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

==》课程笔记,仅供参考:
1. Introduction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3. Foundations: Freud
4. Foundations: Skinner
5.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by: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6. How Do We Communicate?: Language in the Brain, Mouth and the Hands
7. 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Conscious of the Past: Language (cont.); Vision and Memory
8. 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Conscious of the Past: Vision and Memory (cont.)
9.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Love (Guest Lecture by Professor Peter Salovey)
10.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volution and Rationality
11.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motions, Part I
12.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motions, Part II
13. Why Are People Different?: Differences
14. What Motivates Us: Sex
15. 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 Morality
16. 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 Self and Other, Part I
17. 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 Self and Other, Part II
18. What Happens When Things Go Wrong: Mental Illness, Part I
19. What Happens When Things Go Wrong: Mental Illness, Part II
20. The Good Life: Happiness
第一节课 Introduction
教材:彼得•格雷的《心理学》第五版
阅读书目:格雷•马库斯《诺顿读本》
心理学研究领域:
1、 神经科学
2、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成长、发育以及学习)
3、 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方法研究心理学)
4、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
5、 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疾病)
如今,经济学和博弈论已经成为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心理学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广。
问题:
1、人是如何发展的? 哪些是先天的? 哪些又是后天的? 【发展心理学】
2、是什么让我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为什么每个人都不同? 这些多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 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被环境决定的? 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3、 什么样的人是迷人的?怎样才算好看? 【美】
4、 人性的善与恶 【道德】
5、 心理疾病
一百多年前,一个叫盖奇的建筑工人被一根钢管刺穿了脑袋,但奇迹是,他并没有死,他也没有失明、失聪或是失忆。但是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曾经是一个非常努力工作的好男人,但是现在他无法控制自己,他丢了工作,背叛妻子,不断骂人和打架。(这是一个大脑如何影响心理的例证)
卡普格拉综合症 目前只有几百例 它通常是由于某种打击而产生的。每个人的症状差异也很大。 它表现为病人幻想自己亲爱的人被另外的人替换掉了。 并且通常与暴力并存。 一个澳大利亚男子就因为幻想他的父亲变成了机器人而将他父亲的头砍了下来。
科塔尔综合症 表现为你认为自己已经死了。 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受损而产生的
对这些极端例子的研究并不是因为对病态心理的好奇,而是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正常的心理和各种问题,能使我们了解正常生活。
第二节课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这一节课我们来讲一讲大脑 见《心理学与我们》第二章 神经科学与行为
有人认为,我们的一切情感、道德、自由意志,最终来源于大脑神经元集合,我们只是一堆神经元集合而已。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持二元论,笛卡尔就是典型的二元论者。他认为,一方面,人类和动物一样拥有生理基础,但人类与动物的不同点在于人类具有无形心灵。总的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分开的,二元的。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卡夫卡小说中主人公醒来后变成了甲虫,或是巫师将人封印在猪的身体里,都是二元论的例子。
但是,现在科学的共识认为,二元论是错误的,并不存在一个与身体相分离的“你”。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神经元 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单位。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负责联络传递)
神经递质 神经元之间有一微小的缝隙,称为“神经递质”。人类通过两种药物可以控制神经递质,兴奋剂和抑制剂
