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大三开始0基础学日语也能上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二战上岸之路|2023年日语考研

——超级牛
序
本文标题是作者取的,他之所以说自己但是“零基础”,是因为大一、大二的时候没有认真学习。大二的时候曾经考过一次N2,当时得了60多分,也因为基础的问题,一战贸大时失利了。
二战的时候可以发现,他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任何资料都代替不了自己的整理。即便是报了课,有资料整理,也必须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整理,反复输入输出。
他在文章里晒了一些图片,说明在这方面还是很上心的。希望他的案例能给更多的人以激励。祝愿他在读研的时候,能想清楚日后的打算,沿着自己的规划,继续前进。
唯斯
引子.写在前面
我的大学生涯说起来真的可谓是坎坷多磨,大一大二没有好好学习,甚至差点辍学走上了英雄联盟职业比赛的道路,大三还有过短暂的留学交换项目,却因为疫情爆发最终中断,考虑再三后决定留在国内学习,自此才真正开始了日语的学习,由于基础太差一战以十分左右无缘复试,加之这一路走来内心的纠结和挣扎,我反复陷入对未来的惶恐和不安之中,现在回首过往种种真是感慨万千。
今年查到初试分数的那一瞬间,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开心,因为我深知自己的口语听力不是很好,接下来复试这一关也务必重视。而这一点确实也在复试成绩中体现出来了(总成绩比我高的同学中复试成绩也仅仅只有一名同学比我低0.4分)。
甚至到复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刻起我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开心,也许是坎坷的太久,莫名的收获让我感觉无比梦幻,甚至复试结束后的几日做梦也仍然在紧绷着神经在继续备考(苦笑)。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说明我有多厉害,只是觉得我的个人经验可能对更多二战的或者基础太差却勇于逐梦的同学的启示更多,因为相比于其他同学我的基础实在太差,天赋又不足,所以必须要付出特别的努力才能有特别的收获。我将完全真实地说明我的备考历程,里面可能不乏看似夸张的部分,但却真真切切地发生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索引
一、个人情况
二、专业和院校选择
三、初试备考
四、复试备考
五、碎碎念及致谢
一、个人情况
我的本科院校是河南的一所普通二本院校。虽然说起来很惭愧,但还是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激励,和大家说明一下我的成绩(我都这么差了你也一定行的),大学期间我的绩点一直稳定在二点几,大二结束参加过一次n2六十来分吧(太羞耻了),所以基础可谓是相当差。
我和日语结缘是由于《侧耳倾听》这部动漫,高考考得很差心灰意冷没有认真考虑,想起来这部动漫给我带来的感动然后选择了日语专业,但由于对语言兴趣不足而且天赋不足,大一大二身为班长经常参与学生会活动,当时游戏又打得比较好,就没有重视学习,这对我之后的日语学习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地狱开局)
大三的时候学校有留学项目,当时因此去了日本短短几个月,然后因为一些原因回了国,正巧又碰上疫情爆发就最终留在了国内继续上学。去日本的那几个月基本上对我没什么能力上的提升,因为去的时候基础本身就很差,沟通常常不能进行,时间也很短,就等于是去那边旅游了几个月。后来,我就留在国内开始在b站上找网课自学日语(此处我和作者确认了一下。作者是日专生,但当时基础太差,学校的课已经不是初级阶段了,于是才开始自己找课学习—唯斯),买红蓝宝书看语法背单词,从は的用法开始学起,由于缺乏兴趣常常不能坚持下去,当时想着如果再继续这样我的人生将会一片黑暗,最终恶补成功,算是弥补了一点基础,之后通过了n1。所以准确来说我的日语起步的的确确是大三开始的。
一战失败后我深刻反思了许久,基础过差便是最大的原因。人家在学翻译的时候自己还在看语法,人家在背热词的时候自己还在背红宝书的基础词汇,当然是技不如人。一战同届的鹿信豪取第一,耀眼的光芒引起了我的关注。
二战的时候拜读了鹿信大神的经验帖,颇受启发,也开始更加细化自己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报了瑞译的课程,着实学到了很多,认识了不少勤奋努力的同学相互勉励,加之天命眷顾,这一路走来的确可以称得上好事多磨。
