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嘉祐六年以后东坡所涉冬至、寒食之时点对照

2023-06-08 20:31 作者:行其说  | 我要投稿

嘉祐六年以后东坡所涉冬至、寒食之时点对照


行其说


一。凡例


1.东坡所关涉之冬至、寒食,历未有落著实处且归落无误者。准确、系统归置、对照相关冬至、寒食之中西时点,本文功能在此。


2.本文的准确性是指,冬至经史证者,所计寒食与历史实经无差;未能经史证者,所计与实经误差不大于一天。冬至、闰时,即便于当时亦不能无差。《墨庄漫录》:“熙宁十年……适遇冬至本朝历先一日,北朝历后一日。”《石林燕语》:“元丰中,使契丹,会冬至契丹历先一日。……其实契丹历为正也,然势不可从。”《能改斋漫录》:“元丰元年,岁在戊午,闰正月。时知州薛向缴大辽国所印历日,称闰月乃在十二月,与本朝不同。迄送司天监重定。”见《辽史拾遗》卷十五。


3.参考文献随文刊明,不另载。《苏轼诗集》简称《诗集》,《苏轼文集》称《文集》,《东坡乐府》称《乐府》,《三苏年谱》(“醉歌君和”本)称《孔谱》,《续资治通鉴长编》称《长编》,《宋会要辑稿》称《辑稿》。对引用较少的今人文献做版本页数说明。


二。正文


嘉祐六年冬至在十一月庚戌(初一,1061.12.15),后百五在七年二月乙未(十七,1062.03.30)。《诗集》卷三《壬寅(按,七年)二月……》注:“十七日,寒食。”


七年冬至在十一月丙辰(十三,1062.12.16),后百六在八年二月壬寅(卅,1063.04.01)。《诗集》卷四《和子由寒食》:“寒食今年(按,八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八年冬至在十一月辛酉(廿四,1063.12.16),后百五在治平元年三月丙午(初十,1064.03.30)。《辑稿》礼五四:“嘉祐九年正月一日(按,丁酉,1064.01.21),诏曰:‘……宜改嘉祐九年为治平元年。’”


治平元年冬至在十一月丙寅(初五,1064.12.15),后百五在二年二月辛亥(廿一,1065.03.30)。《文集》卷三七《上皇帝书》:“臣伏以今月初五日南至,文武百僚入贺,所以贺一阳来复也。”《苏文系年考略》(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30)之《上皇帝书》(《续集》卷十一)条下:“自嘉祐二年至绍圣元年,其间冬至日在十一月初五日的仅有三个年份:一为治平元年(1064),一为元丰六年(1083),一为绍圣元年(1094)。”是。【《孔谱》(0052)卷十四谓元年“十一月乙亥(初四日)”。误。乙亥实十四日(1064.12.24)。】


二年冬至在十一月壬申(十六,1065.12.16),后百四在三年三月丙辰(初二,1066.03.30)。《长编》卷二百六:“壬申,祀天地于圜丘。……或郊祀始,此前未有。”《宋史》本纪十三:“壬申,有事南郊。”《辑稿》礼二八:“治平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合祭天地于南郊。”《欧阳修集编年笺注1》(巴蜀书社,2007:564,566,567)卷十四《南郊庆成(治平二年)》:“庆与一阳新。”卷十四《三日赴宴口占(治平三年)》:“九门寒食多游骑,三月春阴正养花。”《安阳集》卷十《丙午(按,三年)上巳琼林苑赐筵》:“禊饮不须辞巨白,清明来日尚归休。”《乐全集》卷三《清明连上巳(治平丙午三月四日清明)》:“佳节相连好,游人一倍多。”|《祠部集》卷三《丙午寒食厚卿置酒压沙寺(按,在大名府。治所在今大名县大街镇大街村宋府街一带)邀诸君观梨花独苏子由不至……》:“看花置酒三月破,点检座客惟欠苏(按,苏辙)。”卷三《寒食安厚卿具酒馔邀数君子游压沙寺观梨花独苏子由不至……明日上巳……又明日清明……》:“峨眉夫子(按,苏辙)趣独异,静坐幕府烦邀呼。”|《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四《次韵蔡君谟侍郎寒食西湖》:“人迟归轩香接路,一分新月管弦楼。”【《张先集编年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249,33)谓其“作于治平二年三月”。误。1.据《长编》卷二百四、《端明集》卷二四《杭州谢上表》、《乾道临安志》卷三《牧守》、《咸淳临安志》卷四六《古今郡守表》、《宋代官制辞典 增补本》(中华书局,2017:126,176,150,235,585),治平二年二月辛丑(十一,1065.03.20),三司使(职事官)、给事中(本官阶,正五品上)蔡襄,为端明殿学士(带职,正三品)、尚书礼部侍郎(本官阶,正四品下)、知杭州(差遣。治所在今杭州市上城区南星办馒头山社区凤凰山东麓、宋城路北侧南宋皇城遗址一带),五月廿六(乙酉,1065.07.02)到任,三年五月甲寅(朔,1066.05.27)徙知应天府(差遣。治所在今商丘市睢阳区古城办商丘古城)。其间能于西湖度寒食者,唯治平三年。2.按《礼记》乡饮酒义“月者三日则成魄。”孔颖达疏:“谓月尽之后三日乃成魄。魄谓明生,傍有微光也。”“若以前月大则月二日生魄,前月小则三日乃生魄。”《说文解字》卷七:“月始生霸(按,魄)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治平三年二月为大月且三月为小月,故是年三月之成魄在初二(寒食),正合“一分新月”。二年寒食(廿一)月相则不符。3.《端明集》卷七编次顺序为《寒食西湖》(张先次韵即前件诗)、《上巳日州园东楼》、《四月清明》(张先次韵即《次韵清明日西湖》),就中“四月清明”之“月”,为“日”之讹。】


