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明史》读书笔记其八

2023-08-26 15:59 作者:呆毛lili  | 我要投稿

第五节:清兵占领浙东与鲁监国航海


1646年,二月十九日,清廷命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同固山额真图赖领兵南下,进攻浙江、福建。

五月十五日,博洛统率的军队经苏州进抵杭州。这年夏季浙江久旱不雨,钱塘江水涸流细。二十九日东西路回合,全线出击。方国安等部署的钱塘江防线顿时瓦解。五月二十九日晚上,鲁监国在张名振等护卫下离开绍兴,经台州乘船逃往海上。

鲁监国所封越国公方国安不战而降。

兴国公王之仁自己留下一条大船,直驶吴淞江口。当地清兵以为他是前来投降的,将他送到南京,王之仁见到招扶江南大学士洪承畴时,慷慨陈词,说自己是“前朝大帅,国亡当死,恐葬于鲸鲵,身死不明,后世青史无所征信,故来投见,欲死于明处耳!”洪承畴开初还希望他回心转意,以礼相待,婉言劝他剃发投降。王之仁断然拒绝,大骂洪承畴。

洪承畴羞愧满面,无地自容,下令将他杀害。

清军进占浙东府县后,大学士张国维等先后自杀,督师大学士朱大典扼守金华,誓死不降。

清军进入金华,借口“民不顺命,因屠之”,又炮制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

马士英在唐、鲁两政权中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他并没有因此就转投清方,而是尽力以抗清的实际行动改变自己过去的不佳形象。清方档案证明,马士英曾经多次参加攻余杭、会攻杭州之役。1646年六月浙东兵败,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被俘就义,实属难能可贵。相形之下,黄宗羲、张岱在鲁监国政权处境艰难时,转入清方同志去遵制剃头,以明朝“遗民”自居,既不能见危授命,也大可不必那样义形于色地痛斥“奸臣”马士英以显示自己才是正人君子。

本书讲的是南明史事,只是由于黄宗羲等人往往出于偏私心理人意外去世时,甚至造谣生事,在当时既加剧了南明内部的纷争,对后来的史家又造成了许多认为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依据可信史料对某些比较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加以澄清就是必要的了。


第六节:清军占领赣南


赣州的失守在南明史上具有关键意义,因为以赣州为中心的江西南部是连接福建、湖南的要区,又是广东的屏障。后来,金声桓、李成栋的败亡都同清军扼守这一重镇有密切关系。清军凭借有限兵力攻陷赣州,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明朝督师万元吉部署不当,但湖广总督何腾蛟坐视不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何腾蛟只知利用隆武帝的信任,提高自己的声望,毫无知恩报答之念。他唯恐隆武帝进入江西后自己在湖广独断专行的局面将受到扼制。

临危授命固然值得肯定,但如果就因此而掩盖何腾蛟之流的卑污心理,导致大局全盘逆转,显然不符合事实。


第七节:隆武帝汀州遇难


郑芝龙既已决定投降清朝。

八月十三日,满汉军从衢州出发,收取福建。郑芝龙的背叛行径并不是个别的,隆武朝廷的许多官员眼看大军进逼,纷纷暗中派人前往浙江向清军投递降表。

八月二十一日,隆武帝从延平行在启程前往江西赣州。

二十七日到达汀州。

次日,清军追到汀州。隆武帝、后大约在被俘之日即遇害于长汀。


【第十章.大顺军联明抗清】


第一节:东路大顺军同何腾蛟的联合与受排挤


1645年五月初,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牺牲于当地地主团练之手后,大顺政权实际上已处于瓦解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一、大顺政权管辖区由于清军追击和地主官绅的叛乱已经丧失殆尽,尚存的东、西二路大顺军虽然还拥有大约数十万兵员,却回到了崇祯十四年以前的情况,没有立足之地;

二、李自成的牺牲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生前没有指定明确的继承人。原来的领导体制被打乱,很难形成一个新的统一指挥核心;

