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迷航:发现号》第三季的浅解(四)
本期专栏有以下内容:
1、发现号经32C改进后的编制变化
2、发现号经32C改进后的科技升级(一)

1、发现号经32C改进后的编制变化
发现号这一艘船,截止目前(DSC-S3E12)前后已经有了三个不同的舷号
(1)联邦星舰发现号USS Discovery NCC-1031

(2)帝国星舰发现号ISS Discovery NCC-1031(在镜像宇宙伪装期间)

(上图截自DSC-S1E10)
(3)联邦星舰发现号USS Discovery NCC-1031-A

(本图截自DSC-S3E6)

旧发现号翻新后改舷号为NCC-1031-A,说明了两件事情:
(1)发现号在23C被归类为“被摧毁”后,竟然没有任何接替的船来延续“Discovery”这个名字。这个名字至少在早期人类太空探索中还是很重要的,美国的一艘航天飞机也被命名为“发现号”,其影响力大于“哥伦比亚”,甚至可以说仅次于“进取号”(Enterprise)。星际舰队竟然在930多年间忽略如此重要名字,是不是在刻意隐藏什么……(无端联想)
(2)NCC-1031更新装备后直接改名为NCC-1031-A,这说明了这是星际舰队历史上最厉害的一次改进。它直接将新发现号与旧发现号区分开来,尽管两者本质上是同一艘星舰,改进前后在船内结构、船体外形上只有很小改动。
升官最速传说——Tily
Tily在发现号第一季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位实习生(实习少尉,在指挥链中还低于少尉)

但仅仅过了2年(从发现号船员的角度来看的确只有两年)就成为了发现号的大副,一般情况下只有中校以上军衔才能担任大副职位,所以。。VOY里7年未升职的哈里·金羡慕死了。。
2、发现号经32C改进后的科技升级(一)
这次主要说说脉冲引擎
发现号在改进前,它的脉冲引擎长这样:

(图片截自DSC-S1E3)
发现号在改进后,它的脉冲引擎长这样:

放大对比一下:


不难发现,改进后的脉冲引擎多了很多“镂空结构”
我们先回到脉冲引擎的基本工作原理上:

(截自《联邦星舰进取号完全图解》P21,身边的中文版本暂时找不到,只好用英语版本进行代替。)
简而言之,炙热的等离子在涌出聚变反应堆后会经过一个叫“子空间线圈”的东西。这个装置能在不增加等离子本征质量的同时增加它的表观质量(例如,1kg1m/s能在线圈中转化为10kg1m/s,等离子本身质量全程不变),在反冲定理(动量守恒定理)下,相同的速度、更大的质量意味着更大的推力,因此,脉冲引擎只需要很少的工质就能产生很大的推力,能将星舰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推至0.25c。
而在对比发现号前后的脉冲引擎后,能够明显发现,老的脉冲引擎明显更“充实”,新的脉冲引擎更“空洞”。我推测,这很有可能是子空间线圈的进步所致。
脉冲引擎通过间断的核脉冲波来驱动星舰前进。这种方式固然有它的诸多优点,但缺点也很显著:加速度分配的不均匀会导致周期性的短时间极大G力,尽管ST世界观里有惯性阻尼器的加持,但持续下去必然会对星舰和船员造成影响。故在ST世界观里,使用的脉冲引擎普遍属于“脉冲引擎矩阵”,而不属于单发式脉冲引擎。类似于提高交流电频率来使灯光闪烁对人眼不可见的方式,一个脉冲引擎由众多小脉冲喷口组成,这些喷口按特定顺序交替启动,弥补加速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个人推测,传统脉冲引擎属于“并列式”,即每个喷空都有一套独立的子空间线圈,而32c的脉冲引擎属于“专业式”,整个脉冲引擎系统按“工业流程顺序”被纵向分割。众多小型喷口依次将脉冲等离子一同喷进一个统一的大型子空间线圈,并一同进行表观质量转化,这样能大大提高等离子与线圈的利用效率,但同时对矢量喷口等的诸多技术细节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毕竟32c的技术是很先进的)
下一期的浅解,将对发现号与其他星际迷航系列的不同全舰警戒状态、发现号隐身装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