酒精就是一种抑制剂。或许你会奇怪,因为人喝了酒后会变得很兴奋。事实上,酒精抑制的是大脑中的抑制神经。这些神经控制你的行为,让你表现得像个绅士或者淑女,但是酒精使它们降低了效用。但是如果你喝多了,酒精就会抑制大脑中的兴奋神经,那么,你就晕倒了。
“百忧解”(一种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加“血清素”(神经传递素),这样就可以缓解抑郁症
帕金森症会损害运动控制,引起帕金森症的原因之一是严重缺乏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
大脑的处理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因为大脑采用广泛分布的并行加工方式
大脑组织 大脑皮层是心理活动发生的地方,也是所有神奇的事情所发生的来源。大脑皮层被分为几种不同的脑叶。 有额叶、顶叶、枕叶、颞(nie)叶。
大脑中存在对身体的定位图。
1、 定位图具有地理特征,身体部位挨得近,相应大脑皮层部位也邻近
2、 身体部位的大小和皮层大小不一致,大小取决于感受器官的多少。
大脑两半球
用右手的人的语言功能是定位在左半脑的,数学运算和音乐则定位于右半脑。
交叉: 左视野将投射到右脑,而右视野则投射到左脑。 行为上也有交叉,右半脑控制左侧身体,左半脑控制右侧身体。
两半脑通过胼(pian)胝(zhi)体相连接
1、为什么一堆灰色的恶心的肉球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 虽然有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声称找到了答案,但还是持怀疑态度。 一台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做到和人类一样,但是它们却没有情感。
2、 心理活动的机械论观点。 我们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坠入爱河时会发生什么。 但是这却很难与人类的内在精神价值联系在一起。 很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去救一个落水的儿童。
面对这些矛盾,差不多有三种选择
1、 选择抛弃科学心理学,接受身心二元论
2、 接受科学心理学,抛弃人文观念,认为这一切都是前科学
3、 或者选择调和,将科学心理观和人文观念相契合
第三节课 3. Foundations: Freud
见《心理学与我们》P226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
这两个理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们涉及的范围十分广,它们试图对世界上的一切作出解释
本我:本能,人的天性,遵循“快乐原则”。进食、睡眠、性 婴儿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象征意识的起源。 它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使之平衡
超我:代表着道德 本我和超我都是盲目的
人格发展期:
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
防御机制:
升华
投射
合理化:父母打孩子
退行
弗洛伊德认为梦境具有象征性,可以反映出人的潜意识
学生提问:弗洛伊德理论都是建立在小孩拥有父母的假设之上的,处于一定的家庭结构之中,然而那些没有父母的孩子,或是家庭不完整的孩子呢?【这个问题果然不错,看来你的提问能力还太低。】
老师回答:我认为这个问题弗洛伊德本人都很难回答,但我猜测精神分析理论的支持者会说那些小孩会经历心理创伤,所以不能完整地度过发展阶段
学生提问:现代精神分析论者还认为女性没有超我吗?【看来耶鲁的学生知识面很广啊】
老师回答:正如你所提到的,弗洛伊德提出过一个臭名昭著的论点,认为相比男性而言,女性在道德上是不成熟的。我认为弗洛伊德会说女性有超我,但是比男性弱。而现代精神分析论者的回答会是多元的。
学生提问:升华和转移一样吗?升华是否是转移的一种?
老师回答:转移是我不能对你生气,只好迁怒于他人。 投射是否认自己的欲望,而认为他人有这样的欲望。 升华是放弃了具体对象,保存或通过其他方式释放精力。
学生提问:是否会有跨文化的差异? 【这些问题都很厉害】
老师回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先放一下,之后会提到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记忆战争》是本好书,由弗雷德里克•克鲁斯所著,他是对弗洛伊德批评最有力和最激烈的人物之一。
对于一个理论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 这个理论本身被证明是错误的
2、 这个理论概念模糊,以至于它难以被证明
可证伪性:这是指科学可以对自然和社会作出强有力的预测,并且这种预测是可以被证伪的。如果不能被证伪,那就算不上科学。
非科学假说最好的例子就是占星术。占星术的问题并不在于它们是错的,它们连错误都算不上。
同样的,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无法得到验证。举一个有趣的例子
弗洛伊德对A说:“你憎恨你的妈妈”
A说:“哇,你说得很对”
弗洛伊德说:“我是正确的”
弗洛伊德对B说:“你憎恨你妈妈”
B说:“滚蛋,你这个疯子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弗洛伊德说:“你刚才的反应正好命中你的要害,你将这种想法压抑在潜意识中。我还是正确的。”
虽然弗洛伊德在心理学领域很著名,但是他的学说很难被分进某个心理学分支当中。虽然很多人会研究弗洛伊德,但是很少人把自己当做精神分析论者。
但是,说了这么多弗洛伊德负面的东西,虽然他的大部分理论是遭到驳斥的,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大量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人的心理的确存在无意识。
阈(yu)下:下意识
诺伯特•施瓦兹的试验:
所有人被要求在脑中想自己所爱的人。 A组被要求列出爱人3个优点;B组被要求列出爱人10个优点。 最后问所有人,你有多爱ta? 结果发现,A组的人更爱他们的爱人。
原因在于哪里?不在于B组不爱自己的爱人,而在于他们被要求想出10个优点,事实上很少人有那么多优点。这样就会降低他们对爱人的好感度,而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改变他们想法的原因。
这个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人对其他民族的偏见,是由于一些他自己无法察觉到的因素所造成的。
老师:我在读研的时候,发现两件事情,一个是不要用红笔打分,二是不要问“大家有没有问题”,因为学生都害怕提问,当你问出这样的话时,就算原本有疑问,脑子也一下子空了。或许我应该问“你们的问题是什么” 【这种上课方式着实很幽默,还可以打消学生的问问题的顾虑】
学生提问:弗洛伊德相信药物治疗吗?