二、专业和院校选择
我的择校选择和专业选择非常简单。我个人认为,小城市对于语言人才的需求量低,大人才对于语言人才的要求又很高,综合考量下来贸大同时具备这些优势,地理位置好,老师水平高,很重要的一点是学校不歧视出身,口碑尤其好,学校就这么定下来了。(报考贸大也是我胆子大哈哈)专业的话,我本身就是日专生,虽然基础差天赋弱,但着实没有其他特别想也特别值得跨考的专业,就坚持着老本行干了。
三、初试备考
(1)101政治 得分:62/100
北京地区的政治给分传闻比较低,我自己感觉也是如此。我一战的时候认真备考,课也看了,题该做也做了,肖四八也背了,但是分数仅仅只有68分,于是二战的时候就索性把时间分给了其他科目,每天做点题目保持手感,最后冲刺的时候再背再看,本身也没有指望靠政治占优,保持过了就好的心态,最终也确实只拿了62分,不如第一年…
但是老实说政治确实得认真下功夫,贸大本身就是最高低分差不会特别悬殊的学校了,政治的领先往往是关键性的,毕竟也要算到总分里面去,可以看到高分的政治很少有特别低的,基本上都比我相当多的分数。
而且,如果因为政治单科线不过而无缘梦校估计要肠子悔青,但年年都有这种案例发生,我这种侥幸心理值得批评。政治复习不用太早,七八月份开始按步就按做题看课就好,市面上销量大的那几种资料总没错,然后搜罗一个刷题的小程序,每天没事的时候做一点保持感觉就可以。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政治的题目普遍反应又难又怪,务必引起重视,看看各大名师对此的解析和新的动向,这可能是很新的一个点。
使用资料及课程
徐涛的课程,有一定干货,不过我觉得讲得非常有意思,主要是激发学习政治兴趣的肖秀荣《1000题》,基础必做没商量《肖四肖八》,年年的神不解释腿姐的课程,技巧班必看,用了都说好腿姐《背诵笔记》,结合两年的经验,背诵笔记我选腿姐腿姐《30天70分》,一个考研高分大神力荐,我今年没有付出那么多功夫,这本性价比很高
(2)213翻译硕士日语 得分:84/100
我的座右铭是「人事を尽くして天命を待つ」。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就和我213的复习和考试有关了。往年的213很常规,就是语法阅读(都是选择)加作文,直到今年八月多才蹦出来个新的通知,全新改版,包括翻译理论基本概述,应用型文本翻译,句子与语篇翻译,外文写作(通识内容或翻译专题),当时看到是一脸懵,又由于是二战心理压力特别大,九月份以为会出参考书可惜并没有。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去找各种各样的资料去看,和小伙伴一同讨论考试的方向和题型,参考了其他考理论的学校的真题,同样借鉴了牛鹿的建议。

当时心里想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这一科大家都是同一起跑线,必须要取得优势,于是我展开了周密的复习。首先是翻译理论概述,受鹿信的启发,我看了五遍杰里米芒迪的《翻译学导论》,听说这本书也是贸大研究生阶段学理论的教材。内容非常抽象看了很难理解也很难记住,而且是中文版(也有日文版国内基本买不到,有渠道的可以找留学的朋友从日本买一本邮过来),我们当时猜测考试时应该是用日语,无奈只能知乎去搜罗理论相关的文献,以及百度文库上的文章。
而且,对于这部分的复习必须要做笔记,不然很可能中午看的晚上就忘了。(《翻译学导论》这本书,目前英语版出到了第4版。国内是根据英语版第3版翻译的,日语版叫『翻訳学入門』,虽然这几年重印了,但还是根据英语版第2版翻译的。本书的案例都是欧洲语言的,不涉及中日,也不涉及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些理论,比如“生态翻译学”等等。
建议有一定翻译实践基础和自学能力的同学研读。—唯斯)虽然心想着第一年应该不会考的很深很难,但我是二战啊,我不敢猜啊,我当时做的笔记中文就有约两万字,后来查的日语文献版本的就更多,过程必然艰辛,但是心里踏实。不料考试的题目压根就没考那么深,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谈谈对翻译无定本的理解。
24考研是213改革的第二年,参考去年的百科(去年的百科是第一年改革,今年题目就明显难了,下面会说到),今年可能就没这么简单了,所以不能掉以轻心抱有侥幸心理,尽早复习是王道。

应用型文本翻译,今年考的是邀请函,看一下日语经贸应用文这本书就好了,也是贸大自己出的,看一看挑着背一背,搞清楚格式,背几句寒暄的的套话基本上可以应付。
句子与语篇翻译,两篇都是汉译日,文章不短难度也不小,一篇政治类的一篇经济类的,可谓是极尽贸大风格了。平时正常练习就行,多看政府工作报告等等,可以视作359的中译日翻译一块练习。
