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kr线魔改 假如德二赢得了一战 战后其海军发展 第三期 德意志级与舍尔侯爵海军元帅级

2021-06-16 17:18 作者:枫曦雨晨  | 我要投稿

德意志级战列舰(无畏舰)

1920年柏林—伦敦—华盛顿三级裁军会议召开,对德、英、美、日、奥匈、意六个主要海军国家的战舰吨位、火力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制。以英、德海军的67.5万吨为标准,六国按照“10:10:8:6:3.5:3.5”的比例建造主力舰和巡洋舰(驱逐等都不计数,柏林级轻巡洋舰因此在条约限制的十三年内只建造了24艘)。战列舰吨位不得超过3.5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4英寸(356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海军根据一战中海战的教训,发现低速、高火力、重装甲的旧式战列舰和高速轻装甲的战列巡洋舰都不适应新的海战条件。德国海军决定建造高速重防御的新型战列舰 [4]  。

而此时,德意志级便被提上了日程。

德意志级战列舰总体设计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当时战列舰所搭载最大口径的350毫米口径主炮,4座双联装主炮塔沿舰体纵向中心线前后对称各布置两座,采用背负式布局。并且为了主炮在远距离炮战中观通以及指挥的需要,前主桅采用了7根支柱支撑的高大的圆锥结构樯式桅楼,顶端设立射击指挥所,这种结构相当坚固不易中弹受损。

腓特烈大帝号为旗舰的德国公海舰队虽然在日德兰海战中大败英军,但这又是英国海军更新换代的大好时机。届时,一战前制造的早期无畏级将不是英国与大洋彼岸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的对手。为了使海军更新迭代,德国也很乐意将一些条约内战舰降价售卖给一些海防薄弱的亚非拉国家,新赚的资金也推动了新兴战列舰的制造。

1926年7月,德意志级的A舰从威廉港下水,命名为德意志号。最终总排水量为38000万吨,谎称为34000万吨。

提尔比茨元帅送走了一批自己多年前亲手缔造的战舰,然后现在又缔造了新一代的公海舰队。

 

从1920年到1933年的13年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除了德国),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改造战列舰共有7艘,全部搭载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别是美国的科罗拉多级(2艘,科罗拉多号、西弗吉尼亚号)、日本的长门级2艘(长门号、陆奥号)、英国的纳尔逊级(纳尔逊号、罗德尼号)以及德国“腓特烈大帝号”。她们被称之为“BIG7”

德国在低价处理了一些老旧战列舰后,乘着德国海军(原本就不强)的空白期,建造了三艘德意志级的战列舰

她们分别是:

A.      德意志号(后1939年战争爆发后改为吕佐夫号)

B.      鲁登道夫元帅号

C.      血皇子腓特烈号

条约结束时,德意志四号舰体、五号舰体正在建造,她们趁着框架还未定好的机会,去增强了护甲与舰体还有主炮。于是新的一级德国战列舰出现了——舍尔侯爵海军元帅级。为了纪念一战海军英雄、提尔比茨元帅的继任者以及忠实追随者:莱茵哈特·卡尔·弗里德里希·冯·舍尔Reinhard Von Scheer元帅而如此命名。

1934年12月,基尔港,舍尔侯爵海军元帅号下水。建造于著名的布罗姆—胡斯造船厂。舍尔侯爵号战列舰舰长241.55米,舰宽36米,最大吃水9.99米,标准排水量41637吨,最高航速28.12节,最大续航力8500海里。舰上装备8门380毫米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和36门机关炮。

翌年3月,与其同时建造的姊妹舰下水,为了纪念刚刚去世的一战德国海军英雄、战后历任德国特遣舰队指挥官与海军部长的远见者——马克西米利安 冯 斯佩海军大将,其被命名为斯佩侯爵海军大将号。

C舰中途被命名为“吕佐夫号”,最终命名为希佩尔侯爵海军大将号(因为这条线希佩尔活得久)。(吕佐夫号曾经是希佩尔的旗舰)

 


kr线魔改 假如德二赢得了一战 战后其海军发展 第三期 德意志级与舍尔侯爵海军元帅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