老师:尽管弗洛伊德是个神经学家,他对大脑和神经非常着迷,但他不相信药物治疗。事实上,包括现在的心理治疗师都会告诉你,药物治标不治本,它们可以缓解你的症状,但你的问题不在于症状。
学生:能谈谈关于梦的研究吗?
老师:“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会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梦是愿望和满足的象征的这一观点尚未得到证实
学生:伊拉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老师:伊拉克特拉情结 其实就是 阴茎嫉妒。 我甚至可以对你说,伊拉克特拉情结是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的补充。
第四节课 4. Foundations: Skinner
见《心理学与我们》 第五章——学习
为什么大脑的大多数活动是无意识的? 而一小部分活动是有意识的?
一部分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得出的解释是——欺骗。
行为主义——斯金纳
行为主义理论在斯金纳生前就存在。斯金纳有名的原因在于他整理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让人们所广为熟知。
行为主义理论由三个非常极端而又有趣的观点组成:
1、 非常强调学习的作用。一切都是经验的产物,不存在人性,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华生曾说,给他一些健全的孩子,给予一定的条件,他可以把他们培养成
医生、律师、政治家甚至小偷,而不需要考虑他们的偏好。
华生是一个平等主义者,他认为决定一个人的在于学了什么而不在于种族和先天。
【这里需要搞清前因后果,是因为他强调学习的作用导致他是个平等主义者,还是因为它是个平等主义者,所以他才强调学习作用?】
2、 反心理主义。他们认为诸如弗洛伊德的那些欲望、满足等都是不可观测的,是不科学的。他们致力于建立一门可观测的心理科学,诸如刺激、反应、强化、惩罚。
3、 生物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区别。 所以行为主义者研究动物,然后推断其他动物和人类
学习的三种形式:
1、 习惯化
2、 经典条件作用。 这是巴普洛夫提出的,这是一次意外发现。
狗(被试),食物(无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刺激),唾液(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引起了无条件反射——本能
当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反复同时出现,条件刺激就会造成条件反射
强化尝试: 铃声 有 食物 = 唾液
非强化尝试: 铃声 无 食物 (反复多次) = 无唾液
自我恢复
刺激泛化
系统脱敏疗法
现在认为,经典条件的作用在于预测和准备。当条件出现时,你可以预测将要发生什么并做好准备。在《发条橙》这部电影中,几个心理学家对强奸犯和暴力犯进行治疗,治疗的原理就是基于经典条件作用。他们给罪犯喂药,使他们感到恶心,并使他们眼睛睁开,观看暴力镜头。 药物是无条件刺激,暴力镜头是条件刺激,恶心是条件反射。 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暴力行为前感到恶心。
3、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行为与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关系。 它与经典条件作用的不同点在于它是自主的。
桑代克做过一个实验,将小猫放在迷宫里,只要压动杠杆就能出去。他发现猫无法通过顿悟和思索来解决这一问题。猫通过试错逃出迷宫,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它们就学会了压动杠杆以逃出迷宫。 这种行为被称为“效果律”,即行为倾向随奖励增加而增加,随惩罚增加而减少。
正强化和负强化。 负强化和惩罚有很大的区别。正强化是你在刺激中得到了奖励。负强化是你回避了某种厌恶刺激。
行为塑造。 显然,有很多时候你并不能被动等待别人去做某事,然后你再给予奖励或惩罚。有时,你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引导。在训练过程中,对接近行为进行奖励。
初级强化物。对于猪来说,食物就是最基本的初级强化物;挨打和惊吓就是负强化物。【不是说负强化不等于惩罚吗?】
代币法。 对于狗来说,“good dog” 并不是初级强化物。 但是可以利用经典条件作用,将“good dog”和奖励联系起来,反复几次,“good dog”就成为了一种奖励。这就是代币法。人们经常利用代币法来训练非人类动物,可以提高效率,降低训练难度。
【可能不只是动物,例如幼儿园的“小红花”制度】
比率强化、时间强化。现实中,并不是每一次令人满意的行为都会得到奖励,而是经过几次或经过一段时间才给予奖励。
固定、变化。 固定是奖励的比率和时间是固定的。 变化则相反。
部分强化效应:不要进行连续强化,间隔强化会使行为持续时间更久。
拒绝孩子最差的方式就是: “不行” “不行” “不行” “不行”……“好吧”
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多试几次就会成功,下一次,他就会不断地尝试。
学生:在强化消失后是否会发生消退?
老师: exactly
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相信大家都认为行为主义理论的三条观点都是错误的。