三年冬至在十一月丁丑(廿七,1066.12.16),后百四在四年三月辛酉(十三,1067.03.30)。《欧阳修集编年笺注7》(285)卷一三四《越溪春(三月十三寒食日)》未系年,今为入次。按,欧阳修自十岁至去世间,唯是年寒食在三月十三。检《宋代官制辞典 增补本》(149,248,585,668,89),《欧阳修集编年笺注8》(419,470)附录卷二《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治平四年“三月壬申(按,廿四,1067.04.10),除观文殿学士(按,带职,正三品)、转刑部尚书(按,本官阶,正三品)、知亳州(按,差遣。治所在今亳州市谯城区),改赐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按,功臣号)。”此前则在京为参知政事(职事官),亦合词中“越溪阆苑繁华地,傍禁垣、珠翠烟霞”诸句。


四年冬至在十一月壬午(初八,1067.12.16),后百五在熙宁元年二月丁卯(廿四,1068.03.30)。《辑稿》礼五四:“治平五年正月一日(按,甲戌,1068.02.06),诏曰:‘……宜自正月一日改治平五年为熙宁元年。’”


——

熙宁元年冬至在十一月丁亥(十八,1068.12.15),后百五在二年三月壬申(初五,1069.03.30)。《宋史》本纪十四:“丁亥,祀天地于圜丘。”《辑稿》礼二八:“十八日昧爽,合祭天地于圜丘。”|《诗集》卷六《次韵柳子玉见寄》:“遥知寒食催归骑,定把鸱夷载后车。”【《王安石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18:821)卷四熙宁元年“十一月冬至……”条编次失序。】


二年冬至在十一月癸巳(卅,1069.12.16),后百四在三年二月丁丑(十六,1070.03.30)。《辑稿》礼五七:“熙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上御大庆殿受朝。”《安阳集》卷十四《庚戌(按,三年)二月十六日寒食会雅集堂》:“百五嘉辰此命筵,中分春色极芳妍。”【《长编》卷二一七:“三年二月十八日清明,十一月二日冬至。”按,“二日”之“二”为“十一”之亏剥、层累,以三年冬至在十一月戊戌(十一,1070.12.16)。】


四年冬至在十一月癸卯(廿二,1071.12.16),后百五在五年三月戊子(初八,1072.03.30)。《安阳集》卷十七《壬子(按,五年)三月十八日游御河二首(其一)》:“寒食初过始及旬(八日寒食)”。《丹渊集》卷十二《寒食感事呈同官》:“三月八日值寒食”。【《文同全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9:60)卷二《寒食感事呈同官》注“文同知太常礼院(按,差遣)时,因议宗室袭封事坐非是,夺去尚书祠部员外郎(按,本官阶,从六品上),再请乡郡,以太常博士(按,本官阶,从七品上)知陵州(按,差遣。治所在今仁寿县文林办文林路社区一带)。熙宁四年三月五日到任,感觉‘得郡于此,至为劳落,山谷之中,殊无气味’。三月八日即逢寒食节,因作此诗抒闷。”系于四年。误。】|《诗集》卷十三《惜花》:“吉祥寺中锦千堆,前年(按,五年)赏花真盛哉。”“钱塘吉祥寺花为第一。壬子清明(按,五年三月初十)赏会最盛,金盘彩篮以献于座者五十三人,夜归沙河塘上,观者如山,尔后无复继也。”卷七《吉祥寺赏牡丹》、《吉祥寺僧求阁名》。《文集》卷十《牡丹记叙》:“熙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余从太守沈公观花于吉祥寺僧守璘之圃。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数,酒酣乐作,州人大集,金盘彩篮以献于坐者五十有三人。饮酒乐甚,素不饮者皆醉。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


五年冬至在十一月戊申(初三,1072.12.15),后百五在六年二月癸巳(十九,1073.03.30)。《诗集》卷八《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卷九《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共知寒食明朝过,且赴僧窗半日闲。”《文集》卷七一《书游灵化洞》:“予始与曾元恕入灵化洞,迫于日暮,而元恕又畏其险,故不果尽而还。及此,与吕穆仲游。”《诗集》卷九《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卷十一《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一、其二)》:“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去年(按,六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淳祐临安志》卷十《和子瞻沿牒京口忆西湖寒食出游见寄(其一、其二)》所忆年份亦六年。《梁溪漫志》卷四《石屋洞题名》:“陈襄、苏颂、孙奕、黄灏、曾孝章、苏轼同游,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孔谱》(0074)卷二二谓五年“十一月初十日(冬至)”,卷二三(0079)谓“是岁(按,六年)清明为三月初二日”、“三月初一日,寒食日”。皆误。】


