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爱德故事荟No.80 | 在这个因爱炽热的夏天,他们毕业了

2023-07-27 12:21 作者:爱德基金会  | 我要投稿


毕业啦

伴着知了声声,凤凰花又盛放了。

又有一批爱德大家庭里的孩子,毕业了。

他们说,很感恩不离不弃,

我们说,很荣幸益同成长。


其实,我才是那个更应该道谢的人


“谢谢你,和我们一起过了三个暑假。”

“如果我去了江浙沪念书,暑期可以来爱德实习吗?我也想当志愿者。”

……

今年六月初,贵州望谟民族中学“破壳行动”项目结业典礼现场,孩子们把我包围起来,纷纷发问。我耐心回答着他们的问题,凝望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激动的泪水不知不觉盈满眼眶,思绪一下子拉长了……


三年前的夏天,刚刚入职爱德的我背着满包的物资、顶着连夜修改“破壳行动”项目工作坊方案落下的黑眼圈,一推手闯入学校的报告厅,见到了他们——我们的故事,开始了。



那时候的我是职场菜鸟、公益新人。在团队前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有机会独自负责统筹过这么大规模的工作坊,这让我感到激动又兴奋,所以路途中我非常努力地“背熟”孩子们的名字,希望可以顺利开场。结果,孩子们跟我仿佛认识了很久似的,破冰游戏时就笑着将我围在中间,友善指数拉满——我那惴惴不安的心一下子落地了。那一次,我们一起探索兴趣爱好、提升自我认知、模拟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畅想未来生活。我还记得在“饱了么外卖公司”的楼下,我这个“刁蛮顾客”滚了一身灰,被扮演经理的同学拉起来劝我“一定要理性消费”……桩桩趣事伴着蝉鸣,刻在我的记忆里。


从贵州返回南京后,我做起了更多的案头工作,而他们也投入高二紧张的学习生活。看着孩子们学期末传来的反馈材料,我总会因为谁谁谁成绩提高而高兴,也会为某某某那“英语真的太难了,学不会怎么办”的感叹而担心。


很快,一年又过去了。我和同事,策划了一期“破壳成长营”。再次见面,孩子们冲上来抱我,说“老师一直没通知,以为你不来了”。我告诉他们,约好了每个暑假见面,爱德一定不会失约。翻阅那次记录的“行囊袋”,每个场景仍历历在目:徒手开西瓜的爆笑日常、星空下夜话的浪漫畅想、“流落孤岛野外求生”的特殊体验、“守护天使”寄来的小纸条、别开生面的手绘奖状,还有临别的眼泪……


成长营结束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悄悄离开,有孩子在微信群里说没有送我,我只回答“最后一年继续努力,我们约定好,高考结束后还会见面”。



高三的学习节奏更快,“焦虑”、“着急”等字眼在反馈材料中频繁出现。我寻思着,隔着千山万水,我们能为这些亟待“破壳”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我想到了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于是今年4月,我们尝试联动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为“破壳行动”的高三受助学生送去“一封学长学姐的来信”,希望志愿者的学习经验和关怀,能缓解他们焦虑心理,鼓励他们放松心态,勇敢地笑对挑战。


好不容易,高考结束。终于,我跟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又一次见面,在这次“破壳行动”结业典礼上。


今年6月,笔者在望谟民族中学主持“破壳行动”结业纪念活动(图 |王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不穿校服的他们,浑身散发着18岁该有的青春气息。他们在结业典礼签到表上画大花脸;举着自己名字的博士小熊摆各种pose拍照;在毕业蛋糕里心心念念找到自己的姓名牌,高高兴兴地切下来吃;看着独一无二的姓名订制可乐,激动大喊“这瓶可乐写了我的名字,我要永远珍藏”……我们讨论毕业、讨论志愿填报、讨论未来发展、讨论无限可能的人生。


在我看来,这个简单又而温馨的结业典礼,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三年来,我跟他们共同成长。


他们总说谢谢爱德,谢谢我,其实,我才是那个更应该道谢的人。感谢“破壳行动”项目让我遇见了这群坚强、懂事又乐观的孩子们,感谢公益让生命有这样奇妙的交错。这三年,他们在校园为梦想乘风破浪,这大大鼓励着我在爱德、在公益事业里勇往直前。


(文| 薪火教育团队 王雨倩)



“姐,如果一切顺利,

下次换我来爱德找你们!”