作文部分真的是一头雾水,以往作文都是我和垃圾分类/我和…为题,去年就很新颖的出了一个私はネコ派/イヌ派,今年又整了新花样。刚开始出通知的时候看到“通识内容”和“翻译专题”这俩词时就很疑惑,都是汉字咋合一块儿就不知道是啥意思了,也不知道这和普通的作文有啥区别。在考场上看到了令人头疼的一串题目“请结合“翻译有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结合翻译实例,写一篇不下五百字议论文”,然后就只能硬着头皮写一写,好在这科题量不大,可以在草稿纸上写完再调整调整之后誊抄,也算是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这里就要说到我的座右铭了。。。
为了取得优势,我在这一科目上所花费的时间可以说非常之多,甚至超过了翻译的时间(因为要找资料再看再理解再整理笔记再背,而且没有范围我准备的比较全),但是考试的时候感染了新冠,那天考的时候还在发烧,基础错误频出,例如草稿纸上写的招待状试卷上就写的却是邀请函,明明准备的最充分,但是发挥的却是极差,看似获得了84的分数也不算很低,但是从单科名次上来看却是极低的。当晚觉得发挥很差二战已经结束了,甚至萌生了弃考的想法,在朋友的鼓励下最终还是参加了考试。
可能是由于今年全新改版,而且还没有给参考书的缘故,老师给分普遍偏高,所以也没有被拉下很大的差距,所以说人事を尽くして天命を待つ,实在是冥冥之中,命运眷顾。
使用资料和课程
芒迪《翻译学导论》《日语经贸应用文》
李传峰《商务日语翻译》
百度文库和知网的文献资料
政府工作报告
《日语作文优秀精选》
(3)359日语翻译基础 得分:127/150
题型主要分为热词、惯用语(特别注意三字的中文俗语,贸大考的很有特色)、商务短句、四篇短篇的、一篇长篇的日译汉、一个中等篇幅的汉译日由于这个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需要说的地方可能会有点多。首先是新的变化,今年题量减少难度降低。今年贸大的题量相比往年要少一些,往年热词惯用语是汉日日汉对译各十个,也就是加起来一共四十个,今年全部减半,变成了二十个。
而且难度也相对降低,没有往年特别刁钻的词汇考察,平时注重积累今年应该都可以拿下。因为我考了两次,感受非常明显。文章难度相比往年也略降低,22年的题目我考试时全程都在狂写,才勉强写完,据说有不少同学都没有写完。受到去年的影响我怕写不完,所以今年我还是写得很快,写完剩了四十分钟左右。
今年的试题难度降低题量减少所以导致大家今年分数普遍偏高,不过不能因此就掉以轻心,平时练习的时候还是要注意练习难一点的文章,首先是因为贸大的文章难度普遍还是不低的,你也不知道明年会怎么样(而且今年高分这么多老师出于权衡考虑明年就很难说),其次高分只是一方面,名次才是实打实的,大家都高就相当于大家都不高,对于总成绩来说并没有明显的增色。
热词,这部分只能硬背了,可以早点准备预热一下,不需要背那么早,背的太早容易忘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也不能拖太久,不然会造成背不完的情况。至迟11月份就要开始认真背了,以防意外我背的是近三年内的热词,加起来也有好几千,多看人民网人民中国给的热词以及各大平台的热词总结,瑞译就有免费的热词总结,非常全更新也非常及时,今年囊括了真题的全部热词。
(浅谈一下自己背单词的方法:moji词典上有个搜索自动加入收藏的设置,每次我查词前会认真考虑我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这个词,所以我收藏的单词一定是我不会的单词,这样确保了会的单词重复记忆浪费时间的问题,扩充新的词汇量我只需要背我自己的收藏就好了,背一个消除一个很有成就感,而且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背单词,吃饭走路没事就背两个。二战的时候我是全职考研所以还背了一本词典,虽然基本忘光了,但是记忆力好的同学可以挑战着背一下其实也花不了太久,主要混个眼熟)

惯用语俗语,这部分出的还是很有贸大特色的,例如往年就有什么敲竹杠、敲边鼓、三下五除二、肉包子打狗之类的,今年的很常规没有什么难的,平时注重积累就可以妥妥地拿下。

商务短句,这部分力荐曲永红的实用日语口译教程,无脑背,配合往年真题就能写个差不多。

然后就是文章翻译了,风格全是关于社会热点、经济、政治类的。四个短篇每篇建议10-15分钟内,时间紧凑难度还不低,平时练习的时候要注意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如果超过15分钟就很有可能写不完了,要切记这一点。贸大的长篇是真的长,字数约在四篇短篇之和那么多,所以把握时间非常重要,平时练习的时候可以偶尔抽一套真题当考试做,看看自己需要花多久时间,碰到不认识的词或者没看懂的地方这很正常,但要有自己的处理办法,是直接跳过还是模糊化处理掉,又或者是空着等到后面回头再写(包括前面的热词惯用语商务短句也一样,碰到不会的不要纠结建议跳过),时间真的很紧,可以自己的水平不够不会做,但是不能做不完,做都没做完题都没看完交卷不得后悔死。