首先,大量不同形式的证据证明了先天知识和先天欲望的存在。
第二条,心理状态虽然是不可观测的,但科学研究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可观测的,像物理就是如此。
第三条,托尔曼的经典实验表明:动物不需要强化也可以学习。 训练白鼠走迷宫。 发现奖励有助于白鼠走出迷宫,但并不是必要条件。
第四条,对于学习来说,真的没有物种局限性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加西亚效应:当你恶心的时候吃下生鱼片,你可能会对生鱼片产生厌恶,即使你知道恶心和生鱼片之间没有联系。但加西亚效应是专门针对味道和恶心的。如果在吃生鱼片时电击你,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恐怖症:恐怖症和进化有很大关系。很多恐怖症并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比如人类和黑猩猩就特别怕蛇。
《<言语行为>述评》 乔姆斯基的这篇论文可以说是终结了行为主义理论。
他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不可证伪性提出质疑,认为这些概念太过模糊。
虽然行为主义的统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它还是留给了我们很多遗产。例如:
学习机制,特别是非人类动物的学习机制。如习惯性、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五节课 5.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by: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见《心理学与我们》P207 第11章——人的毕生发展
皮亚杰 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思考者,他常把儿童称为小科学家。他并不对儿童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认知的起源和发展。
胚胎重演律:个体的发展重演了种族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完全错误,但当时皮亚杰对此深信不疑。皮亚杰认为,对儿童的研究可以得出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化:反应范围的扩大。 顺应:改变你的行为方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这两种学习机制渡过各个阶段,提出了“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是纯粹的自然生物。 “客体永久性”:即使看不到某物,也知道其存在。这一阶段儿童没有客体永久性意识,看不到一个东西,他会认为其消失了。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并没有客体意识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4、5岁。 儿童开始可以在脑中构建世界。但这种能力是有局限性的。局限一: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此处并不含贬义,而是儿童完全没有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是不同的。证据之一便是“三山模型”。
另一发现是“守恒”: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不会因为相关特征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小杯子里的水倒进大杯子里,水量并没有改变。但是儿童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儿童可以解决“守恒”问题,但抽象思维能力仍然有限。 直到12岁,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才逐渐成熟。
一定程度上,皮亚杰比弗洛伊德和斯金纳都成功。原因在于这些论点是可证伪的。
与此同时,他的理论当然也有局限性。
理论上的局限性,如他是否真的解释了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关于客体永久性的论断
研究方法上的局限,皮亚杰喜欢用问答的方式,但是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不成熟,很可能导致人们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现代婴儿认知研究:
以前的研究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婴儿是愚蠢的。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婴儿可能比想象中聪明。
对婴儿的研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设计精巧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婴儿眼睛的注视时间来判断
他的反应。一些实验证明婴儿有对客体永久性的意识。但是,有一点共识,很多知识的确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那么,问题就是,儿童是何时,又是如何获得这些能力和知识的?