六年冬至在十一月癸丑(十四,1073.12.15),后百五在七年三月戊戌(朔,1074.03.30)。《长编》卷二四八:“十一月庚子朔……癸丑,冬至,奉安中太一神象。”|《安阳集》卷十九《寒食祀坟二首(其一)》:“二分春过寒犹峭”。卷十九《清明同上巳》:“清明池馆足游人,祓禊风光共此辰。”前诗说明该年寒食在三月朔,后诗说明该年清明与上巳同日。《安阳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2000:636,638)卷十九系二诗于七年。是。|《传家集》卷十一《和君贶清明与上巳同日泛舟洛川十韵》:“繁华两佳节,邂逅适同时。”当作于七年。|《乐府》卷上《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卷上《少年游(去年相送)》:“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卷下《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卷下《醉落魄(轻云微月)》,卷上《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七年冬至在十一月己未(廿五,1074.12.16),后百五在八年三月甲辰(十二,1075.03.31)。《长编》卷二五八:“十一月乙未朔……己未,冬至,合祭天地于圜丘。”《临川文集》卷五八《贺南郊礼毕肆赦表二道(其一)》:“伏睹十一月二十五日南郊礼毕、大赦天下者。”|《文集》卷六三《祭老泉焚黄文》:“乃者熙宁七年、十年,上再有事于南郊。”


八年冬至在十一月甲子(初六,1075.12.16),后百五在九年二月己酉(廿三,1076.03.30)。《长编》卷二百七十:“十一月己未朔……甲子,冬至不受朝。”|《乐府》卷上《望江南(春未老)》:“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卷上《望江南(春已老)》:“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卷上《满江红(东武南城)》:“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孔谱》(0095)卷二六:“《超然台记》石刻拓本,末云‘熙宁九年三月三日东武西斋书’,另行书‘苏轼’。”《诗集》卷十四《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其二十三)》:“长忆故山寒食夜,野荼縻发暗香来。”《孔谱》卷二六:“《金石续编》卷十六著录,题作《寄题与可学士洋州(按,治所在今洋县)园池三十首》,下署‘从表弟苏轼上’,此前云‘熙宁九年三月四日东武西斋’。《苏轼诗集》卷十三有《西斋》。”【又谓“是岁(按,九年)清明为二月二十九日”。误。】


九年冬至在十一月己巳(十七,1076.12.15),后百五在十年三月甲寅(初四,1077.03.30)。《长编》卷二七九:“十一月癸丑朔……己巳,冬至不视朝。”《文集》卷二一《胶西盖公堂照壁画赞》:“熙宁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命工摹置胶西盖公堂中,且赞之。”|《东坡乌台诗案》(商务印书馆,1960:9)与王诜往来诗赋:“三月初一日,王诜送到简帖,来日约出城外四照亭中相见。次日,轼与王诜相见,令姨㜮六七人出斟酒下食。数内有倩奴,问轼求曲子,轼遂作《洞仙歌》一首、《喜长春》一首与之。次日,王诜送韩干画马十二疋,共六轴,求跋尾。不合作诗云:‘南山之下,汧、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29)送范镇往西京:“熙宁十年二月(按,为‘三月’之讹)三日,范镇往西京。轼作诗送之……云‘小人真暗事,闲退岂公难。’”《乐府》卷上《洞仙歌(江南腊尽)》、卷下《殢人娇(满院桃花)》(《孔谱》(0101)卷二七谓“或即轼所云之《喜长春》”)。《诗集》卷十五《送范景仁游洛中》,卷十五《次韵景仁留别》,卷十五《书韩幹牧马图》。卷十八《作书寄王晋卿忽忆前年(按,十年)寒食北城之游走笔为此诗》:“北城寒食烟火微,落花蝴蝶作团飞。”《传家集》卷四《和范景仁缑氏别后见寄……》:“昨者清明初,榆火始改钻。景仁从许来,倾都咸聚观。”


十年冬至在十一月甲戌(廿七,1077.12.15),后百五在元丰元年二月己未(十四,1078.03.30)。《长编》卷二八五:“十一月戊申朔……甲戌,冬至,合祭天地于南郊。”《王文公文集》卷十五《贺南郊礼毕表》:“伏睹今月二十七日南郊礼毕者。”《栾城集》卷四九《代张公贺南郊表》:“伏见今月二十七日南郊礼毕、大赦天下者。”《辑稿》礼五四:“熙宁十年十二月六日(按,壬午,1077.12.23),诏曰:‘……宜自明年正月一日(按,丁未,1078.01.17)改为元丰元年。’”|《诗集》卷十六《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寒食德公方上冢,归来谁主谁复宾。”卷十六《坐上赋戴花得天字》:“清明初过酒阑珊,折得奇葩晚更妍。”《文集》卷十五《寒食宴提刑致语口号》:况中年离合之感,正寒食清明之间。|《栾城集》卷二六《南京祈祷文七首(其五)》:“二月己未……今宿麦将槁,时雨不降,流亡布路,仓廪莫继。”卷八《寒食游南湖三首》:“晚风归棹急,细雨湿红妆。”【《孔谱》(0108)卷二八谓元年二月“十九日(寒食)”。误。】