中译日的部分只有一篇,平时练习的时候可以相对轻松点,这么说可能也不是很准确,因为现在213的第三部分加入了中译日的部分,难度还不小,这就说明贸大更加注重综合考察双语对译的能力。
关于这一科还有几点想要补充的:
1、前面几部分真的是纯背,没办法躲得过。可以有意识的留意三字词和当年特别热的热词,例如去年的碳中和我自己就压到了,今年的元宇宙,前几年和疫情相关的水際対策等几许热词,都是特别热的。
2、笔头功夫不能懒,结合我自己的的惨痛经验,一战的时候就拿着书看,平时很少动笔写,真正考试的时候就会有提笔忘字的情况。
3、真题很有价值,可以反复做,甚至会有重复出题的可能。可以看到,真题对于翻译部分的考察难点就在于长难句句子结构的分析,拆分完调整语序,不信可以做做看,之前能做出来的隔一阵子未必又能拆分的很好。
4、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炫技,虽然平时大家肯定能学到各种各样高级的积累,但考试的时候老师可不会因为你写的好加分,万一弄巧成拙扣分就得不偿失了,用最简单准确的表达,没有语法错误,字迹清晰就很好。
5、我自己的一点翻译心得,翻译的生命力就在于经验,比如固定搭配,它就是那么用的,记下来就可以了,咱目前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记忆都可以完成,平时看翻译的时候看看人家动宾短语的词汇搭配是怎么样的,用的是什么动词,人家怎么用我们怎么用。
使用资料和课程
瑞译学苑词“会”互译、瑞译学苑翻译课程人民网、人民中国热词《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惯用语部分
《现代日语常用俗语》
网上各类的俗语汇总
曲永红《实用日语口译教程》《汉译日精选汇编》
理解当代中国系列《高级汉日翻译教程》
《汉日翻译教程》
Catti三笔二笔的教材
李二敏《日语经贸文选》等
(4)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得分:118/150
一战的时候没有通知,在考场上变化了题型,由原来的五十个选择题(一个一分)变成了十五个选择题(一个两分)以及两个简答题(一个十分),外加一篇应用文一篇议论文(这个不变,加起来一百分)。
可能是第一年改题型然后又没有通知的缘故,可以说难度是肉眼可见的简单,但我就是不会,因为我一战的时候实在是背不下去,然后那会儿日语水平也很低重心就全倾斜在日语上了,当时考的时候就心里一惊,心里想着估计别人复习了的都会但我就是不会,成绩下来果然考的不高,由于我一战差了十分左右,百科稍微高点就有一丝丝希望,我时常就在想我是否就因此彻底无缘贸大了。二战的时候暗暗下决心开始认真备考这一科目。
备考贸大的应该都知道百科金皮书,虽然官网给了参考书目,但是厚厚几本,没有什么重点估计很难看下去,我二战的时候当小说翻看了两遍,总结来说力荐金皮书。我从七八月份的时候开始背,背到十二月没歇过,背了有几十遍,特别是外国文学之类的特别难背,但硬着头皮边发牢骚边背也就过来了。
由于现在有简答题的存在,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里,简答一个十分,万一不会十分就捐出去了,好在这两年考的简答题不是很刁钻,都是耳熟能详的,去年考的简述新文化运动和莎士比亚悲剧,今年是孔子仁思想内涵和简述简爱,勉强可以一答。
如果真的很刁钻也不用慌,我想你不会大部分人都很难会的,这个就很看运气了,但只要金皮书吃透,这一科目就不会成为拖腿的一科。

应用文和议论文到十月份就可以以一两周为间隔开始写一些了,不宜过迟,到后面还要背肖四八什么的肯定没那么多时间写,需要早点动笔找找感觉,根据历年情况来看,贸大的应用文什么类型的都有可能出,最常考的几种我就不在这里列举了,以防有同学对百科有畏难情绪只学那几种常考的我就成罪人了,应用文注意格式,然后自己编内容即可,格式错了会扣大分,文采嘛其实看个人情况了。因为自己实在是称不上议论文高手,我平时就两周左右写一篇,背点词藻佳句这样。
议论文也很贴近时事热点,今年是和内卷有关的,平时可以多看点社会热点文章。此外,这科基本不存在写不完的情况,我两年都剩了一个多小时,如果自己想发挥文采的话,可以多斟酌斟酌文章内容。
使用资料和课程
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
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夏晓鸣《应用文写作〉《金皮书》
林青松《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知识应试指南》
四、复试备考
由于无法透露具体内容,仅说明备考过程。初试考完了也一定要保持哪怕微量的练习量,不要等到初试成绩出来,不然知识会忘的非常快!
