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界定问题
判断问题是否存在,通常要看努力得到的结果,与希望得到的结果是否有差距。这里分为期望结果和非期望结果两种。
利用序列分析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按照以下逻辑来:
是否有/是否有可能(或机会)?
问题在哪里?
为什么存在(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应该做什么?
@界定问题的框架
无论哪种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是确定差距之性质和把握其重要性最基本的过程。
@展开说明框架中的各要素
界定问题的框架需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情?(背景【切入点/序幕+困扰/困惑】)
我们不喜欢它什么?(非期望结果)
我们想要什么?(期望结果)
@把“界定的问题”写出序言
技巧是从左到右再往下:

@展开问题的各要素
需要确定4个要素才能界定问题,并由此找出解决方案,4个要素分别是:
1.切入点/序幕:
表明特定的场景作为开篇,例如“以前有一家公司从3个仓库向全国配送家庭用品”
2.困扰/困惑:
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来进行分析
3.现状,非期望结果:
4.目标,期望结果:
如果没有对期望结果的全面准确描述,就很难在思考过程中选择各种解决方案。
@发掘作者的疑问
如何从非期望结果到期望结果?
解决方案是否正确?或如何实施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行不通,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们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哪一个才是最好的方案?
知道必须进行改革,但不确定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目标。
不确定是否处于非期望结果,是否存在问题?如何应对?
@开始写序言
界定问题框架的价值,就在于能指导你在寻找有效解决方案时,提高找到问题原因和进行结构化分析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