升学、复读、毕业就业……加入爱德的第二个夏天,我又收到了敬业的合作伙伴们陆陆续续发来的“e万行动”毕业班受助学生的去向统计表,上面的每一行都很短,只有姓名、受助编号、升学去向,但我知道,每一行背后,都是一个关于成长和奋斗的故事。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去年夏天,我见到的一名“e万行动”毕业生,小智。


小智在受助期间给爱德寄来的生活照(供图 | e万行动团队)



那是在山东费县举行的一场“e万宝贝”和爱德工作人员的见面会,小智是当天“e万宝贝”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当时刚大学毕业,浓眉大眼,留着板寸平头,背着一个沉甸甸的黑色双肩包,急匆匆跑进会议室:“对不起老师,我没赶上车,迟到了!”


“不急不急,我们刚开始。”看到他大汗淋漓、步履匆匆,我忍不住递给他一张面纸,他礼貌地双手接过,连声道谢。我看着眼前这位长身鹤立、笑起来无比阳光的大男孩,有点恍惚:“他,就是当年受助申请表里那个看上去瘦弱矮小的小男孩?”


见面之前,我对小智的了解,主要来自他的受助申请表和历年的反馈信件——他2015年就跟爱德结缘了,比我早很多。是那一封封字迹工整、情感真挚的信件,让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带着社会的关爱挣脱困境、追寻梦想的心路历程。

#

小智高中期间给资助人写的信


小智自幼丧父失母,与患有腿疾的爷爷、失聪的奶奶一同生活。加入“e万行动”大家庭,是小智成长路上重要的转折点。第一次给资助人的来信中,他写道:“我曾深陷无底的深渊,对世界绝望,也曾以为自己是被这美丽世界抛弃的孤儿。后来,我看到你们向我招手,于是我走了来,并渐渐走出了一条路。我明白了,人有时并非无路可走,只是缺少走下去的勇气,是你们,给了我这份勇气。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加入这个爱的大家庭。


在“e万行动”项目的支持下,小智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2018年夏天,小智考入南昌大学电子信息系,实现了自己梦寐已久的大学梦想。“得有爱德所助,才有吾蛹化成蝶”,高考后,小智第一时间来信表达感恩与谢意。


小智高中毕业后给资助人写的信


去年那次见面,小智跟我聊了很久。他说,因为回家要坐12小时的火车,时间长而且花销比较大,所以大学期间他很少回家,有空的时候他就去做家教挣点生活费。“爷爷奶奶经历了太多的苦,把我养大也很艰辛,所以我能省则省,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他还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服务班级、帮助有需要的人,因为“爱德让他学会了:再小的善意汇集起来也可以变成强大的暖流”。


小智还告诉我,其实从小他也愿意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但年迈的祖父母、缺乏劳动力的家,一次次地打击着他冲破命运桎梏的信心。是来自爱德的支持,燃起了他直面和改变困境的斗志。“所以今天我一定要来,无论多远,都要来!


在他心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见面会,而是一次“家人的团聚”。而临别前,小智特意问我要了爱德的地址。他说,他打算试试考研,目标是南京的一所高校。“姐,如果一切顺利,下次换我来爱德找你们!”


(文 | e万行动团队 张昕)



“我们会一直在爱德等你


“姐,你觉得我是不是跟以前不一样了?”在爱德会客区聊了一会儿,阳阳突然调皮地眨眨眼,问我。我打量着这个两年多没见、已经大学毕业、马上要入职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助理岗位的“e万宝贝”:披着及肩长发,鲜艳的红T恤配浅蓝的牛仔裤,背靠着沙发,休闲地翘起她的“两米大长腿”,没有一点拘谨,仿佛放假回家“瘫”在沙发上小憩一样。最重要的是,脸上带笑,眼里有光。