——

元丰元年冬至在十一月庚辰(初十,1078.12.16),后百五在二年二月乙丑(廿六,1079.03.31)。《长编》卷二九三:“冬十月壬寅朔……戊申,都水监言,自来前冬至三十日闭汴口,今岁闰月较之常年已是深冬,虑大河凌牌为患,乞先期闭口。诏限冬至前半月。”《文集》卷十一《放鹤亭记》:“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东坡乌台诗案》(16)和黄庭坚古韵:“元丰元年二月三十日,轼作文同学士祭文一首,寄黄庭坚。”【按,“元年”为“二年”之误。1.《文集》卷十一《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载,与可殁于二年正月廿日(庚寅,1079.02.24)。祭文同当晚于此。2.《文集》卷六三《祭文与可文》载,祭文作于二年二月甲辰(初五,1079.03.10)。寄时当晚于此。3.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古籍出版社:1956:129)、薛仲三等《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三联书店,1956:216)载,元年二月为小月,晦日在廿九,无三十日。|《孔谱》(0118,0119)卷二九谓二年二月三十日寒食,《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10)卷一《南歌子(带酒冲山雨)》考证谓“清明于阴历(按,此指夏历)或三月或二月不定,然于阳历(按,此指公历),不在四月初五即在初六。……查《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知:嘉祐元年丙申三月十八或十九日清明,嘉祐七年壬寅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清明,嘉祐八年癸卯三月四日或五日清明,熙宁七年甲寅三月七日或八日清明,熙宁八年乙卯三月十七或十八日清明,元丰二年己未三月一日或二日清明,元丰八年乙丑三月九日或十日清明,元祐六年辛未三月十四或十五日清明,元祐七年壬申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日清明。”皆误。检《长编》、《辑稿》及宋人作品所举冬至、寒食之夏历日期,以《二十史朔闰表》、《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折成公历日期,再以所折对照“易历知食-太易日历”、“便民查询网-二十四节气查询”所序冬至、清明(即宋之所谓寒食)之公历日期,误差不大于一日。北宋庆历三年(1043)以后,南宋嘉定元年(1208)以前,其间寒食日(即今之所谓清明节)经折算皆落入公历3月29或30日。


二年冬至在十一月乙酉(廿一,1079.12.16),后百五在三年三月庚午(初七,1080.03.30)。《辑稿》礼三二:“二十一日冬至,百官慰上及皇太后于庆寿宫门外。”礼五六:“十一月冬至,不受朝,以慈圣光献皇后丧制故也。”|《诗集》卷二十《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明朝寒食当过君,请杀耕牛压私酒。”《文集》卷七一《赠别王文甫》:“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按,治所或在今黄冈市黄州区赤壁办考棚街一带)……居十余日,有长髯者惠然见过,乃文甫之弟子辩。留语半日,云:‘迫寒食,且归东湖。’”


三年冬至在十一月庚寅(初二,1080.12.15),后百五在四年二月乙亥(十八,1081.03.30)。《孔谱》(0130)卷三十“轼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自冬至日起,斋居四十九日”条下:“据《苏轼文集》卷五十二《与王定国》第八简、《与秦太虚》第四简、《与滕达道》第二十五简。”【又谓“是年(按,三年)冬至为十一月初九日”。误。】|《清江三孔集》卷二二《春暄大旱,率尔援笔》:“去岁有闰既苦寒,今年春早亦大暄。清明寒食在二月,禁火正如挥箑天。”据编次,作于四年二月。按,三年有闰九月,这样以后即入冬十月,即“去岁有闰既苦寒”。


四年冬至在十一月丁酉(十五,1081.12.17),后百四为五年二月辛巳(廿九晦,1082.03.31)。《长编》卷三一九:“十一月癸未朔……丁酉,对辅臣于天章阁,议行官制,既而中辍。……是月十五日丁酉冬至也。”《文集》卷七一《记与安节饮》,卷六九《跋所书摩利支经后》。《诗集》卷二一《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冬至日赠安节》、《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栾城集》卷十一《次韵子瞻与侄安节夜坐三首》。|《诗集》卷二一《寒食雨二首》:“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卷二一《徐使君分新火》:“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乐府》卷上《南歌子(日出西山雨)》:“乱山深处过清明”,《苏轼全集校注·词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355)卷一编于元丰五年三月上旬,黄州。是。或系于凤翔(治所在今宝鸡市凤翔区)、湖州(治所在今湖州市吴兴区爱山办虹门口社区爱山广场湖颖桥一带)。误。【北宋开宝八年(975)以后,南宋绍兴廿二(1152)以前,其间冬至日经折算皆落入公历12月15日或16日。此处折得17日,疑误。|《宋代冬至诗研究》(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10)第二章:“冬至日……一般在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天。”误。东晋义熙三年(407)以降,唯明万历九年(1581)以后,冬至始在12月21或22日,余(义熙四年-万历九年)皆在12月中旬。|《孔谱》(0134)卷三二谓“是岁(按,五年)清明为三月初五日”。误。|《少游诗余》之《踏莎行(昨日清明今朝上巳)》若果为秦观词,则当作于是岁。以自秦观十四岁至去世间,唯是岁节气与本词相合。《淮海词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55)附录谓其“疑为张綖作”。|《景迂生集》卷六《何事》:“上巳清明徒颉颃(二日清明)”,自晁说之四岁至去世间,除是年外,唯政和二年(寒食在二月丁巳(卅,1112.03.29))符合“二日清明”。此诗《晁说之年谱》(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晁说之年谱简编》(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均未系,今为编年。】


