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外语和优越感
国泰航空的空乘最近火了,因为乘客不会说英语所以拒绝提供更多服务。
但可笑的是,这趟并非国际航班,空乘也不是听不懂普通话的外国人。

引发舆情后,国泰航空立即解聘了三位涉事空乘。可空乘人员也觉得委屈,疑似还专门注册了小红书账号,并抱怨这一切的原因竟是:工资太低?!

我以为“不把个人情绪带入工作中”,是每个成年人都知道的常识。
退一万步说,我甚至理解这几位空乘对英语乘客更多关照的行为。毕竟没有沟通成本,都是打工人,换我也想干省心的活。
可其他旅客的基本需求总该满足,而非恶意刁难吧?
更何况说英文真是个很高级的事吗?要不要看看古代外国人怎么挖空心思学中文?
想来中国?先卷一波!
唐朝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繁华,更在于它的包容,繁华的长安城,“万国”百姓杂居,用“唐话”交流成为当时一大奇景。但外国人学习“唐话”,可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你是官方派来的遣唐使或者留学生/僧,那么大唐的鸿胪寺会根据你的志向为你分配对应的课程。
如果打算长期留在大唐,你便是“学问生”;如果来大唐前你有一技之长,打算来这里深造,便是“请益生”;如果你确定要回国,那就是“还学生”。
鸿胪寺会根据你所在的时间长短,安排速成班、进修班、长期班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课程大体可分为日常中文学习的“常讲”,皇帝来视察时给领导汇报演出的“制讲”,辩论性质的“问难”。

看到这里,不要以为精彩的留学生活、大唐的花花世界就要对你开启了。虽然带个“寺”字,但跟名声在外的大理寺一样,鸿胪寺也是大唐的行政机构。
它们的官员不仅会负责你在中国的衣食住行,还会贴心的跟你嘘寒问暖。
比如打听你老家的风俗气候、生活习惯,进而聊山川河流、雄关险要,进而聊政体构成、朝堂八卦、科技水平以及利益集团和军队布防...
品出味了吗?鸿胪寺不是单纯的留学机构,而是有情报收集功能的外交机构。
你说我铁骨铮铮,打死我也不说!没关系,你清高,你了不起!
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请用大佐口音读出来)
因为在大唐,留学生是有淘汰制度的哦~

而且为了让来大唐的人都珍惜这个机会,礼部会严格限定人数。
比如日本著名高僧空海和尚,历经海上风浪,九死一生终于在福建上岸成功。
正在他拿起行李准备前往长安时,负责接待的人员托遣唐使转告空海大师:你资历太浅,没能得到留学唐帝国的资格,哪来的回哪去吧!
空海不甘心,给当地官员上书(用中文),字里行间强烈表达了他求学若渴的热诚,这才破格录取了他。

而跟空海的徒弟,嵯峨天皇的小舅子,日本大书法家橘逸势,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虽然写得一笔好字,但怎奈口语不行,勉强混到了长安后却被国子监退货,最终没能留在中国。

我在大明学中文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风起,其中天主教开拓者利玛窦成为了个中翘楚。
在我们《国家宝藏》节目中,他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还参与编写了此图的说明书《坤舆图说》。

以他为首的传教士们,在明朝的官方和民间获得了大量信徒,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以下条件上。
“我每天八小时抄写词典,整整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使我最终能够阅读汉语书籍。十五天前,我在这里找了一个中国文人,早晚各三个小时跟随他辨识中国汉字,像小孩那样费力地朗读。”
每天8小时抄字典,连着抄五个月!这是把学中文当班上了!
这个强迫学习的效率,就是大学备考专八的英语系学生,也未必能达到。
然后是每天6小时的口语课程,不仅要能下笔写中文,还能张开嘴说中文。毕竟只有这样,传教士们才能跟只会“笔谈”的朝鲜及日本官员分出高下!这帮人真的很要强!

