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吴克华:母受遭砍头,死后骨灰洒向塔山
1928年1月,领导了弋阳起义的方志敏和邵式平、黄道等人在江西婺源市弋阳县漆工镇的吴家墩村开办了信江军政学校。
次年,十六岁的芳墩村少年吴克华走进了这所学校,迈上了革命征程。
在这漫长的革命征程中,吴克华认为有四个人对自己影响和帮助最大,他们分别是:方志敏、邵式平、刘伯承、罗荣桓。
其中,吴克华把方志敏视为自己的毕生偶像。
吴克华亲眼看见,上一仗还端着枪与红军交战的国军士兵,被红军缴械后,听了方志敏的几次讲话,就脱胎换骨,像变了个人,下一仗就掉转枪口与国军对射。

编辑
少年吴克华那时就开始懂得,有文化才会讲道理,会讲道理才能让人大彻大悟。
吴克华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是:1931年初,自己随方志敏进军闽北,攻打下崇安县赤石街镇时,部队缴获了20多万块银元,2000余两黄金。当时,因为太高兴,忍不住冲口而出,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获得战争的胜利!”方志敏在旁边听了,微微笑了笑,扭头对着自己说:“战争的胜利不在于金钱,而在于为劳苦大众谋幸福!”
“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吴克华放下手上正在搬运的战利品,两脚后跟一碰,“啪”地向方志敏行了个军礼,响亮地回答。
方志敏看着稚气未脱、似懂非懂的小家伙,突然哈哈大笑。
这之后,方志敏经常给吴克华讲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的道理,告诉他,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人民谋幸福,我们红军战士要从善待身边的每个人做起,做个有价值的人。
1933年1月25日,吴克华所在的红十军调往中央苏区同红三十一军合编成红十一军,方志敏留在原地坚持斗争。
在江西鹰潭,吴克华挥泪告别了方志敏,自此,再也没有见面。但方志敏的人生信条、革命精神,深烙脑海,永不消逝。

编辑
1934年10月,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方志敏率部北上,宣传抗日救国,遭到国民党王耀武部队的追剿,方志敏等军团主要领导被俘、壮烈就义。
方志敏牺牲的消息传来,吴克华痛哭不已,更加铭记方志敏的教诲,常常捧着方志敏给红军讲话的小册子反复阅读,每次,都会热泪盈眶。
“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善待身边的每个人”等话语,也时时在耳边响起。
辽沈战役期间,时为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的吴克华率部转战于辽西地区,某次行军,将士们疲惫不堪、饥渴难耐,途中经过了一片硕果累累的苹果园。大红苹果高挂枝头,仿佛在向战士们招手,但吴克华时时以“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来严格要求官兵,全军将士对园里的大红苹果熟视无睹,此举,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称赞和爱戴,有了“秋毫无犯”、“仁义之师”的美誉。

编辑
平津战役中,四纵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吴克华任军长,莫文骅任军政委。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叶剑英元帅对他们两人说:“平津前线司令部正在和傅作义进行谈判,因此,解放北平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傅作义不接受我方的条件,我们就打进去;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他接受人民的和平条件,北平就可能和平解放。中央和军委都在积极争取其和平解放,但没有强大的军事压力,对方是不会在和平协议上签字的,部队要作好进攻的准备。”
为此,吴克华和莫文骅做了分工:吴克华负责打,认真作好攻城准备;莫文骅负责谈,认真作好与北平各界代表和谈的准备。
在莫文骅参与谈判的过程中,吴克华接司令部命令:四十一军设在玉泉山的炮兵,向天安门广场,天坛公园西北角和东单广场各发射了一发炮弹。
吴克华依令而行。
通过精密计算,认真部署,三颗炮弹准确无误地落到指定地点的中心位置,不伤人、不毁古迹,干净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傅作义看到了这三颗落点精准的炮弹的爆点,知道解放军完全有能力武力解放北平,再加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同意接受和平改编。
有“秋毫无犯”、“仁义之师”称誉的四十一军负责与傅作义部交接城防。
接下来,四十一军在城里秋毫无犯的表现,赢得了北平老百姓的一致赞美,胡愈之等知名人士亲自赠送给四十一军一面“仁义之师”大旗。
可以说,四十一军的良好军纪,与吴克华严格治军不无关系。
吴克华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吴克华治军严,却爱兵如子。
新中国成立后,吴克华先后任任济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成都军区、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是任大军区司令员职务最多的一个。
就是这样一个大军区司令员,每下部队视察,都会与士兵促膝交谈,要走了,也必定要与在场的士兵一一握手告别,士兵人数再多,仍要坚持完成与每一个士兵的握手礼,如果发现有一人漏握,一定回头再握。
任炮兵司令员期间,某次视察炮兵某连部结束,准备上车离开,忽然发现门前大树上搭了一个哨塔,塔上有士兵站岗放哨。吴克华叫停司机,迅捷下车,沿着软梯攀登上塔,与士兵握过手才离开。
任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期间,到某边防站视察,和士兵一一握过手,知道还有一名到外面放羊的士兵还没回来,就坐在门口耐心等待,等见过面、握过手,才登车告辞。
司机问:“为什么这么慎重对待和一个普通士兵的握手礼呢?”
吴克华感慨说:“一个士兵能见到大军区司令员的机会太少了。”
吴克华任铁道兵司令员时,已63岁,执意要沿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线考察。

