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先验观念论(3-2-2-2)——别读康德了,读早期谢林,直接上观念论辩证法

2022-11-27 18:04 作者:实在界的马奎尔  | 我要投稿

3-2-2-2.先验唯心论(Transcendental Idealism)

  • 代表人物早期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

  • 场域论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对立由意志/创造力所调和

  • 形而下对应实在论,形而上对应观念论而意志/创造力则由自然的创造力和人类精神的创造力所构成。两种创造力都是精神自然创造力是一种无意识的外在智能,是不受限的;而人类精神创造力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内在智能,实质即先验主体性,是受到时间,连续性,性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多重限制,先验主体性能够通过辩证法联结起点无意识与其终点意识之间的裂缝去回溯意识的史前史,从而对现象化机制本身进行研究。而要使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达成彻底的通达,则需要依靠艺术哲学来去除人类精神创造力的限制,从而使意识回归无意识

  • 本体论上是自然/心灵与绝对者(Gott)之间的对立

  • 自然与心灵都是在时间当中(对应着自然/客体发生学学与主体发生学的运动过程),而绝对者则是超时间的(两个运动对于绝对者来说从未发生/早已发生

  • 认识论上是先验哲学/自然哲学与创造力的对立

  • 先验哲学是研究“思”是如何导向“在”的。思即自我意识,而在则是内在无意识的底层意识结构(作为意识的基础),而先验哲学的内容则是自我意识则通过辩证法命题从自身导向无意识结构(艺术)的过程;而自然哲学则是研究“在”如何导向“思”在即无意识的外在智能思则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因此自然哲学的内容则是无意识的外在智能是如何生成主体的意识结构的过程。而先验哲学与自然哲学的运动结构实际上都是同一的,而两者都被自我意识所把握。(林如同费希特一样,将自我当作了知识的无条件也无需根据的第一基础,因此谢林的哲学体系实际上也是一种知识学方法,但是谢林的知识学与费希特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是升级版的知识学,在下文会详细说明)但是自我意识由于自身的多重限制对于两者的运动的把握都是不彻底的,因此意识必须要借助艺术哲学来摆脱自身时间性,感受性以及观念性的限制,从而理智直观到原初意志/主体本身。这体现在认识论上的另一极,即创造力,如上文所说自然创造力与人类精神创造力是同一的,在先验哲学与自然哲学的双向运动中起着作用使得意识/思与无意识/在能够畅通无阻地相互通达,而如上文所说,要彻底做到这点则需要依靠艺术哲学,因此创造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这个世界的创造以及其中双向运动都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进行

  • 目的论上是意识通向无意识无意识通向意识的双向同一化运动的对立

  • 这个世界只有两种运动,同时也是由这两个运动所构成的,即意识导向无意识的客体发生学/先验哲学,即自然世界如何生成,大致为自我/内在的认识反思智能(在谢林这里即时间本身→感觉→观念→艺术创造;以及无意识导向意识的主体发生学/自然哲学,即无意识的内在意识结构生成主体意识的运动过程,大致为无意识/外在存在智能(在谢林这里即空间本身)→磁(一维)→电(二维)→化学(三维)→有机(动植物)→人(也就是自我意识),在此自然哲学结束又和先验哲学形成了同一/循环(先验哲学与自然哲学中的环节全都需要自我意识来进行推动,而要理解多出此环节的异质性规定性,则需要创造力,需要辩证法的命题来作为中介,从而导向下一个环节,不断填补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裂缝,最终获得两者的同一

  • 而这里就体现了谢林的知识学与费希特的不同之处费希特的同一哲学是静态与单向的,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只是为了维持绝对自我的同一,而谢林的同一哲学则是意识与无意识的双向运动,且是一种动态的同一意识与无意识在同一化运动中获得彼此超越,最终同一为原初意志/主体本身

  •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裂缝实际上就是原初意志/主体或者说是绝对者本身的不一致,这个不一致就是说绝对者无法对自身的存在进行彻底的思维,因此它要把握自身,就先需要对自身进行表象化,得到作为绝对者的表象,而为了把握这一作为绝对者的表象,绝对者就需要设立其对立面,也就是作为表象的非绝对者/有限者也就是自我意识,而这个自我意识也就是绝对者内在不一致的体现,通过这个作为有限者的自我意识达成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同一化运动,绝对者自身的裂缝则得以缝合,从而能够完全把握自身的内在的规定性以及各个环节。而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如上文所说,绝对者是超时间的,因此对于绝对者来说,我们上面所说的先验哲学与自然哲学的双向同一化运动是从未发生/早已完成的,但对于主体来说则是时间性/历史性的,主体就如同绝对者的过去的回忆通过创造力/艺术哲学使得回忆不断增多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环节不断推进,从而最终使得意识与无意识互通,使主体最终抵达绝对者的原初意志


  • 在此再详细阐述一下谢林在自然哲学运动中的维度化过程

一维S为主体侧,即主体意识的内在智能/理解力(在谢这里即时间体验),其通过创造力去符号化一切异质性他者,占据存在场域,使其变成意义的场域,而S符号化的扩张运动只受到了一个点的回复,即N,客体/自然侧客体侧N通过反作用力(在谢这里即空间体验对于S主体的理解进行抵抗,而主体的理解力则由此停留在了X点,也使得主体能够在此拥有对象,进行最低程度的表象。因此X即直接表象点,它首先是主体理解力的极限,因为主体在此能够进行表象,对客体产生体验,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而它又是他者性的极限,即客体/他者在此处不得不最低限度地涌入主体意识,被主体最低限度地所体验到。而客体N是第一个响应主体符号化的他者,从而能够让主体在这个X点与一个非我的东西产生同一由此成为某个超越于自我的东西,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感,因此X点的实质也是一种自我感,在这个点上形成了一个临时的新的自我状态,而一维由此形成

图①:



二维;在一维的基础上,主体侧以新的自我状态点X,也就是S²再次进行符号化的扩张运动,而一个新的客体侧对其的理解进行抵抗,即N²,而这里又形成了一个新的自我点/直接表象点,即X²,而此时自我意识可以同时把握两个直接表象(分别从S和S²),进行最低限度的表象化,而由此形成了最低限度的二维空间向度

图②:



三维:如上文所说,每一个X直接表象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自我点,而每个自我意识点都可以撤回到最原初的自我点,由此自我则形成了一种中心化的纵深性,自我获得了重力,而表象也就获得了重力,从而事物就获得了实体化,从而得到了三维空间的意向性

图③: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v411n768/?vd_source=2effa79339ef3bcb144795582fe6e76f

【主义主义】先验观念论(3-2-2-2)——别读康德了,读早期谢林,直接上观念论辩证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