五年冬至在十一月庚子(廿三,1082.12.15),后百五在六年三月乙酉(初十,1083.03.30)。《长编》卷三百三十:“冬十月戊申朔……己酉,罢冬至御殿。”|《诗集》卷四八《与郭生游寒溪……略改乐天寒食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六年冬至在十一月丙午(初五。1083.12.16),后百五在七年二月辛卯(廿二,1084.03.30)。《长编》卷三四一:“冬十一月壬寅朔……丙午,冬至,祭昊天上帝于圜丘。……始罢合祭天地也。”《辑稿》礼二:“十一月五日,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三:“至元丰六年,南郊止祀上帝。”《临川文集》卷五八《贺南郊礼毕肆赦表二道(其二)》:“伏睹今月初五日南郊礼毕、大赦天下者。”《文集》卷七十《书名僧令休砚》:“元丰六年冬至日书”。《六艺之一录》卷四百五:“元丰六年十一月七日记”。|《栾城集》卷十三《次韵王適一百五日太平寺看花二绝》。《孔谱》(0144)卷三四:“元丰六年为闰年(按,闰六月),今年(按,七年)清明、寒食在二月下旬,故《年表》系前者(按,《次韵王適一百五日……》)于二月。”是。【又(0140)卷三三谓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冬至日”。误。|《文彦博年谱》(巴蜀书社,2011:269)第六章元丰七年“清明日,赐宴玉津园……”条编次失伦。|《王安石年谱长编》(2053,2126,2019,2075,2159)卷七元丰三年、六年“上表贺冬”(“上贺冬表”)条编次失序,二年、四年、七年是。】


七年冬至在十一月辛亥(十五,1084.12.15),后百五在八年三月丙申(初三,1085.03.30)。《长编》卷三百五十:“十一月丁酉朔……辛亥,冬至,不视朝。”《诗集》卷二四《元丰七年十一月十三日……》。《文集》卷七一《名西阁》:“元丰七年冬至,过山阳(按,楚州,山阳郡,治所在今淮安市淮安区淮城办淮安府署、镇淮楼一带),登西阁。”|《清江三孔集》卷二四《冬至日作》:“今宵当月满,此日又阳生。”或作于是时。【《孔谱》(0149)卷三五谓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误。】


八年冬至在十一月丙辰(廿六,1085.12.15),后百五在元祐元年闰二月辛丑(十三,1086.03.30)。《辑稿》礼五六:“十一月冬至,不受朝,以丧制故也。(自是至元祐二年正月朔皆然。)”礼五四:“元丰九年正月一日(按,庚寅,1086.01.18),诏曰:‘……宜自正月一日改元丰九年为元祐元年。’”|《诗集》卷二七《送表弟程六知楚州》:“功成头白早归来,共藉梨花作寒食。”


——

元祐元年冬至在十一月辛酉(初七 1086.12.15),后百五在二年二月丙午(廿三,1087.03.30)。《长编》卷三九一:“十一月乙卯朔……礼部言:‘将来冬至节命妇贺太皇太后,比附坤成节例,改笺为表。’从之。故事,冬至百官皆上表贺皇帝。崇政殿说书程颐建言:‘神宗丧未除,节序变迁,时思方切,恐失居丧之礼,无以风化天下。乞改贺为慰。’不从。”|《苏文系年考略》(227)之《代普宁王贺冬表》(《续集》卷九)条下:“该年(按,元年)冬至在十一月七日”。是。【《文集》卷六八《书鬼仙诗》:“元祐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夜,与鲁直、寿朋、天启会于伯时斋舍。”校:“汲古阁刊《东坡题跋》‘二十一’作‘二十五’。傅藻《东坡纪年录》本年(按,三年)纪事有‘二月八日夜,会于伯时斋舍,书鬼神诗’之记载。”《孔谱》(0161)卷三九系入二年。】


二年冬至在十一月丁卯(十九,1087.12.16),后百五在三年三月壬子(初五,1088.03.30)。《长编》卷四百七:“丁卯,冬至,诏赐御筵于吕公著私第。”《庆湖遗老诗集》卷六《送潘景仁之官岭外……(戊辰(按,三年)三月金陵赋)》:“伤心客路逢寒食。”《文集》卷二二《寒热偈》:“元祐戊辰六年(按,原文如此)三月三日”。卷六八《书试院中诗》:“三月六日所作皆是也”。《诗集》卷三十《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卷四八《试院观伯时画马绝句》。|《文集》卷四四《内中御侍以下贺冬至词语(元祐二年十月二十日)》,卷四四《内中御侍以下贺年节词语(元祐二年十二月一日)》,卷四四《内中御侍已下贺冬至词语(元祐三年十月三十日)》。说明元祐初,贺正、贺冬在节前一个月。