三、大顺政权的文职官员纷纷降清或脱逃,大顺政权不复存在了。


名义上大将们还保存着侯、伯爵位,实际上却是各部为政的松散同盟。

由于领袖新丧,基地全失,决定同何腾蛟会商联合抗清。

何腾蛟情报不明,派兵两千前往“扫荡”。

大顺军意在和好,主动退让以表诚意,周二南却误以为“草寇”不堪一击。大顺军忍无可忍,于浏阳官渡一举反击,周二南被击毙,何腾蛟得到败讯,才如梦初醒。

何腾蛟、章旷之流却因阶级偏见目光短浅,看不到弘光朝廷覆亡后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他们是主张抗清的,对农民军又怀有深刻的敌意,对大顺军实行分化和排挤。

东路大顺军进入湖南之时,显然缺乏一个坚强的核心,提出联明抗清的策略是正确的,但过于软弱。

这说明在李自成牺牲以后,东路大顺军组织的混乱和领导人的缺乏魅力。


第二节:李过、高一功等部改编“忠贞营”


田见秀、袁宗第等部大顺军既然在湖南站不住脚,有听说李锦、高一功等部已由四川东下湖北,于是决定移军北上。

两路大顺军会师后,实力有所加强,但是显然缺乏一位众望所归的领导者。大顺军内部的缺乏足够的凝聚力,直接影响了这支颇具战斗力的队伍发挥作用。

当时,湖北清军主力已经北返,完全可以以大顺军为主体,迫使南明当局合作。然而,由于大顺军各部的离心倾向,在明清之间举棋不定。

李锦等一大批大顺军将领出于民族大义终于同南明隆武政权达成了共同抗清的协议。

堵胤锡却从大局着眼,认识到只有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才有中兴之望。

声泪痛激,感动群贼。

隆武帝决定封李锦为兴国侯,诸将封伯有差,所部称“忠贞营”。

如果我们能够较为客观的考察整个南明史,那就不难看出弘光一朝地域辽阔,物产丰盛,兵员及后备力量最大,结果却为“联虏平寇”方针所葬送,数十万冠军判降清朝,反过来为满洲贵族征服江南各地效犬马之劳。

堵胤锡着眼于民族大义,始终不渝地奉行联络农民军共同抗清的政策。


第三节:忠贞营围攻荆州之役


堵胤锡同李锦等大顺军将领达成联合抗清的协议以后,决定不失时机地发动恢复湖北的战役。

当时湖北清军力量相当薄弱,形势骤然紧张。

佟养和既无兵可派,于是同湖南巡抚何鸣銮联名向清廷派驻南京的平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请援。

勒克德浑接到湖广求敕文书后,于1645年十二月十八日率领兵马乘船西上,次年正月初十日到达武昌。

在这场对湖广局势有关键意义的战役中,何腾蛟与监军道章旷的昏庸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驻守岳州的马进忠、王允才、卢鼎、王进才四镇听说清满洲八旗兵来袭岳州,竟然不顾汛地,乘舟南逃。岳州副将马蛟麟则向清军投降。

何、章面见四将后,不仅没有查明清方兵力和作战意图,仓皇退回长沙。

李锦等对勒克德浑的千里奔袭毫无所知,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向西撤退。

这次会攻湖北战役的失败,主要责任在于何腾蛟、章旷没有按原定计划从岳州北上进攻武昌,并且扼守城陵矶一带长江航道。堵胤锡、李锦等人一位岳州一代有何腾蛟指挥的军队,不会有东顾之忧,注意力全集中于荆州,结果遭到清军主力偷袭,一败涂地。

何腾蛟、章旷自以为得计,他们同自己笼络的一批南明军阀直至在湖南蹂躏地方,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即便是在勒克德浑率军返回南京以后,也毫无作为。


第四节:何腾蛟经营湖南的举措失当


在南明史籍中,何腾蛟的地位非常显赫。最后被俘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值得肯定。然而在抗清事业中,何腾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进攻湖北的计划受挫后,章旷、堵胤锡来到长沙同何腾蛟会面,堵胤锡“盛称马镇之勇,微弹湘兵之怯”


第五节:清孔有德等三王兵入湖南


清廷接到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的军队平定浙江的捷报后,为了加速征服南明,于1646年八月十五日派遣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等统领本部兵马南下,进攻湖广和两广,任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节制各部。

明军不堪一击,纷纷如鸟兽散,王进才眼看兵力不敌,保护何腾蛟乘船南撤。二十五日,清军占领长沙。

孔有德指挥的清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领了湖南大部分地区。

章旷于八月初八日病死于永州,何腾蛟奔走于武冈、永州之间一事无成。


《南明史》读书笔记其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