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必修一]1.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基础)

2023-11-17 02:43 作者:DrSlimeBall  | 我要投稿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标题点出了本课的两个核心学习对象,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早期国家:指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城市化社会形态。

课前导言:

1965 年 5 月1 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种形状的牙齿,在人类学中被称为铲形门齿,是现代大多数蒙古人种的门齿类型。左图是当时我国境内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元谋人的门齿化石。 导言部分介绍了一则关于元谋人的考古事件,其中涉及到的蒙古人种一词极其背后的人类学知识我们将在本课进阶章中进行简单拓展

直立人的概念是指人科人属直立人种,是猿人到智人的中间环节。其重要特征是直立行走,腿骨与现代人基本相似。我们将在进阶章简要提及人类演化史。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本段注释:一,1984—2006 年,科学家在重庆巫山县发掘的巫山人遗址中,发现有疑似人属下颌骨化石 1 件和上门齿化石 1件,推测其年代距今约 200 万年。有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但关于巫山人遗址的年代与属性,考古学界也有不同看法。

首先是关于「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考古学术语),本段谈到一般将其划分为新旧石器时代两个部分,实际上也有“中石器时代”的说法。一般认为其开始于人类出现,结束于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进阶章中将会有更多拓展。

旧石器时代的核心要素是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用火。

学习聚焦: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学习聚焦:事实上,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和火的使用在人类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本观点涉及到重要的历史观,将在进阶章中进一步呈现。

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思考点: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核心要素是打磨制石器、陶器、原始农业、村落(稳定生活)。从唯物史观出发,要着重体会原始农业的出世(生产经济要素)对原始社会发展的作用。原始农业主要涵盖种植业和畜牧业两方面,它使得人类从纯粹的资源的消费者(渔猎采集)变成了生产者,这就让原始人有了稳定于某一处固定点生存的能力,为早期国家的出现奠定重要基础。

从思考点中可以总结出,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是星罗棋布(散乱点缀分布)、多姿多彩(多样性)、分布广泛(涉及范围广)、集中于大河流域(依水而居)。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二者特点之间前后存在一定联系。同时由此也要提炼出重要的概括能力——对某对象空间布局的概括能力(例如,概括我国近代某一时期工业地理布局的特点,像这一问题实际上考察的就是此处领悟到的能力)。

配图: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仙人洞遗址中距今约1万年的水稻遗存,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水稻栽培的重要起源地。

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配图: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姜寨聚落遗址是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姜寨聚落图旁边文本的内容实际暗示出通过考古研究墓地随葬品可以反映原始社会具体某个阶段的贫富分化程度,贫富分化的发展是原始社会的一条重要线索。

历史纵横:新石器时代中国其他重要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是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河南舞阳贾湖、陕西临潼姜寨、山东泰安大汶口、辽西和内蒙古东部的红山、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等遗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特别是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内涵丰富,被视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配图: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容易看出整个接下来的内容是以几个重要重要文化遗址作为脉络,展现原始社会面貌。主要讲到了北方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南方河姆渡文化,以及后来北方的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的彩绘陶器和河姆渡文化的养蚕缫丝、龙山文化的黑陶等均反映出原始人类丰富的生产生活。其中重点讲到了南北方主要栽培物分别是稻和粟,这里实际上为后续中国古代“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形成做了铺垫。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中有人可以反映出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陶绘、丝线、精美玉器、祭坛神庙、城墙等均是生产力前进后才诞生的产物。这其实很好理解,毕竟只要吃饱了人们才会有功夫管住自己的艺术生活宗教生活之类,温饱都解决不了还管这些?从更理论的角度说,这些都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基础,上层建筑发展反映出了这一时期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经济基础是某一时期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这一生产关系由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决定,所以可以推出生产力发展的结论,这里涉及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我们在进阶章中还要再更细的谈。

神庙祭坛和城墙这两个要素我们还要尤其注意。首先神庙祭坛城墙石冢等设施的产生印证了原始人类逐步迈向早期国家的历史过程,早期国家是一种城市化社会形态,这几个设施正是当时构成早期城市的重要要素,是一种文明的征兆。另外,祭坛神庙背后可能暗含着祭司阶级的出现,是贫富分化这条线索发展后的具体表现,在进阶章中将进一步解说。城墙就更有意思了,恩格斯先生曾说城墙是一个重要的文明产生标志——“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先生的意思。

史料阅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有巢氏。民食果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韩非子·五蠹》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考古发现,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首先看史料阅读,本段文字提到了原始时代的社会面貌,以及传说中古代统治者的诞生,文中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利众人者,众人以之为王。抛开其内容本身,再看出处,《韩非子·五蠹》首先属于诸子百家之作,“经史子集”之“子”,具体来说是法家,后面讲百家争鸣还要再谈,但这里的重点是,本则“史料阅读”告诉我们,研究历史要注重研究史料,具体涉及到五大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同时也更说明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众多古代典籍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大家肯定也要具有一定文言阅读能力。最后一句题外话,《五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讲韩非子提出来的“五种国家害虫”,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了解一些法家的思想。

再看正文,正文讲到宏观上原始社会的发展。首先是提到旧石器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文章实际提到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生产关系,产品分配上是众人共享,劳动中的人们的关系是共同劳动互相帮助,生产资料所有是公有,而这一“原始共产主义”是“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产生的,实际暗含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然后讲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这时原始社会即将终结,阶级分化、私有制逐渐真正浮出水面,文明将至。关于这一部分的更多内容将在进阶章中更具体的呈现。

[必修一]1.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基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