答案之一就是神经元的成熟。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大量生长出新的神经元,而是不断地消除多余的神经元,并且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越来越紧密。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抑制能力。很多独立研究表明,儿童缺乏自我抑制能力。
学生:在探究婴儿拥有什么类型的概念时,是否对婴儿进行了判别式条件作用?
老师:我不是很清楚。有同事说,这种方法并不如其他方法有效。操作性条件作用的部分问题在于,很难使婴儿按照系统的方式行动,所以注视世间法更为精确。
孤独症,发病率一般在千分之一,一般为男孩。他们并没有生理上的缺陷,但是会有语言和社交上的缺陷。实验:在A前面放一大一小两块巧克力,问你,A会选择哪块? 答案是很明显的。 但是孤独症儿童会耸耸肩,说“我怎么知道”。 【我怎么觉得我的症状很像……不过我更觉得我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这个实验太无聊了】
错误信念任务:
女性的社交能力比男性强。甚至有人认为,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患有轻微的孤独症。
一些孤独症患者在数学、音乐和艺术方面有极高的惊人的天赋,这好像就是上天拿走了一些,又赐予你另一些才能。但这只是非常极端的例子,大多数孤独症患者并没有特别高的天赋。
如果你不喜欢孩子,不喜欢发展心理学,认为研究婴儿和儿童对于成人没什么用,那么引述一位心理学家的话。如果你想知道斑马是带着黑色条纹的白色动物还是带着白色条纹的黑色动物,你成天到晚盯着它看,永远都得不出答案,要知道答案,就要研究它早年,研究它胚胎发育时期是怎样的。
万物如此,皆因其本
第六节课 语言
How Do We Communicate? : Language in the Brain, Mouth and the Hands
见《心理学与我们》P137 语言
语言的基本事实
任何一种语言都能够描述抽象概念
语言如何不同?
达尔文认为:语言是天生的。有一些例子证明:任何一个种族都有语言,但这可能只是一种文化,就像所有的种族都用餐具,并不是因为人类有天生使用餐具的特性。
但是,历史上的很多事例可以证明语言是天生的。例如在奴隶贸易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奴隶会创造出一种“混杂语言”。但是在这样的社会中成长的下一代,他们根据混杂语言创造出了另一种语言,被称为“克里奥尔语”。
所有语言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任何健康的人都有能力组织好语言。
史蒂芬•平克 ——《语言本能》
语音,是语言的声音系统
单词间的分别。 在你听英语的时候,你会发现说话者所说的单词之间有停顿。但这只是错觉,这种停顿是不存在的。若是有测量声震的示波器记录的话,你会发现没有停顿。但当你听另一种语言时,你就察觉不到这种停顿了。
语素,一个掌握两门语言的人,脑中可能存着2—3万个词汇,而他们可以在一秒钟内运用他们。
语法,“有限域的无限应用”,你掌握的词汇再多,也是有限的。但是你却能用有限的词汇创造出无限的语句(DNA和音乐也差不多)。那是因为你有组合系统。递归
学生:生理正常,但是却生活在没有语言环境中的孩子,他们的语言水平?
老师:存在这样的例子。这种情况属于“语言隔离”,语言是需要交流互动的。比如说失聪儿童,如果他有同样失聪的兄弟姐妹,就算你不教他手语,他们也会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手语,即使不成熟。
学生:我们创造语法的能力,是否存在天生的局限?
老师:是的。 语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会限制我们创造语句,但仍然能产生无限多的句子。就像在数学上,即使把你规定在奇数这个子集里,你同样可以得到无限多的奇数。
语言的发展
诺姆•乔姆斯基 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观点:我们完全不应该把语言学习当做是学习行为之一,而应该把它当做发育的过程。语言的学习和四肢的发展是同样的道理。语言可以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习得。【why?】
一种叫“特殊言语损伤”的遗传障碍
有些儿童足够聪明,渴望交流,具有社会性,但他们无法学习语言。
婴儿对语言的语言是非常敏感的,即使他们不知道语言的内容是什么,但他们却能分辨出不同的语言。但是,大约在12个月之后这种敏感便消失了。
7个月大的时候开始说出第一个词。18个月大的时候会组织一些简短的句子。从7岁青春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降低。【所以,学习语言的年龄段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成年人对婴儿说什么或怎么说会影响孩子学习语言吗?
