜辣心,辣椒辣嘴唇。都是一个辣,辣的是不一样劲,作用也不一样。这就是味同者功有异。
这40个字说明,辅行诀说的药物学,是功能学。
功能学,即一般我们说辛能发散,辅行诀就反着说,凡是散者,皆是辛味。
阴阳是什么?
阴阳不是现在具有的状态,而是一种趋势。说阳,并不是现在就是阳,而是一个趋势。
#本集吸睛
以大黄、半夏为例,说说辅行诀药物功能论
五月半夏生,生的是半夏根,不是枝液。半夏是在太阴一阴生时生根。采集半夏要到中秋节时,阴气成熟的阶段采最好。这个季节就是秋天,因此伤寒杂病论有原文说用半夏,明确是补肺气。
【第十一集】
汤液经法的历史源流
来源于先秦时期山东的稷下学宫,当时属于齐国。
汉朝当时有个淳于意,就在山东齐国这一代活动。他有师承关系学了稷下学宫的黄帝扁鹊书。尤其会把脉,脉象一看是个好治得病,就治了,有些病脉象是逆的,淳于意没办法了,就不治了,活着就说治也会死。因此淳于意得罪了权贵。缇莹救父后,汉文帝面见淳于意。淳于意面述了自己的25个医案。以及下面的这段话。

标红的齐汤法,就是《汤液经法》,当时汉朝校订《汉书》,《汉书·艺文志》已经正名收录修订了《汤液经法》,因此这里只说是《齐汤法》。
说到当时整理《汤液经法》,有个主编李柱国。李柱国是个医生,专门负责《汉书》医书的整理。后来整理历经王莽之乱,李柱国避乱到四川,并在四川沛县隐姓埋名继续整理医书。
【第十二集】
伤寒论每篇必讲的脉证并治,辅行诀却没说脉?
非也。根据淳于意传授六个弟子的内容不同,淳于意传给六个弟子的汤液经法的版本就不一样。陶弘景是得到了当年淳于意教冯信的版本,纯开正方的。张仲景是得到了淳于意教弟子把脉的版本,或者还有一种情况,张仲景脉法又叫《王叔和脉法》,王叔和在整理伤寒论时,把他收集到的汤液经法有脉法的版本加入到了伤寒论当中,也是非常可能的。这个认识,有不少的证据。
衣老先生说他的观点是辅行诀中,不是没有脉学,而是这个辅行诀的版本,是残篇,是没有脉学的。有脉学的版本在伤寒论里。但是伤寒论版本也是残篇,没有对方子的解释。
【第十三集】(这一集字幕君没有审核)
本集主要说医学史上几百年唯一人张大昌的成长经历
张大昌老先生的启蒙先生是梁启超评“黄河以北,善读书者,第一人”尚渭南。在尚渭南的启蒙下,张大昌老先生从小佛道儒兼修,而且兴趣广泛,善唱京戏。
尚渭南注解《老子》一书,叫做《谈老》,其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肯定影响了张大昌,即:体用是老子的发明。
#本集吸睛
张大昌先生预言西医班替氏综合征,即中医脾大。
【第十四集】
《周易参同契》是汉代末年魏伯阳写的,是用周易的道理去说炼丹的道理的书。《辅行诀》的体用观,就是建立在这之上的,陶弘景一辈子炼丹达到19年之久,非常熟练炼丹中的体用学说。



#本集吸睛
无论是学辅行诀,还是伤寒论,只要能用数学的方法学通了,那么一定会是个惊世的大成就,这是个学习的线索。衣老先生说,如果他二十岁一定大干一场,现在七十多了,干不了了,希望后面有人可以做这件事。
【第十五集】
辅行诀的五脏苦欲学说
内经说,肝欲散
辅行诀说,肝德散


本是本来的东西,本是体,末为用。先体后用。
比如春天向上温暖,这必须源于冬天,寒冷。春天体为冬藏的寒冷。
人,乃是一小天地。
#本集吸睛
中医为什么走下坡路。
【第十六集】
化味
化味是一种体用交互的现象。化味那个图(就是片头那个图)

