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解释》10.3 对外贸易
【本文转载自江苏省-资料室编-出版1959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3、对外贸易[i]
一国与外国之间由商品的出口[ii]和进口[iii]所构成的贸易。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便是国际贸易[iv]。
对外贸易产生的起码条件是:(1)商品、货币经济的存在,商业资本的出现;(2)国家的形成和各国之间的分工。因此,远在奴隶占有制度和封建制度下,就有了对外贸易。但在那时,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对外贸易不仅规模非常狭小,而且主要是为剥削阶级的个人消费服务。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对外贸易才广泛地发展起来,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重要条件。
对外贸易的性质和作用是同相应的生产方式的性质相关联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外贸易的扩大,表明了和生产力增长有关的国际分工的发展,表明了生产社会性扩展到国际范围,“它把全世界各国联结成单一的经济整体”[v],从而使各国人民接近起来,这是一种进步。但这种进步却被资产阶级用为提高利润的手段。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对外贸易对落后国家实行经济掠夺,世界市场成了资本主义列强剧烈竞争的舞台。在帝国主义时期,被操纵在垄断组织手中的对外贸易,更变成为奴役殖民地和附属国、掠夺原料、争夺世界霸权和榨取垄断高额利润的工具。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外贸易完全排除了剥削和掠夺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为了更充分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一方面,它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并保证国家的经济独立;另一方面,它又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各个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各国进行经济联系和合作的工具。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152页。
[ii] 商品输出。
[iii] 商品输入。
[iv] 世界贸易。
[v] 列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