老师:不会。
第七节课
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Conscious of the Past: Language (cont.); Vision and Memory
继续上节课内容
任何动物都有它们自身的交流方式,形式主要有三种:
1. 一系列有限的叫声,如黑猩猩
2. 一种连续的模拟信号,如蜜蜂的舞蹈
3. 对某一主题的随机变化表述,如鸟鸣
但是,动物是无法学习人类的语言的。即使你看到一两个黑猩猩说着类似人类语言的词汇,这也是经过长期训练偶成的,这和婴儿牙牙学语不一样。人们之所以对猩猩说人语感兴趣可能是因为猩猩很聪明,但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很多孩子也很聪明,但是他们会有语言障碍。第二个理由是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所以人们猜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和人类有共同点,但黑猩猩和现代人至少隔了500万年,这500万年足以使人类进化出语言功能。
阅读并不像语言那样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经过后天学习习得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小问题:
1. 抽象思维必须有语言的参与才能实现吗? 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研究无语言生物,如婴儿和黑猩猩。
2. 语言相对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结构是否会影响思维方式?
学生:为什么一些人学习语言非常轻松?
老师:这个问题可以是针对母语学习者,也可以是针对非母语学习者。
让我们先来听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直到4岁才说话,他当时说话的情景是这样的,“汤太烫了”,他父母惊愕地看着他,“你以前从来没说过一句话啊”。“因为直到刚才,一切都还好啊”。 这当然是杜撰的。
相对而言,女性比男性在语言学习上有轻微的优势。语言学习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的,或者是遗传因素,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语言功能大脑半球单侧化。 《心理学与我们》 P38
如果你是右利手,那么很可能你的语言控制更多地集中在左脑。
如果你是左利手,或者左右都行,则更加不一定,可能在右脑,可能左右兼有。
学生:相对于只学一门语言来说,在同一时间学两门语言的学习效率是不是更低?
老师:按照常识来说是这样的,但是语言发展研究的一项惊人的发现是,同时学习两门语言的孩子,和只学一门语言的孩子相比,并没有什么弱势。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学习多种语言会导致认知障碍吗?即,同时学习多门语言,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吗? No
人们的记忆经常出错。
911发生时你在哪里? 大多数人会很快回忆起自己当时在哪里,和哪些人在一起,都在干什么。但他们往往是错的。曾有心理学家在9.12这一天问被试,昨天你在哪里在干什么。过了一年两年后再问他们,发现他们的回答和之前的回答不相一致。
感知
人工智能之父曾想制造出一个可以像人类一样识别物体的机器人。他说:“噢,这是个很难的问题。”于是他把这个问题交给一个研究生,让他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做出来。可事实上,目前为止,人类根本不可能制造出这样一个机器人,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或许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
投射到视网膜的图像是二维的,但你看到的世界却是三维的,你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你会通过线索和假设来理解世界。当然,这些假设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在视错觉中,这些假设就是错误的。如格式塔原则 见《心理学与我们》P59
深度: 见《心理学与我们》 P63
双眼视差、对象重叠、相对大小、纹理梯度、线条透视、经典错觉(缪勒—莱耶错觉即箭形错觉、潘佐错觉、【波多根夫错觉】) 罗杰谢巴德——谢巴德旋转桌 【恶魔的双交叉】
记忆
当你问一个失忆者,“你叫什么名字”时
他回答“我不知道”。看起来他是一个失忆者,但他至少还会说中文。他还会咀嚼,会拿筷子,会吃饭。这些都是他后天习得的。所以说,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失忆一般是——自传体失忆
广义上,遗忘分为两种。人们经常搞混。一种是失去对以前事物的记忆。
另一种是马特•达蒙遗忘症:你丧失了形成新记忆的能力,永远停留在“现在”。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见《心理学与我们》 P109
外显记忆:你能意识到的记忆,如你昨天晚上吃了什么
内隐记忆:无意识的,如怎么骑自行车
语义记忆:对客观事实的记忆,如单词的意义、加拿大的首都是哪里
情景记忆:自传式的。 如“上个星期你在飞机场登记离开了北京”
见《心理学与我们》 P114
编码、存储、提取(回忆、再认)
这些把我们引到另一个问题——注意
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东西,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关注一些事而忽视另一些事?
