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忱;证人的记忆效应

2022-08-18 20:32 作者:陈忱90后作家  | 我要投稿

证人的记忆效应;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洗脑很简单,只要“好像合理”就改变记忆

人对于“好像合理的事情”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就算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只要“似乎合理”,大脑就会捏造记忆,使人误以为某事是真实的。甚至有少数人发现这点后,就会运用记忆的特性,来洗脑、操控他人的思想,以完成自己的目的。

凶案目击证人的证词靠不住

记忆里,有一种概念叫做“确信度”。这是衡量该记忆“有多正确”的标准。

在做记忆实验时,实验者往往会注意,受试者对某记忆的正确性有多少自信,并配合确信度向受试者提问。

对一般人而言,只要确信度高,我们就会认为,这份记忆(或说法)可以相信。如果凶案目击者说:“他绝对就是凶手!”我们就会认定凶手就是某人。但是透过心理实验证实,这种确信度完全不可靠。

变化盲视

更有趣的例子是“变化盲视”。电视新闻曾经报道过好几次这种事例,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人类对于变化的敏感度非常低。

譬如,在路上遇到有人问路时,有人搬运大型看板穿过两人中间,阻断了彼此的视线。如果利用这段时间,把原来的问路人换成另外一个人,被问的人完全不会发现,刚才问路的人已经被换掉了。

用言语来具体描绘出人物特征,如狐狸眼、下巴小小的、颧骨高高的等。然后,再让所有受试者看几位人物,猜哪一位是他们在动画中看到的那个人。结果,用言语说明的群组答对的比例,比不须用言语做说明的群组还低。

如果用言语来说明过去见过的人物,容易因印象不够深刻,而产生错误的记忆。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在把影像转换成言语的过程中,记忆产生歪曲,进而偏离正确的资讯。

陈忱;证人的记忆效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