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史 概要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寻找一个根本的解决。叫为哲学。
唐代的哲学观则受到硬度哲学的影响(玄奘,宗密),也体现在了近世哲学观中(宋元明清)。
但古时流传下来的哲学史书史料,有些事作者自己所作,一些又是弟子所记载的语录,是否有误记误解,并且抄录是否也有删改现象也不得而知。
《管子》这书,定非管仲所作,乃是后人把战国未年一些法家的议论和一些儒家的议论(如《内业》篇,如《弟子职》篇)和一些道家的议论,还有许多爽七夹八的话,并作一书;又伪造了一些桓公与管仲问答诸篇,又杂凑了一些记管仲功业的几篇。比如还有一种人实有一种主张,却恐怕自己的人微言轻,不见信用,故往往借用古人的名字。《庄子所说的“重言”,即是这一种借重古人的主张。康有为称这一种为“托古改制”,极有道理。古人言必称尧舜,只因为尧舜年代久远,可以由我们任意把我们理想中的制度一概推到尧舜的时代。即如《黄帝内经》假托黄帝,《周髀算经》假托周公,都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古人死无对证,故人多可随意托古改制。这是作伪书的第一类。第二,有一种人为了钱财,有意伪作古书。试看汉代求遗书的令和诸王贵族求遗书的竞争心,便知作假书在当时定可发财。这一类造假书的,与造假古董的同一样心理。他们为的是钱,故东拉西扯,篇幅越多,越可多卖钱。故《管子》《晏子春秋》诸书,篇幅都极长。有时得了真本古书,因为管幅大短,不能多得钱,故又东拉西扯,增加许多卷数。如《庄子》《韩非子》都届于此类。但他们的买主,大半是一些假充内行的收藏家,没有真正的赏鉴本领。故这一类的假书,手书中年代事实,往往不曾考校正确。因此庄子可以见鲁哀公,管子可以说西施。这是第二类的份书。大概这两类之中,第一类“托古政制”的书,往往有第一流的思想家在内。第二类“托古发财”的书,全是下流人才,思想既不高尚 ,心思又不牆密,故最容易露出马脚来。
任何一种学说,都会有这作者自己的逻辑,以及前因后果。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如果不联系他的时代,那就是不知道为何他会产生这样的思想,这便是因。不懂后果便是不知道这种思想在历史上的位置。前因有两种,一种是当下时代的政治社会的状态。第二是那时代的思想潮流。两事互为因果且相互影响。有了那样的社会状态,便产生了符合当时情况的思潮,而当时的思潮又影响了当时社会状态的变化。
老子
老子的思想就不得不谈及他的时代,他处于春秋时期,通过诗经来分析当时的政治则处于相当灰暗的时代。所以老子的思想便主张一个“道”字。什么是“道”老子认为万物都有一种自然的规律,合乎自然的规律去运转,那便是“道”(如果现代来说,那便是事物的本质的运转方式)所以老子的理想的政治,是极端的放任主义。哲学思想不是悬空发生的,人类的惊疑心可以产生迷信和宗教,但未必能产生哲学。而中国最初的哲学思想,全是当时社会政治的现状所唤起的反动。当时的思想主张上天是存在意志的,而在老子的观点中,如果上天存在意志,那怎么会出现各种自然灾害而无动于衷,春秋时期连年的战乱,饥荒,尸横遍野,若上天真有意志怎么允许这般人间惨祸。故有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打破古代的天人同类说,是老子的天道观念的消极一方面。再看他的积极的天道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分零今,独立而不政,周行而不轮,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宇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有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谢著《中国哲学史》云:“自然者,分极之谓也。”不成话)。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作用,只是万物自己的作用,故说“道常无为”。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又只是一个道,故说“而无不为”。
论无
老子是最先发见“道”的人。这个“道’本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太微妙了,不容易说得明白。老子又从具体的方面着想,手是想到一个“无”字,觉得这个“无”的性质、作用。处处和这个“道”最相像。老子说:无即是虚空。“三十辐,共一转,当其无,有车之用。挺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举的三个例,一是那车轮中央的空洞,二是器皿的空处,三是窗洞门洞和房屋里的空处。车轮若无中间的圆洞,便不能转动;器四若无空处,便不能装物事;门户若没有空洞,便 不能出人;房屋里若没有空处,便不能容人。这个大虛空,无在、无声,整个的不可分断,却又元所不在;一切万有若没有他,便没有用处。这几项性质,所以;老子所说的“无”与“道”简直是一样的。所以他既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方面又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名与无名(名 事物的名字,定义)
事物有了名,我们就知道了它所代表的东西。好是什么,坏又是什么。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恶,奖惩分明。如说“人”,便可代表人的一切表德;说“雪”,便可代表雪的一切德性。个体的事物尽管生死存灭,那事物的类名,却永远存在。人生人死,而“人”名常在;雪落雪消,而“雪”名永存。故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老子虽深知名的用处,但他又极力崇拜“无名”。名是知识的利器,老子是主张绝圣弃智的,故主张废名。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老子以为万有生于无,故把无看得比有重。老子反对知识,是因为大概他推想当时社会国家种种網恶的根原,都由于多欲。他要用无名之朴来镇压人的欲望。无知则无欲。文明程度越高,知识越复杂,情欲也越发展。老子以为一切善恶、美丑、贤不肖,都是对待的名词。正如长短、高下、前后,等等。无长便无短,无前便无后,无美便无丑,无善便无恶,无贤便无不肖。故人知美是美的,便有丑的了;知善是善的,便有恶的了;知贤是贤的,便有不肖的了。平常那些赏善罚恶,尊贤去不肖,都不是根本的解决。根本的救济方法我把善恐美丑贤不肖一切对待的名词都销灭了复归于无名之朴的混沌时代,须要常使民无知无欲。无知,自然无欲了。无欲,自然没有一切罪恶了。要使人类依旧回到那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來的乌托邦。但联系到老子所在的时代便能了解到为何他会产生这样的极端放纵主义思想。因为当时统治者治理的昏暗无能,连绵的战乱人祸,而反不如不治理来的好,什么都不知道便不会产生善恶,回归自然,便没有纷争。也就是一种浑浑噩噩,自得其乐愚民弱民治理。如果说老子的思想体现的是消极的一面,那么孔子的思想则是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