注意就像记忆的聚光灯一样
注意决定
一些注意是需要费神的,一些注意是随意的
斯特鲁普效应
人的注意是有限的,我们的注意范围非常狭窄
变化盲视 丹•赛门斯
第八节课
8. 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Conscious of the Past: Vision and Memory (cont.)
丹尼尔•西门斯 变化盲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之间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就是储存容量的不同,长时记忆有海量的储存容量。
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储存容量是七加减二,即5—9。
“七加减二”个什么? 米勒回答是“组块”,组块是基本的记忆单位,“组块”不是恒定的,比如,a b o y , 如果不把它们组合成单词,那么就是4个组块,组合成两个词 a boy ,就是两个组块。
人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理解程度。比如,在一个不会国际象棋的人面前摆上一副棋,过一段时间让他重新排过,对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国际象棋手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搞定。
如何让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
保持性复述,即重复,但这种方法很多时候并不能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更好的方法是将信息结构化,并进行组织
“加工深度”实验
记忆的最好方法就是为信息赋予含义
如何提取信息?
提取线索: 你昨天约了人吃饭,但是你忘了,第二天你刚看到他这个人,就想起吃饭的事情。
相容性原则,即“情景依赖记忆”或“状态依赖记忆”。 当你考试时,如果能回忆起当时老师讲这个知识点的情景,你则更容易回忆起该知识点。——回到知识学习的原始情景中
精细复述:你对信息的思考越多,你越容易回想起它。试着将信息与尽可能多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记忆幻觉:感到曾经经历过某事
遗忘 见《心理学与我们》 P121
为什么我们会遗忘?(可能的解释)
1. 大脑作为生理客体,自然会衰退
2. 干扰。接受的信息越多,越容易发生混淆,越难以提取信息
3. 提取线索有所变化。
童年遗忘症:人们很难回忆起年幼时的记忆。你的第一记忆是什么?大概在几岁?
没人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人说是因为提取线索发生了很多变化。 有人说是语言改变了记忆系统。 有人说是神经系统的成熟改变了记忆。
脑损伤
逆行性遗忘:失去对过去的部分记忆
顺行性遗忘:科尔萨科夫综合症,遗忘—虚构综合征:失去形成新记忆的能力。事实更复杂一点,他们能够形成新记忆,但仅局限于一些类型。 他们可以形成内隐记忆【见第七课】,如果你让他们玩一个新的游戏,每一次玩之前他们都会说“我没玩过这个,但我可以试试”,但是你会发现他们玩得越来越好。也就是说,患者失去了形成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外显记忆的能力。
史蒂夫•切奇 研究记忆是如何被暗示和引导性问题灌输进大脑的。(如何灌输虚假记忆)
伊丽莎白•洛夫托斯
人在催眠状态下的回忆并不是精确无误的,人被催眠后意识并没有丧失,有时人们所说的只是编造出来的,这并非说他们在撒谎,而是催眠释放了最为演员的你,你自己相信那些虚幻的记忆是确实发生过的。
压抑记忆
闪光灯记忆,如关于911那天你在哪里的记忆
第九课
9.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Love (Guest Lecture by Professor Peter Salovey)
今天请到了一位客座教授——彼得•萨洛维——耶鲁学院院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类情感。
爱情的定义
罗伯特•斯滕伯格:亲密、激情、承诺 见《心理学与我们》197
问题在于,如果不完全具备这三要素,那会是什么情感?