我自己就是考完找了份兼职,然后到初试成绩出来之后才开始准备,基础知识出现大片遗忘,我翻出之前初试的资料又看了很久,也大不如前。拿百科举一个直观的例子,我背了五个月的百科,之前嘴可以像机关枪一样背出来,然后经不住一个多月的遗忘,虽然记得,但就完全说不出来了,日语学习也是如此。
这里同样借鉴了鹿信的复习方法(人类之光),我找了几个复试的小伙伴,刚开始是一天一练,日中和中日间隔进行。我们通过腾讯会议和群聊发自己准备的文章,然后轮流进行。首先先读,读完直接视译内容,完毕后其他三人(我们小组一共四人)进行点评,点评包括纠正语音,指出翻译错误或者未翻出的地方,替换更加地道合适的表达来完善译文,最终发布译文进行参考学习,依次进行。
后面变成了一天两练,白天照旧文章翻译,晚上进行自我介绍和自由问答的练习。模式也很类似,轮流做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完其他三人开始围绕自我介绍进行提问,然后被提问者五秒内进行作答。自由问答的部分非常建议自己动笔想一想写一写,不然问题看似简单,突然用日语回答很容易磕磕巴巴或者就答不出来。

同时,往年也有考察日本经济常识类的题目,我用的是《日本概况》这本书,里面有个别单元说的就是日本经济,相对比较全,临时突击算是够用了,还有欲望经济史这个纪录片,b站就可以看,当剧看吧。此外由于今年213的巨大变动,我在想会不会在复试中也考察到,于是也重视了对于翻译理论的学习,不然老师问答这类知识是完全回答不出来的,特别热门的那几个理论家及其理论还是应该知道。
(这里属于自己在猜题目,可以有重点地准备一点)除了专业知识的考察以外,面试考察的还是一个心理素质,毕竟是口译方向,即便自己的专业水平再高,表达不出来想必在老师那里会大打折扣。
事实证明不断的练习会取得极其明显的成效。我们小组几个同学刚开始读文章的时候声音都会颤抖,到后来流畅地输出、准确的翻译,克服镜头恐惧,我们着实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五、碎碎念及致谢
之前在网上看到说其实大多数考研人都是稀里糊涂地就上了岸,在我自己看来也是如此。一个人经历挫折太久是真的会忘却胜利的感觉,以至于接受这盛大的欢喜时这颗本就脆弱而又饱受煎熬的内心不知所措。但请一定相信,我们一定会比自己想象中更好。
我时常在想,如果运气更好些,是否就会走上电竞职业的道路;如果没有疫情,也许我就会一直在日本读书进学;如果一战失败后放弃,也许现在就成了一名朝九晚五的小职员,不过这些都未成现实,最终我还是走了考研这一条道路。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然后去做,正如我的座右铭「人事を尽くして天命を待つ」那样。
一路走来感慨万千,我要感谢身边一切支持我的老师和同学,感谢夏夜里一同埋头苦学的杜桑,感谢一直相互勉励的蔡桑,感谢朝暮陪伴鼓励的乔桑、周周、余桑、李桑,感谢父母和各位老师以及学长一路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其他许多给予我关爱的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请一定相信自己的潜力,诸君,请投入自己无限的热忱,惊喜便是命运对你的嘉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