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我见,我征服

“年轻”,是一种天赐的礼物,它象征着生命本身。
所以,人类所发明的所有艺术里,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是在歌颂年轻或凭吊青春。而在电影诞生至今的这一百年来,所有的影视制品,又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主角是年轻人。

在平潭举办的首届IM两岸青年影展表彰大会现场
不过,无法忽略的是,讲述年轻人故事的影像,从前大多数出自中年人甚或老年人的手笔。因为对年轻人而言,视听创作的技术门槛和经济门槛,一直以来都太高了。
幸运的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冲刷,坚冰日渐破裂,今天的年轻人已经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制作并传播自己的视听产品了。尤其在我们这个拥有巨大后发优势的国度,短视频已经成为第一媒介,而这个“体裁”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出自于年轻人之手。与此同时,在传统的商业院线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导演之作,不少还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回报。
不言而喻,中年人拍青年物语,是回看、是盘点、是喟叹、是悲秋,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青年人拍青年人、甚至是青年人拍中老年,其视角、焦点、立场,肯定又别开生面。

电影史上的多个里程碑杰作,如《公民凯恩》《四百击》《精疲力尽》《让娜·迪尔曼》《爱比死更冷》《黄土地》《低俗小说》《黑客帝国》等等,都是年轻导演的开天辟地之作。他们叩问世界、解释人生的方式,彻底与前辈们决裂,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改写了电影史乃至于当代史。
年轻的表达出于直觉,最有不吐不快、不鸣不平的冲动,所以,即使在技法上尚有诸多欠缺,在情绪上容易偏激过溢,但年轻人所拍摄的影像就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清澈与真诚,有着与勃勃生命力同频的锋芒毕露。

所以,面向青年人的文艺征集活动,就有着不可估量的决定性意义——它们是文艺工作者的孵化器,是他们前进的航标,是抱团取暖的登山大本营,是创业的天使轮。
由文学奖、艺术展、电影节遴选而出的璞玉,代表了未来,象征着改变,他们当下和未来近期的作品,往往已经堪称优秀,而假以时日,在硬实力与好运气的联袂加持之下,或许他们还会奉上划时代的巨作,成为新的里程碑式的巨匠。
对一个有志于影像创作的年轻人来说,尽管通往成功的路途绝非一条,然而经由短片展、国内长片展、国际电影节,乃至于最终抵达“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仍然是一个无妨称之为玄门正宗的进阶之旅。

特别是作为“初阶”的青年影展(平潭IM正是其中之一),能否藉此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检验自己是否具备从业资格的决定性关隘。
没有谁能够从石头里蹦出来,要想成为新一代的弗朗索瓦·特吕弗、香特尔·阿克曼或贾樟柯、毕赣,一关一关打通木人巷、击败十八铜人、挑战达摩院长老,正是一条必由之路。

当然,不参与电影节或被电影节淘汰,也未必不能修炼成大导演,而在影展上出过风头拿过名次,同样有大把的伤仲永案例。然而,就整体和长期而言,电影节仍然是世界各国商业片和艺术片领域最稳健也最有效的选拔机制。它的根本任务,在于发掘新人才、新面孔,引导新思潮、新美学。
而且,电影节在空间上、在时间上的限定性,又带来了特殊的现场感。这种体验,在赛博生活泛滥的今天,尤其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别的不说,光是参展参赛作品能够得到大银幕放映的礼遇,对于创作者来说,就是一次珍贵经验。更别提,众多同道中人相聚一堂,将会集体酿出一种鼓荡人心的共振感。
多年以前,尤里乌斯·恺撒击败宿敌,在战场写下了那句人类历史上最骄傲、最响亮、最简洁的军事捷报:VENI VIDI VICI——拉丁语,直译是“来,看见,征服”,意译即著名的“我来,我见,我征服”。
对于每一个出征平潭IM的青年作者,最好的祝福,正是“VENI VIDI VICI”。
在平潭举办的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现已开放观众报名通道,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官网,或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预约报名,详细步骤及须知参见:IM排期公布!抢票即刻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