编辑
到达了西宁后,身边工作人员考虑到他年纪大,担心上了高原吃不消,劝他:“到西宁算了,让山上的同志下来汇报工作。”
吴克华说:“那怎么行,指挥员哪有绕着战场走的!从西宁到格尔木虽然很高,难道还能高过长征路上的夹金山吗?我一定一站一站地走上昆仑山!”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多年冻土,它们在夏天会随着气温升高而融沉,冬天会随着气温的寒冷而冻胀,处理不好,路基有可能会坍塌。
有西方权威专家曾放言:有昆仑山脉在就修不了青藏铁路,有永久冻土层在火车就到不了拉萨。
所以,在昆仑山的可可西里,吴克华特意到现场察看冻土工程试验。
可可西里的清水河海拔4600多米,师长朱章明通知三十一团十一连,务必把中午饭准备好,要在生命禁区让司令员吃上可口的饭菜。
然而,中午端上来的饭菜少得可怜,只有海带丝,干菠菜,土豆,白菜,鸡蛋粉和少量的猪肉。
朱章明批评十一连指导员李益德说:“司令员来了,你给弄出这等菜来,给我丢脸,给铁七师丢脸!”
李益德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师长,我们半个月没有吃上菜了,司令员来,全连战士都非常高兴,把库存的干菜全部拿了出来。”
这时候,吴克华回来了,弄清楚了原委,批评朱章明说:“战士们能吃,我为什么不能吃!山上供应不好,是我的责任!”
回头对李益德说:“我把你们派到昆仑山上,而后勤服务没有跟上,我向同志们检讨。”说完,向李益德敬了一个歉意的军礼。

编辑
全连上下,听说了司令员的话,都涌出了热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这样,吴克华爱兵如子,把每一个战士都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
话说,在抗战期间,吴克华任山东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许世友任胶东军区司令员,两人携手在山东半岛打击日伪势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人民的抗战。
战斗间隙,两人聊起家事,许世友是著名的孝子,吴克华也是,吴克华对许世友说:“我是个独生儿子,自加入红军后,就一直顾不上母亲,母亲被国民党军队抓到以后,敌人逼她写信给我,叫我带队伍反水,可我母亲的回答真叫人肃然起敬。她说,‘我能生下他身,但管不了他的心,不要说我不识字,就是会识字也不写这个信。我儿子跟着方主席(方志敏)、邵政委(邵式平)闹革命,我乐意,我巴不得他多杀几个害人的坏蛋。现在你们要我写信,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母亲一席话,气得敌军官嗷嗷乱叫。当天晚上就砍下我母亲的头颅。由于部队急于开拔,至今我还未在母亲坟前好好烧柱香,我真是愧对母亲啊!如我为革命光荣了,恳求组织上把我埋到母亲墓边,好好伴着母亲。”
吴克华的话激起了许世友的共鸣。

编辑
许世友说:“革命军人,生为国家尽忠杀贼,死后将自己埋在父母身边,以尽子女孝道,这也是人之常情。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多少忠臣良将,当其父母死后,皇帝老爷也要让他回去守孝三年呢!”
那个时候,吴克华已经决定好了,以后自己死了就埋葬在母亲墓边。
然而,1948年夏天的塔山之战结束,吴克华就改变了主意:自己死后,骨灰就撒在塔山之上。
塔山之战,是解放军战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为残酷的阵地坚守防御战,是吴克华军事生涯中的代表作,此战结束,他本人被誉为“塔山名将”。
但是,一将成名万骨枯。
此战,国军遗尸6000多具,四纵也牺牲了3145人,整个塔山防线,被鲜血重新浆洗了一遍。
战后,吴克华放声大哭,并立下誓言:死后把骨灰撒在塔山上,与牺牲在这里的战友们永远相依伴。

编辑
1987年2月,吴克华在广州病危,他叮嘱夫人张铭:“每当想起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心里非常难过。我死后,就把骨灰撒往塔山,与战士们做个伴吧。”
1988年8月1日,遵照吴克华将军的遗愿,他的骨灰由其夫人张铭及其子女亲手撒到塔山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与塔山阻击战牺牲的烈士们长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