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笔记十五: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第十五章.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论
一.简要介绍、
首先,新历史主义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研究方法,而不是理论,结构等等,甚至研究对象都不重要。而新历史主义的一个代表,即是格林布拉特。格林布拉特是一个知名的莎士比亚研究者,1975年,在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新历史主义这个概念。1980年著作《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是采用新历史注意研究方法的一篇重要著作。而在1982年《文类》前言中,正式提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概念,引发广泛反响。后来他的研究走向成熟,1988年《莎士比亚的商讨》,1990年《向灾祸声讨》,2001年《炼狱中的哈姆雷特》。
二.文艺复兴研究
1.研究背景
(1)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判
这两种传统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只关注文本,不关注作者,不关注社会也不关注历史。这两种研究方法都似乎把文本视作一种超历史的存在,“是一种无根的研究”。虽然这两种方法的学科性更强。
(2)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反中心(中心包括人性,意义,价值,后现代认为这些全都是被建构的,全都需要被解构),这种反中心经常会导致一种困惑,即人类所拥有的真实,或者说“根”,究竟在哪里。
2.研究目的:打破历史与文本的二元结构
传统的研究方法都有一个特点,即一个基本的研究思路是,先研究历史背景,在研究人物生平,最后回到文本。但是新历史主义者意识到,这其中似乎有一种二元结构,因为历史在这里似乎是一种背景,而文本是一个前景。历史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也是确定的,只要在其中找到对应的东西就阐释清楚了。但难道历史和文本真的是二元关系吗?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们经常提到《狂人日记》的历史背景,但是《狂人日记》本身不就是那段历史的一部分吗,不也同样参与历史的建构吗?所以格林布拉特提出,文本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而批判者应当反过来将历史看做是一个权利争夺的场域,文学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必须将其和文化,历史等结合在一起。这也就是为什么格林布拉特如此钟情于研究文艺复兴,因为文艺复兴就是新旧思想争权的一块好地方。
3.研究宗旨
①反形式主义,重申历史维度。新历史与其说是历史,倒不如说是权利。而且这种权利往往是小历史,微观权力。
②反对泛文化学。即总是去找文本与文化背景的对应关系。格林布拉特认为,这个过程忽略掉了文学对历史的影响甚至是制约。
③反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积极的去寻求历史与意识形态(或文化权利)之间的关系。
4.自我造型
格林布拉克认为,所谓自我就是一种主体意识,而主体意识体现了一种鲜明的主体性问题。而他要研究的问题就是,这种主体性是怎么产生的。至少,一方面由于个体生存感受,另一方面是社会历史和文化建构的结果。而在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权利关系。这种权利不是宏观的国家权利,而是微观的(福柯)(例如上课时,老师对于学生就有着一种微观权力)。所以新历史主义研究的历史大多是小历史,而非大历史,是个人的,微观的,叙述性的历史。
5.旧历史主义与新历史主义的区别
新历史主义并不否认历史,只是质疑历史的因果关系。旧历史主义主张历史事件A与B之间通过因果关系串联起来,而新历史主义则对这种因果关系提出质疑。至于历史虚无主义?它根本不认为有A和B。新历史主义的核心“口诀”:“历史的文本性”(历史是一个不在场的存在,对于所有历史的认知说到底都是对文本的认知)的“文本的历史性”(任何文本都是在一定的历史下诞生的,文本不可能超历史)。旧历史主义有一个观点,即理解任何事物都应该把它放在背景当中,而新历史主义渴望打破它。旧历史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社会基础的,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会导致阶级决定论。旧历史主义某种程度上有着鲜明的认识论色彩,而新历史主义更多关注的是一切事物的形成过程,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反应,也是对历史的建构。新历史主义特别强调文本与历史同等视角,文学不一定是虚构的,而历史也不是恒定的背景。两者本质都是文本。这一切性质就导致新历史主义倾向于解构文学与历史的二元关系。
三.文化诗学
1.概念的界定
某种意义上,文化诗学姑且就等于新历史主义。其体现在将文学文本视作一种文化政治,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政治学。研究文学文本如何透露出特定历史隐含的权利关系。
2.特征
①很明显的跨学科性。
②强调文化的政治属性
③强调历史的意识形态性
3.基本内涵
①文化诗学是文本阐释的文化理论实践
首先文化诗学是关于文本阐释的,是一种批判方法。只不过采取的方法是文化理论实践。所以文化诗学听起来非常像文化研究。事实上文化研究研究的广度比文化诗学广很多,除此以外差距确实不大。文化诗学认为,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文化文本,而历史与文本是一种互为注脚的关系。
②文化诗学要承认文化的整体性,具有跨界的特点
文化一方面具有流动性,即文化是不断建构不断生成的,此外还有抑制性,体现了文化所有的某种权力关系。
③从大历史到小历史
文化诗学将视野投入到微观细部上,将大历史转换为小历史,并非研究宏达的概念,而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寻找新的概念。
4.童庆林教授提出的文化诗学
如果我们把文化研究非常粗糙的切割成文本研究和历史研究两个部分,格林布莱特注重历史研究,而童庆林教授认为全都重要。
四.对新历史主义的评价与它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待历史的辩证眼光,不再满足于传统文化统治的二元关系。同时其具有跨学科杂交品质和一种批判姿态。以文学和非文学两个维度(更多的是历史维度)来解读作品/历史。总体而言,蕴含着相当的可能性。
当然新历史主义也有其局限性
①对于历史的态度。如果仅仅因为历史的文本性而将其看做一种叙述,甚至于说将所有的历史文本都看做文学作品,这是否有点太极端了。至少当作家在创作历史与文学作品时,其心态肯定不一样。这种拟合一定程度上抹消了不少差异性
②新历史主义是一种隐含的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特别强调了文本与历史之间的解构,但是这种解构的过程很难不涉及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何解构,解构成什么样子,这些都离不开意识形态(这个逻辑有点类似于,我希望通过纯文本的分析得到一个确定的分析结果,因为文本是固定的。但是事实上当我在文本中寻找矛盾的时候,这个矛盾就已经是我预设了的了。人永远是“先射箭,后画靶”,找到的矛盾已经是被意识形态建构的矛盾了。这就使得即使是纯文本分析也无法逃脱意识形态而显得不够确定。不过事实上我觉得这不算是很严重的问题,毕竟想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或者是先天的立场)而进行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