三年冬至在十一月壬申(卅,1088.12.15),后百五在四年二月丁巳(十六,1089.03.30)。《文集》卷七二《书别子开》:“子开将往河北,相度河宁。以冬至前一日被旨,过节遂行。仆以节日来贺,且别之,留饮数盏,颓然竟醉。”【《孔谱》(0167)卷四一谓三年十二月“六日,冬至”。误。】


四年冬至在十一月丁丑(十一,1089.12.15),后百五在五年二月壬戌(廿七,1090.03.30)。《长编》卷四三五:“十一月丁卯朔……丁丑,冬至,不御殿。”卷四三八:“二月丙申朔……甲子(按,廿九,1090.04.01),诏即玉津园宴饯太师文彦博。”《文集》卷三十《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元祐四年十一月十日”,卷三十《论高丽进奉第二状》:“元祐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东坡纪年录》:“二十六日,过金文寺,再观李西台诗,书其后。”《诗集》卷三二《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蓝尾忽惊新火后,遨头要及浣花前。”《连日与王忠玉张全翁游西湖……》:“明朝闹丝管,寒食杂歌哭。”《文集》卷六八《书参寥诗》:“寒食之明日,仆与客泛湖,自孤山来谒参寥,汲泉钻火,烹黄蘖茶……元祐五年二月二十七日。”【按,《孔谱》(0172)卷四三误以二十六日为寒食,即据此。然《参寥子诗集》卷六《寒食日苏翰林同马仲玉提刑过访有诗示怡然并余余次韵云》明谓东坡与客访寥,时维寒食。不得云寒食翌日。“寒食之明日”疑为“明日寒食”倒笔,“之”为倒换标志。又“马仲玉”,《咸淳临安志》卷九七作“马中玉”、《诗集》卷三三作“马忠玉”、《乐府》卷上作“马仲玉”。王忠玉以五年八月自提点两浙路刑狱改刑部员外郎,马中玉同月自提点淮南西路刑狱改两浙提刑,此处当为王。】《咸淳临安志》卷七九《上智果院》:“元祐中守苏文忠公重建法堂有题梁:‘元祐五年,岁次庚午,二月(按,为‘十二月’之误。以元祐四年至六年凡有月份之朔旦,唯前件月在辛卯)辛卯朔,二十五日乙卯(按,1091.01.17)上梁。’”卷七八《龙井延恩衍庆院》:“元祐庚午,辩才老师年始八十,道俗相庆,施千袈裟,饭千僧,七日而罢。眉山苏轼子瞻、洛阳王瑜中玉(按,忠玉)、安陆张璹金翁(按,全翁)、九江周焘次元,来馈芗茗。二月晦日(按,卅)书。”卷七九《法安院》:“苏轼、张璹、杨杰、王瑜,元祐五年二月(按,三月)二日,同游韬光。”《六艺之一录》卷一百十:“苏轼、王瑜、杨杰、张璹同游龙华。元祐五年,岁次庚午,三月二日题。”“苏轼、王瑜、杨杰、张璹同游天竺,过麦岭。”


五年冬至在十一月癸未(廿三,1090.12.16),后百五在六年三月戊辰(初九,1091.03.31)。《玉海》卷十《元祐观天历》:“考定初卫朴历冬至后天一日。元祐五年十一月癸未冬至,验景长之日,乃在壬午(按,廿二)。”《文集》卷三一《相度准备赈济第四状》:“元祐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龙图阁学士(按,带职,正三品)、左朝奉郎(按,寄禄官,正七品)、知杭州(按,差遣,正六品)苏轼状奏。”|《乐府》卷上《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诗集》卷三三《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东坡《别参寥》长短句云‘有情风万里卷潮来……’其词石刻后,东坡自题云‘元祐六年三月六日’。”《文集》卷十九《参寥泉铭》叙:“而余以寒食去郡,实来告行。”《参寥子诗集》卷七《别苏翰林》。《东坡纪年录》:“三月六日,作《别南北山道人》诗。九日,罢杭守,辞天竺作诗。”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按,先生作《别天竺观音三绝》(按,已佚),序云:‘以三月九日被旨赴阙。’又按,先生作《参寥泉铭》云:‘予以寒食去郡。’”《诗集》卷四八《半月泉(附题名 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坚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乐府》卷上《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若到松江呼小渡”,《苏轼全集校注·词集》(625)编于元祐六年三月中旬,湖州。是,设吴中为丹阳(治所在今丹阳市云阳办三板桥路一带)或苏州(治所在今苏州市姑苏区双塔办锦帆路社区苏州市体育场),而松江在吴中以南,欲赴吴中途中过松江,则发地必于松江以南。或以为此词作于颍州(治所在今阜阳市颍州区鼓楼办前进社区)、扬州(治所在今扬州市广陵区)、常州(治所在今常州市钟楼区荷花池办大观路常州老年大学)。皆误。【《孔谱》(0179)卷四四谓“是岁(按,六年)清明为三月十四日”。误。】