这是利玛窦等人所编的《葡汉辞典》手稿,几代传教士将近四百多年的努力下,才让外国人有了对汉语的分析和总结,有了许多教材、语法书和双语词典。
但即使作为当时中国话说的最好,号称过目不忘,能给后人编写教材,并且获得“泰西儒士”这样中国人高度肯定称号的利玛窦。也在他的《中国札记》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要冒昧的说,没有一种语言像中国话那样难于被外国人所学!”
能在中国青史留名的传教士,背后学中文的辛酸和困苦,大家自可品读。
第一个翻译圣经的人
到了清朝,中外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另一边,随着英国获得欧陆霸主地位,大量的英国商人也来到中国开展贸易。
按理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在这之前一直是法语占据主流,英语反倒是“小语种”。于是一位叫马礼逊的传教士大佬,扛起了让英国人都有机会中文的大旗。

不过英国人像谦逊有礼的绅士一样安心学中文,是有原因的。
马礼逊先生1782年出生1834年去世,6年后大英帝国在鸦片战争中缓过味来:原来不用学中文,用大炮就能解决问题!

所以在他的时代,英国还是端着“绅士”的伪装跟你友好交流的。
不过这位大佬的热诚真是苍天可鉴,在他还在伦敦时,就找到了一位广东商人教他学中文。学习期间还闹过笑话,因为他将一张练习写中国字的废纸随手烧掉了,引发了这位中文老师的极度不满,甚至三天没有来找马先生。
因为中国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认为发明文字不易,写了字的纸张更是有神秘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敦煌归义军酒破历的背面,其实是一卷佛经的原因。有字的纸也要反复利用,而不是直接烧掉。
于是后来马礼逊干脆在锡板上练习中文,因为方便随时擦掉。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因为旅途环境特别恶劣,他甚至在船上哭了一场。而且来广州不到半年,他就光荣病倒,严重到卧床不起的地步。
此时的马礼逊还是小马哥,病榻之上的时光对于年轻人来说总是枯燥的。在不能玩手机的19世纪,小马哥将这段时间利用了起来,拿着中文字典一天天的研读和背诵,甚至在祈祷的时候也用蹩脚的中文去说祈祷文。
小编看到这段的时候简直羞愧难当,我大学病假的时候巴不得能休息,这货居然生病了都要学习!这就是为什么他能青史留名,而我只能给大家复述他的传奇人生。
他是第一个把《圣经》全文翻译成中文并予以出版的人
35岁,他在马六甲开办了历史上首家中英文学校“英华书院”。

40岁,而立之年的他完成了一部巨著《华英字典》。
这部字典依据《康熙字典》和汉语及拉丁文对照字典《汉字西译》,并参考多达数万卷的中文书籍。
虽然1814年《华英字典》就已编成,但1823年才陆续出版完毕,共印了750本。《华英字典》编写用了5年,印刷用了8年,前后用了13年时间。这部字典篇幅大内容丰富,并且收录大量成语、俗语,也是中国第一部横排字典。

他的墓地在今天的澳门马礼逊教堂边,墓志铭是这样写的
“尝闻天地间有万世不朽之人,端赖其人有万世不朽之言行,如我英国罗伯•马礼逊者,乃万世不朽之人也!当其壮年来中国时勤学力行,以致中华之言语、文字无不精通。迨学成之日,又以所得于己者,作为华英字典等书,使后之习华文汉语者,皆得藉为津梁力半功倍。故英人仰慕其学不厌、教不倦之心,悉颂为英国贤士;由此不忘其惠,立碑以志。”

这座非常干净简洁的小教堂,甚至很难去跟墓碑上后人给他“万世不朽”的评价联系到一起,这就是所谓大隐隐于市吧。

但如果将学会一门语言,当成抬高自己身价的手段,未免是把自己当成了商品。
抛弃人的本性以“贵贱”论他人,那自然免不了他人以“贵贱之物”来论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