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西方文明撷萃】第三部分 历史 其十五 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01-06 19:52 作者:dawenxi0  | 我要投稿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他的著作《伟大的复兴》中,做出过如下论述:

(原文)... that wisdom which we have derived principally from the Greeks is but like the boyhood of knowledg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of boys: it can talk, but it cannot generate. [1]

(译文)我们过去主要从希腊人那里获得的智慧仅仅像是孩童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孩童的特质:它可以谈论,但不能归纳。

作为文艺复兴在科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弗朗西斯·培根在四百年前将古希腊文明的知识体系称作“孩童的知识”;而四百年之后,如果我们以现在的眼光看待弗朗西斯·培根当时的人类知识体系,亦可以将其称作为“孩童的知识”。人类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人类对于自然世界以及人类社会本身的认知也越来越全面,那么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为成长的过程:正因为有强烈的好奇心,人类社会才得以永葆青春。在此种意义上,“孩童”是充满希望的褒义,而非象征幼稚的偏贬义。

茁壮成长的少年

与人类社会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发展过程相似,人类社会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在全球化之前,人类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人员物品流通成本很高,讨论人类社会这一概念本身并没有太大意义:大多数国家民族或努力适应自然环境生存,或抵抗异族侵略,或拓展殖民地。此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或许还未诞生;但是国家民族之间的人员、商品、信息交流始终存在,因为人类社会拥有共同的本源这一事实[2]奠定了交流的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促进了人类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大规模人员流动,人类社会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共同的物种的存在,且其生存受到内部因素的严重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有了现实基础;但是该现实基础就像初生的婴儿,脆弱但充满发展前景。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五十年间,人类社会的主旋律来自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博弈。此五十年间伴随着美国表面推进全球化、实际上奉行孤立主义与麦卡锡主义、将人类社会资源整合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且不惜别国利益受损。同时,人类社会的科技革命进一步纵深发展,人类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与信息交流成本愈发降低。作为结果,人类社会各成员之间的联系在物质基础之上越来越密切;而在精神层面却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充分共识。于是,假如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五十年的发展类比于一个自然人的成长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婴儿茁壮地成长为身体健硕的少年;但是这个少年还没有足够多的自我意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甚至因为自身各个部位不够协调而走路磕磕绊绊。

苏联解体之后的这三十年间,人类社会内部的分工协作进一步深化,人类社会之中的两个超级大国变成了一个;而且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超级大国的概念或许将不复存在。假如将整个人类社会比作一个自然人,那么不管传统发达国家的种族主义者愿意承认与否,这个自然人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会随着ta的生长而趋于协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就像是人类社会这个少年开始有自我意识:我是我自己而不是其他生物,地球是我的家园,我要对自己好一点、让自己身体内部的资源分配保持协调以便拥有最良好的整体表现,我要对自己的家园好一点。

超级大国时代的终结与多边主义的发展趋势

世界上现存的唯一超级大国,自从特朗普上任以来,一直在走逆全球化的路线。事实上,美国在二战之后的五十年之内,以民主自由的名义分裂其他国家、从中渔利的工作一直就没有间断过: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路线。美国借助二战之后建立的庞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优渥的人力物力财力、强大的军事实力,掌控了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矿藏、能源与航运路线的绝对控制权。而在国际关系中,美国主导的游戏规则并没有给世界人民带来和平与共同富裕;国际间的霸凌与剥削成为常态。

我们并不认为未来美国的国际姿态会因为其总统的更替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即便拜登上任之后,美国重新参与各种国际组织的运行,美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仍然延续存在;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会随着美国国力的逐渐衰弱而减弱。美国开放的大门会关上一部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很健康、精神很好,那么ta会有充沛的精力在外参加社交、创造良好的关系网;如果这个人感到身体不舒服,ta就更有可能闭门谢客,即便在外参加社交,表现不佳的概率也会提升。

世界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尽管它们不愿意看到、不愿意承认,但它们或许也能意识到更深层次的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必然更加广泛地传播到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社会之中。这个过程会伴随着超级大国时代的终结、多极化世界的诞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美国人自己是想要称霸世界的,那么他们理所应当地认为未来比他们更强大的中国人也一定要称霸世界;殊不知中国人更愿意看到一个互利共赢的多边主义格局、国家民族之间求同存异、合作优先于竞争、人类与自然界更为协调发展的人类社会状态。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种状态不会因为美国人不愿意看到而不会被达成。

人类命运共同体期望达成的状态

如前文所提到的,如果将人类社会比作一个成长中的少年,那么这个少年正在快速成长,但是会因为自身各个部位不够协调而走路磕磕绊绊;若将经济发展状态比作少年的衣衫,那么ta拥有光鲜亮丽的上衣,但裤子和鞋子比较破旧脏乱。作为中国人,我们想让这个少年健康茁壮地成长,并愿意为了预期达成的状态而努力工作。

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模式有利于国家地区之间的良性关系的建立:国际间相对合理的分工体系的建立、不进行掠夺式倾轧式的商业往来、政治偏见不介入经济交流等等,这些举措均有利于国家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缩小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作为中国人,笔者希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可以让人类社会这个少年身上的上衣变得朴素一些、裤子鞋子变得干净整洁一些,这样这个少年给人的总体观感会变得更好。如上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物质层面期望达成的状态。

在意识形态上,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发展的恐惧与意识形态上的抗拒,希望通过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而弱化甚至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文化上的相互接纳、信任与平等交流。华夏文明有巨大的包容性与亲和力、不愿意设立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的意识形态会加剧人类社会的割裂,让人类社会的发展偏离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国在迈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汲取了诸多来自于西方世界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科学、工业化,等等。西方世界蓬勃发展所依靠的元素,其中很多部分可以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元素;同样地,东方世界蓬勃发展所依靠的元素,很多时候也理应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元素。作为东方世界的力量,中国愿意与西方世界的力量做建设性的沟通,求同存异,建立良性的合作信任体系。人类社会这个少年可以更顺畅地同自己对话,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尽量达成“mindful”的状态。如上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精神层面期望达成的状态。

在对待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的态度上,人类社会虽然取得了丰硕的利用自然界资源的成绩,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稍显特殊的成员之一。“地球用不着你拯救,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4]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实现保护自然环境与负责任的发展策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社会自身与外部环境交流层面上期望达成的状态。

总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象征秩序的和平与发展状态是不易得到的,象征混乱的战争与冲突是容易得到的。而正因为和平与发展来之不易,才更值得我们每个人珍惜。我们以《圣经》中的一段话结束本作品第三部分(历史)的内容,它也被呈现在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内部:

“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5]

此表述在世界各地应该都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述形式。在中国,即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


[1] Francis Bacon, Instauratio Magna, Preface

[2] 文章《其十二 秩序》中,基因地理计划得到的结论

[3]《庄子·逍遥游》

[4] 丁仲礼2010年接受《面对面》记者采访时的表述

[5] The Holy Bible, Luke 6:31; Matthew 7:12

[6]《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

【东西方文明撷萃】第三部分 历史 其十五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