嗯,她确实不一样了。


毕业前,阳阳(左)和她最喜欢的辅导员合影


2016年,我在“e万行动同燃童心”夏令营活动中认识了阳阳。开幕式上,她流畅、幽默的自我介绍博得大家阵阵掌声,我至今都记得对自己名字的解释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作为工作人员,我事先查过她的家庭情况:父亡母改嫁,留下她和只比她小两岁不到的龙凤胎弟妹。爷爷奶奶务农为生,含辛茹苦抚养姐弟三人……彼时工作经验尚浅的我,惊叹于这个瘦弱的“e万宝贝”内心的强大:变故、苦难,并没有让她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阳阳(右三)和夏令营的孩子们打成一片(供图 | e万行动团队)


夏令营过后不久,我收到了阳阳发来的一条长长的“求助”信息,我才知道原来她还有“B面”:“我最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所以总是很用劲地证明自己,不允许自己失败、落后。我对一切充满警惕,害怕被伤害——但其实这种性格也常伤害到别人。我在学校没什么朋友。我对弟弟妹妹也很严苛,他们都怕我。有时爷爷奶奶也拿我没办法……我觉得我挺失败的。姐姐,我应该怎么办?”


那一刻,我才理解了她在夏令营中打造的是一个与平时完全不一样的“人设”,为的是短暂地享受一下被喜欢、受欢迎的感觉。


说实在的,跟阳阳相比,我的成长经历真的太平顺了,所以我不能做到感同身受,更谈不上有能力给她“指点迷津”。但隔着屏幕,我能感受到一个花季女孩的迷茫与拧巴——更重要的是,还感受到了她对爱德人的信任。我尝试用我有限的经历,和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e万宝贝”的故事来开导、鼓励她……聊了一阵,她说她感觉好多了。



2018年除夕夜,阳阳给我发来了春节祝福,和一段长长的“倾诉”:来自高考的压力、兴趣爱好与现实的矛盾……那段时间,我正经历着工作上的变动和转折。在我看来,学业上最难的习题,答案也不过是短短几行笔记,跟工作上的挑战相比真的是微不足道啊!


我随手回复了她一句:“这么巧啊,我近来也觉得挺难的……”其实我还给她回复了一些应对建议和鼓励,但没想到她盯着那句“我也挺难的”,立马开始安慰我,还给我发来了她觉得最用的减压方法:听音乐,看书,“还有一个方法,姐姐你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用用:睡觉,让自己暂时逃避一下”——后面还附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看着这一长串稚嫩而真挚的回复,我很吃惊——原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她都有,不服输的她,需要的只是更多的陪伴和肯定;我也很感动——她总说自己拧巴、严苛,但其实无比懂事、温暖,只是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她瘦小的肩膀上,让她披着一副冰冷的“防弹衣”。


那一次,我真的有被她安慰到、鼓舞到。我跟她约定一起加油“升级打怪”,成为更好的自己。“姐,我希望我能来南京上大学,到爱德看看!”



阳阳没有失约。再次相见,是2019年的爱德开放日活动现场。那是她第一次来爱德。她背着书包,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急匆匆赶到,和煦的春风都没能吹干她脸上的汗珠。站在爱德门口,阳阳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第一句话就是:“呀,姐姐,我感觉我回家了。


这句话像是一股暖流,迅速传遍了我全身,让我激动又感慨——原来爱德,原来我们,在她心里竟是“家”的分量。何其荣幸!


阳阳参加爱德开放日后发的朋友圈


身边很多人都跟我说过,他们觉得从事公益的人永远“发射正能量”。但其实我们不是单向付出,我们的受助对象,常常启发、鼓励并治愈着我们,让我们对工作充满动力,对美好保持期待。


那一次,阳阳跟我说,她希望自己在每一个人生转折点发生时,都来趟爱德。“我一进这个院子就觉得心很安静,很踏实。”我连连点头:“我们会一直在爱德等你。”


所以前段时间,她又来了,因为“毕业”也是一个重要时刻。



七月初,我看到阳阳发了一条朋友圈:“咱也是有班上的人了!”配图是她的工作证。


我第一时间给她点了个赞——如果可以,我想给她点10086个赞。


(文 | 传播倡导团队 黄洁瑜)



To  爱德毕业生


成长路上吃过的苦,受过的伤,跨过的山,渡过的河,并非只是“经历过”,而是“积蓄着”。


愿你们在新的人生阶段,继续积蓄能量,待羽翼丰满之际,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孩子们,毕业快乐!


爱德故事荟No.80 | 在这个因爱炽热的夏天,他们毕业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