仅有亲密,那被称为“喜欢”,普遍存在于友谊当中。
仅有激情,斯滕伯格称之为“迷恋”
仅有承诺,称之为“空洞的爱”,如“为了孩子我们最好还是在一起”,又如包办婚姻。包办婚姻的离婚率并不比自由恋爱而结婚的离婚率高。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包办婚姻的时代是一个不赞成离婚的时代,离婚成本相对较高
亲密+激情,“浪漫式爱情”——大多数恋爱初期都是如此
亲密+承诺,“友谊之爱”——密友,也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激情+承诺,“愚昧的爱”
社会心理学家对“爱”的研究实际上已经转为了对“吸引”的研究
七个要素
三大要素:
空间越近,越容易相互吸引。要强调的一点是,前提是“一切其他条件均相等”
越是相似,越容易相互吸引。前提仍是“一切其他条件均相等”
越是熟悉,越容易相互吸引。 【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没那么简单】
另外的四个要素:
能力:一般来说,人们更喜欢那些能力强的人。但是物极必反,能力太强的人,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会给别人压力感,使别人感到自惭形秽。所以,人们更喜欢的是那些偶尔也会出错的能力强的人,这被称为“出丑效应”(埃利奥特•阿朗逊)。 能力强的人出糗,你会觉得他更有魅力了,而平庸的人出丑,你会觉得他更差劲了。
外貌:这里有个有趣的实验。在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到在交往中哪些因素是你认为重要的时,人们会说热情很重要、幽默很重要、同情心很重要、智慧很重要、但是长相不重要。但是如果要求被试去参加速配相亲会,决定他们第二次约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外貌。 我们总说外表不重要,但是我们却很重视。 不过好消息是,研究表明,外表在决定第二次约会时的确很重要,但是决定长期关系的因素却不会像外表那样肤浅。
“假卷发”实验。一个美女假扮成心理学研究生,对被试进行人格测评。当美女戴上假发,打扮得很丑的时候,无论对被试的测评时积极还是消极,他们都显得不太在乎。当美女打扮得很漂亮,并对被试做出积极评价的时候,被试会非常高兴。当美女打扮得很漂亮,并对被试做出消极评价的时候,他们会很失望。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努力尝试着讨好美女,以证明她的结论是错误的。 这说明,魅力大的人对我们的评价会给我们造成更大的影响。
改变:我们对改变很敏感。 “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听多了会烦的。
增益效应:原本我们很讨厌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我们越来越好,则我们会对他更有兴趣。 损耗效应:真正伤害你很深的人,恰恰不是那个原本你就讨厌的人。你原本就讨厌的那个人,那个见一次烦一次的家伙,过段时间就根本伤害不了你。而那个你们彼此相爱的人,对你逐渐冷淡了,你反而会很受伤。你也只能被你爱的人伤害。但那个一直很爱你的人,有时不善于表达他对你的爱。那个你很讨厌的人,开始对你示好,即使是一点点的改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
【怪不得别人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就像三上,原本觉得三上这个人很讨厌,但是逐渐发现自己误解了他,他的一点点改变就让人觉得这个人更有魅力,甚至比丸子更好。】
唤醒原因错误归因: 当我们心理被唤醒的时候,有时我们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所以我们编造了一个理由,即归因错误。你以为你恋爱了,其实并不是。 在一些实验中,即使唤醒原因看起来很明显,但你还是会受其影响。
错误归因还是用于家庭暴力。我的一个女同事曾说,三十年前她和他现在的丈夫谈恋爱的时候,他们经常吵架。有一次,她的丈夫冲她大声吼叫,还用拳头砸她的车窗(没有伤害她),她说,那时候她觉得,他是真的爱她。 我们把这些暴力行为错误地归因为爱情:如果他不爱我他就不会这么生气。 【是不是错误归因? 对我来说还真有点复杂】
学生:三大要素更容易影响最初恋爱还是长期关系?
老师:尽管我认为两者兼有,但理论上更容易影响最初关系。这仅仅是因为在大多数实验中,实验时间是针对最初吸引的,长期关系较难跟踪。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我的主题是爱情,但我讲的内容更多的是吸引。
学生:人们能否同时对多个人怀有真爱?
老师:学界存在争议。我猜,你可以同时爱几个人,但你会感到很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