化味都在五星之外,意思是不是现在的,代表明天的。只有这样,才是生生不已的。
肺和肾的条文,体用化的配置,和《内经·脏气法时论》不同。

#本集吸睛
辛者新也
医经家和经方家应该合一而论
【第十七集】
五行体用,是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这个虚实辨证和今天的不一样,辅行诀的所有病都是虚症,正气虚。
看是体虚还是用虚。以体虚定为实症。
无论用虚还是体虚,都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正气。
#本集吸睛
五味到底是不是口尝的?
味道往往都是凭感觉出来的。“酸者,大苦也”说明味道需要一个定量。咸味,水曰润下,无论什么样的水在下部都是咸的。比如长江黄河到了下流都咸,膀胱在下部,受渗透压影响,都咸,小便,月经水都是咸的。
但是眼泪水也是咸的。眼泪水是脾气的提升作用。
鼻涕眼泪虽然是咸的,但是是有一点甜的。这是脾气的作用。
【18集】

五味学说的开始,是伊尹为了提出治国的道理。
伊尹说,他说不清楚五味是什么,那五味问题究竟如何说清楚?五味的和合,其实就是离合,离合就是陶弘景说的化合。这个化合,是一个物理反应,不是一个化学反应,因为化学反应质量有损失,五味的化合是一个等量的化合。是混合物是不合化的。
每一个药物的用味和体味都是不合化的。本脏的体味和子脏的用味是不合化的。
不合化五种
辛苦不合化:辛开苦降治痞。半夏泻心汤
咸辛不合化:咸辛破积。枳实味咸破积聚,旋覆花汤,王清任血府逐淤汤
甘咸不合化:能凝血。
甘酸不合化:除逆。芍药甘草汤(去杖汤),能除软积
酸苦不合化:除烦。竹叶,酸枣仁
#本季吸睛
甘咸凝血治子宫大出血、冠心病
【19集】
#本集吸睛
名医王化明家里祖传的秘方,苦参加醋,碾粉。治狂躁症治精神分裂。原理就是酸苦除烦。
衣老先生亲历半夜阳陵泉抽筋
西医管理药房之后,五味子不让你砸开,很不好
【20集】
这一集主要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些回顾总结。
#本集吸睛
珍稀医案,额上陷,脉急
理事体用为万法宗,法宗是佛教术语,千万不要理解成万法之宗
【21集】
刳木之舟,亦舰艇之祖。意思是学习基础理论,都是很简单的,但是这简单的理论却能早就今天的舰艇。不要轻易质疑理论简单。可能远远不简单。
王冰注内经说天是玄的,也就是黑的。衣老说他刚看这个观点以为这疯了吧,天,清净光明,不应该黑的。结果宇宙飞船上太空之后,才知道天真的是黑的。
说明王冰是浑天派,不是盖天派,也不是宣夜派。
陶弘景也是浑天派的,因为历史记载陶弘景造过浑天仪。

研究辅行诀需要什么?
古文知识,天文知识(金星木星交互,金木作为一对阴阳。同理水火既济。)
【22集】
解决阴旦汤,阳旦汤有八位药这个八是什么天文数字?
首先二旦四神汤是用的北斗七星,二旦四神汤有七味药这是北斗之数。其次,二旦四神汤的汤底是元气汤

芍药和甘草这是酸甘,酸甘除逆。元气汤中芍药甘增加人体的阴分。姜甘,辛甘化阳能增加人体阳分。
元气汤就是北斗七星勺子部分567这三颗星构成的三角形,是周易帝出于震的地位。4是斗柄和斗相接的部位,甘草。
一味药叫单方,二味药叫小方,三味药叫奇方,四味药才算一个完整的方子,名字一定不要叫错了。