六年冬至在十一月戊子(初四,1091.12.16),后百五在七年二月癸酉(廿,1092.03.30)。《诗集》卷三四《聚星堂雪》:“元祐六年十一月一日,祷雨张龙公,得小雪,与客会饮聚星堂。”《文集》卷六八《书颍州祷雨诗》:“至朔旦日,作五人者复会于郡斋。”卷七二《徐问真从欧阳公游》:“元祐六年十一月二日,与叔弼父、季默父夜坐。”【《孔谱》(0182)卷四五“五日,轼次韵陈师道(履常)张公龙潭”条下谓“五日书见‘施注’”;《苏轼诗集校注》(3855)卷三四《次韵陈履常张公龙潭》引施注:“先生尝大书此诗,后题云:‘元祐六年十一月廿日苏轼书’。”检宋刊《注东坡先生诗》卷三一此首题下注,后者是。】


七年冬至在十一月癸巳(十四,1092.12.15),后百五在八年三月戊寅(朔,1093.03.30)。《长编》卷四七八:“十一月庚辰朔……庚寅(按,十一),上斋于大庆殿(按,在开封府里城所包裹的大内正门(宣德门)内)。辛卯(按,十二),荐享于景灵宫(按,在开封府外城所包裹的里城南壁正南门(朱雀门)内。出宣德门,循御道,不久即至)。遂斋于太庙(按,在开封府外城南壁正南门(南熏门)内)。壬辰(按,十三),朝飨八室,至神宗室,上涕洟不止,陟降尽礼。黎明斋于南郊之青城(按,在开封府城外。出南熏门,不久即至)。癸巳,冬至,合祭天地于圜丘,以太祖配。礼毕,群臣贺于端诚殿(按,在青城)。还御宣德门,肆赦。……上之在太庙也,内中朱红车子十余两,争道于乾明寺(按,在景灵宫东侧)前,有张红盖者,卤簿使苏轼即车中具奏。”《宋史》本纪十七:“庚寅,帝斋大庆殿。辛卯,朝献景灵宫。壬辰,飨太庙。癸巳,祀天地于圜丘,赦天下,群臣中外加恩。”《辑稿》礼二八:“自誓戒之后,阴时不常。十二日微雪,十三日郊坛点馔,亦有大风。至夜星月烂然,行事之时气和风静,宣赦之日天色澄明,其夜阴风,次日大雪。”礼一:“元祐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祀昊天上帝(按,时复合祭,‘昊天上帝’为‘天地’之误)于圜丘。”|《姑溪居士后集》卷七《明日阻雪不得行盖冬至前一日也》:“才冬即欲雪,酝酿非不久。旅馆黄昏风,半夜忽如昼。天公时谑戏,不在我先后。”或作于七年。《庆湖遗老诗集》卷七《呈李之仪(癸酉(按,八年)二月赋)》:“坐想兰亭通曲水,行闻上巳接清明。”|《诗集》卷三六《次韵蒋颍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二首》、《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郊祀庆成诗》。《文集》卷三五《奏内中车子争道乱行札子》:“元祐七年十一月十三日……今车驾方斋宿太庙,而内中车子不避仪卫,争道乱行。臣愚窃恐于观望有损,不敢不奏。”卷二四《进郊祀庆成诗表》:“今月十四日郊祀礼成者。”《栾城后集》卷十七《进郊祀庆成诗状》:“伏睹今月十四日亲飨郊庙礼成肆赦者。”【宋刊《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卷九九载《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谓“导驾入太庙,有贵戚以其车从争道,不避仪卫。”将事系于入太庙间(辛卯日)。宋刊《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三六引《师友谈纪》谓“上因太庙宿斋行礼毕,将至青城,仪卫甚肃。五使乘车至景灵宫棂星门外,忽有赭伞覆犊车并青盖犊车百余两冲突而来。”将事系于自太庙将至青城间(壬辰日)。后者近是。|《孔谱》(0187)卷四六谓七年十一月“癸巳(十三日),冬至”、“癸卯(二十三日)”,《苏轼全集校注·诗集》(4071,4093,4097)卷三六谓“辛卯荐享于景灵宫为十一日”、“癸巳乃十三日,是日冬至。”皆误。】


八年冬至在十一月戊戌(廿四,1093.12.15),后百五在九年三月癸未(十二,1094.03.30)。《辑稿》礼五六:“十一月冬至,不受朝,以宣仁圣烈皇后制故也。(自是至绍圣二年皆然。)”《苏文系年考略》(264)之《贺邻帅及监司冬至启》(《后集》卷十四)、《贺列郡知通贺冬启》(《续集》卷十)条下:“元祐八年冬至在十一月二十四日”。是。|九年四月癸丑(十二,1094.04.29)改元绍圣。