这个北斗在上古又有一个时期说的是北斗九星,有两个星分别叫做左辅右弼,这两个星时明时暗,不一定时间会出现。
人参因为有阴有阳,因此能担左辅右弼两位,因此阴旦和阳旦中就是北斗七星加上人参,是北斗九星。
#本季吸睛
衣老独家根据村里坐席的厨师学会的生姜和大枣两位药合用能增加生机!
【23集】
内伤和外感病同治的思想。内伤和外感统一。根据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道理。
#本季吸睛
六气化五,五气归三,三气化二。
用处在外感六淫的风和内伤中的土,对应起来了,原来是同一个东西。在天为风,在地为土。
【24集】
这一集主要讲的是《伤寒论阴阳图说》的内容。
还闲聊了一些历史,看得我豁然开朗。
南阳非常的重要,首先诸葛亮在南阳,张仲景也在南阳,南阳又是黄巾起义的主战场,张角也住在南阳附近。南阳是当时最重要的相当于科技大学,最先进的知识都在南阳。
张角医术也很高,当时的太平道就是专门治病的。
张鲁是张道陵的孙子。张鲁也和张角有关系。
#本季吸睛
伤寒两三日有什么区别?
【25集】
伤寒和温病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是一套一样的治病方法。突出表现在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等辛凉解表的方子。还有柴胡,根据考证,柴胡在伤寒的用法叫做淑清,治温病外感天行病最大的药。还有一种芳香草,芸香,都是温病的药。
这在《阐幽躬行录》有详细说明。
张元素的用药,和辅行诀有相似之处,但是还差一点,没有把这个用在外感天行病上。
这集说到了伤寒论还可以统一金元四大家。
【26集】
什么是经方?

#本季吸睛
)衣老说有几次他不按药典开药,疗效很好,但让大家不要学习他。
)衣老用硫磺治肾病综合征,奇效。过敏性气管炎
)麻黄去节什么意思?麻黄有个髓,红色的,好麻黄。不剪开去节,熬不出髓。麻黄的煎煮方法很重要,煎的时间短是发汗,煎的时间长是利尿。服用方法也很重要。麻黄要到霜降之后采集最好。
麻黄的作用是兴奋心脏,与杏仁是对药,杏仁是麻痹心脏。
【27集】
救误方,是外感天行病向内伤病过渡的一个症状的统称。不见得治误治,非得误治,平时气虚了也会出现。
虚劳五补汤,不是单指慢性病,急性病也可以。是比较复杂的病情。可以是外感天行病引起的,也可以是正气的不足起的。救误方发展到极点,到了五极,就是虚劳五补汤,是难以处理的。表现上是虚症,但实际上也可能是实证。
#本集吸睛
大实有虚状,大虚有实状的案例
【28集】
这集主要讲肉桂为什么是木中之木,是木中王。还讲了大枣这个药水土合德
五脏补泻中,全部都是草木药,不是果木药。
燕知戊己,鹤知夜半。燕子春天打窝,选择在戊己土日搭窝不掉泥。
君药,在辅行诀中,引经药被称作君药。可是在今天这绝对是错误的。
【29集】
说说佐臣药

佐臣只要和君药是同一个味的,意思就是补心药,那么都是咸味,补肝药都是辛味等。
佐臣药和君药的区别在于,君药就是诸如木中木,土中土这样的“王”。比如说补肝汤中,君药就是木中木药桂枝,臣药就是木中水药干姜。
虚症,气不足,体位上升,用位下降。体和用的用量达到2:1,起到补的作用。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用量多少能影响补泻。有一症加一味药的的方法是错的,对于中医的发展没有好处。
【30集】
说说佐使药

体用化,化味药不是这个脏腑的药,而是下一个时位单元的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病用甘药,关键在实脾。甘药在脾。辅行诀用的山药。
化药也就是佐使药是为了辅助人体生机的激发。用量最少为君药的三分之一。
【31集】
辅行诀因为是阴阳五行合流学说,因此是六脏配五行。就是把心门分成两个,一个叫真心,就是心包络。心包络又属土。这里面包含了火土同治的思想。
后世温病学派最重视心包,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就是专门治心包。
#本季吸睛
说一说《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忘记写的柴胡
辛凉解表的开山,淑清阴阳。阴阳就包括了寒热,也包括湿热和温热。柴胡在辅行诀在阴旦汤,阴,一年中是下半年,肺和肾。
【32集】
五脏补泻的用药原理,就是个跷跷板,一头是体,一头是用,体高于用是补,用高于体是泻。实质还是机体的虚症。
大补方七味药,大泻方六味药。缺了一味,就是佐使药。佐使药,起的是个用的作用。《金匮》“肝实,不再用之”,这个用,就是不再用佐使药。不虚不需要佐使药,金匮和辅行诀是同一个思想。
用是什么?用就是活着的这个阳气。人死了先没有阳气,然后阴这个实质性的尸体就留在这。人没有用了,就是没有阳气了。但是他的体,还留在。这个体符合阴的性质。所以用为阳,体为阴。
#本季吸睛
“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怎么用体用理解?
任何一个成功的方子,都是有全面的疗效!
麦子乌营村,一个老头的胁疼证。肝实证,是小泻肝汤就好了。
【33集】
小方只是调节体用偏颇的手段,大方大在哪?

病理范围扩大,比如说肝气不舒引起心悸了。往往到了心脏上就引起了怔忡。
用药上,大方也是在小方的基础上加减。
比如说大补肝汤,就是小补肝汤加小补心汤去佐使药山萸肉。大补心汤,就是小补肝汤加小补心汤的君药和臣药。
用量上。所加的子脏的药味用量是原方用量的三倍。
辅行诀每一个条文的必字,就是虚实证共有的症状。比如肝病者必胁疼,有虚疼比如一贯煎证。
【34集】
救误五泻汤
救误小汤,就是前面的小泻方中的君臣药,去掉监臣和佐臣两位药,就是救误小泻方的原方。作用就是祛除外邪。小泻汤,泻的是邪气。比如说,小泻肝,枳实白芍生姜。君药白芍,枳实佐臣,

#本季吸睛
张大昌很有贡献的一句话,酸生风。
【35集】
虚劳五补汤
有一个治疗原则,如图:


比如,天不灭曹。曹操不能杀,因为杀了曹操天下就更乱了。张学良西安事变,蒋介石没有杀了张学良,就是这个意思。克中求生,败中取胜。

以泻肝汤为例,肺克肝,但还要用肺药,用补肺的麦门冬,和泻肺的葶苈子,两个都必须要用,对肺脏一个制约。
制约怎么体现?用药量上来体现。比如建中补脾汤,肝能克土,不用人参甘草,用补肝的桂枝泻肝的白芍,加重白芍的用量来泻肝。这就是桂枝汤倍白芍建中。
承之所生之同,什么意思?培养我自己的实力。比如补肝汤,肝虚,泻肺来补,泻肺的主药是葶苈子,因此葶苈子加倍。再加干姜,干姜是辛药,本味是木。干姜是水能生木的药,木中水药。
【36集】
和35集重复。
【37集】

阳旦和阴旦都是土剂。
阳旦汤就是建中汤。
任督二脉都是升阳的方子,督脉就是阳旦。任脉就是柴胡剂,阴旦。阴旦管下半年。
柴胡和桂枝都是脾胃药。
补肝汤是由三个脾的用药和一个脾的体要组成的。
一体一用就平衡时,不补补泻。补肝汤三个补,一个泻就有了补泻的意义了。
【38集】
牛皮癣治疗,是个风证,还有内湿外燥。黄芪建中汤。
建中汤,也能治心悸,看这个表就明白了。(表还是37集的表)
(衣老神秘的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辅行诀治肺的那几个方子全都是治糖尿病非常好的方子,速度不亚于西医降糖药。
【39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