——

绍圣元年冬至在十一月癸卯(初五,1094.12.15),后百五在二年二月戊子(廿二,1095.03.30)。《诗集》卷三九《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陶》:“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梨花寒食隔江路,两山遥对双烟鬟。”【《孔谱》(0197)卷五十“程之才将来惠,命过舟次相迎。约于五日(按,二年三月五日),之才来,轼款语甚欢”条下:“《总案》谓之才‘当以七日来’,误。与之才第六十三简作于三月十七日与之才别后,有‘别来三得书教’之语。以一日一书或一日两书为记,则之才之别,当在十四日或十五日。与之才第八简云‘十日之会’,《苏轼诗集》卷三十九《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亦云及‘乐哉十日留’。据此,之才之来,约在三月五日,以三月四日苏轼与詹范等游白水山也。第六十三简西楼帖真迹,《总案》撰者未见。”】


二年冬至在十一月己酉(十七,1095.12.16),后百五在三年三月甲午(初四,1096.03.30)。《文集》卷七三《服黄连法》:“丙子(按,三年)寒食日”。卷六七《书柳子厚南涧诗》:“绍圣三年三月六日”。《东坡纪年录》:“五日,作祭宝月大师文。”《苏颍滨年表》:“三月乙未(按,初五),有祭宝月大师文。”【《孔谱》(0199)卷五一谓三年三月“十日,寒食日”。误。】


三年冬至在十一月甲寅(廿八,1096.12.15),后百五在四年闰二月己亥(十四,1097.03.30)。《苏轼全集校注·文集》(8893)佚文汇编拾遗卷下《记道人养生语》:“丁丑(按,四年)闰二月十三日书”。


四年冬至在十一月己未(初九,1097.12.15),后百五在五年二月甲辰(廿五,1098.03.30)。《长编》卷四九三:“十一月辛亥朔……己未,冬至,不御殿。”《辑稿》礼五四:“绍圣五年五月十九日(按,丙寅,1098.06.20),诏曰:‘……宜自绍圣五年六月朔(按,戊寅,1098.07.02)改为元符元年。’”|《诗集》卷四二《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


元符元年冬至在十一月甲子(廿,1098.12.15),后百五在二年三月己酉(初六,1099.03.30)。《长编》卷五百四:“十一月乙巳朔……甲子,冬至,祭昊天上帝于圜丘。”《文集》卷六五《阮籍》:“戊寅(按,元年)冬至日”。【《孔谱》(0203)卷五三谓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日”。误。】


二年冬至在十一月庚午(初二,1099.12.16),后百五在三年二月丙辰(十九,1100.03.31)。《辑稿》礼五六:“二年十一月冬至,不受朝,以丧制故。(自是至崇宁元年正月朔亦然。)”《文集》佚文汇编卷六《食蚝》:“己卯(按,二年)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斜川集校注》卷二(巴蜀书社,1996:100)《己卯冬至……》:“寂寞三冬至,飘然瘴海中。”《诗集》卷四二《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文集》卷七二《唐允从论青苗》:“元符三年二月二十日”。《东坡纪年录》:“三月清明日,闻过诵书,声节闲美,感念少时,怅然追怀先君宫师之遗意,且念淮、德二幼孙,无以自遣,乃和渊明《酬郭主簿》诗。”【《孔谱》(0204)卷五四谓“是年(按,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冬至”,(0205)卷五五谓三年二月“清明(二十四日)”。误。】


三年冬至在十一月乙亥(十三,1100.12.15),后百五在建中靖国元年二月庚申(廿九,1101.03.30)。《辑稿》礼五四:“元符三年十一月十三日,诏曰:‘……宜自来年正月一日(按,壬戌,1101.01.31)改为建中靖国元年。’”《宋史全文》卷十四:“十一月癸亥朔……庚午(按,初八,1100.12.10),诏自来年正月一日改元建中靖国元年。”|《诗集》卷四五《寒食与器之游南塔寺寂照堂》:“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翁邻。”卷四八《和代器之》:“普天冷食闻前古,萧寺清游属两人。”卷四五《绝句(柴桑春晚思依依)》:“昨日已收寒食火,吹花风起却添衣。”【《孔谱》(0208)卷五六谓元年三月四日寒食。误。】


三。附后


《辑稿》礼一七:“英宗一:治平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系亲郊朝飨。神宗六:熙宁元年十一月十七日、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元丰六年十一月四日,系郊祀朝飨;熙宁四年九月九日,元丰三年九月二十日,祀明堂朝飨。哲宗五:元祐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元祐元年九月五日、元祐四年九月十三日、元符元年十一月十九日,系亲郊祀朝飨;绍圣二年九月十八日,系祀明堂朝飨。”


礼二八:“英宗治平二年十二月(按,为‘十一月’之误)十六日,祀南郊。神宗熙宁元年十一月十八日,合祭天地于圆(按,原文如此)丘。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己未、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并亲祀圆丘。元丰六年十一月五日丙午冬至,祀圆丘。哲宗元祐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元符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并冬至祀圆丘。”


《文献通考》卷七二:“英宗在位四年,南郊一(治平二年十一月十六日)。神宗在位十八年,南郊四(熙宁元年十一月十八日、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元丰六年十一月五日)。哲宗在位十五年,南郊二(元祐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元符元年十一月二十日)。”


23.04.25-27,05.28-06.02,06.07-08


嘉祐六年以后东坡所涉冬至、寒食之时点对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