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乱邦不入,危邦不居”的孔子,当年如何成功“撤侨”?

面对大规模战乱,如何大规模撤侨确实是一个让各方面都挠头的棘手问题。其实早在2500年前,孔老夫子就已经给这个问题指出了一条明路。也就是论语上说的:乱邦不入,危邦不居!虽然是古文,经过了2500多年,但是这8个字现代人只要有小学文化程度也能一眼看明白其中的意思,这就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威力。很明显,已经发生动乱或者有发生动乱苗头的国家,是根本不能去的;而有(战争)危险的国家,更不能去居住。生活在孔子那个年代,虽然早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但是周天子也只能算一个牌位,各地诸侯国其实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和自主权,还经常互相攻伐,因此大大小小的战争和动乱其实是非常频发的。而当时的“天下”,比当今的全球范围小得多。每个诸侯国也基本上相当于当今的主权国家。当然春秋时代的诸侯国有大有小,

像楚国这种南方大国,可以几百年扩张到相当于当今的几个省。而在北方,晋国和齐国这种占据当今大半个省的诸侯国,已经算是“超级大国”了。孔子在鲁国诞生和长大,鲁国是周公之后建立,和周天子是近亲;因此鲁国“国际地位”极高,但是地盘不大,只相当于当今的一个地级市,导致综合实力有限,最终到战国末期还是被齐国给灭了。正因为鲁国地盘不大,而孔子又是当时的国际文化大IP,已经有三千弟子,粉丝无数,因此自然就不单纯是只待在鲁国。别的诸侯大国有的是主动邀请,有的是孔子自己要去参观学习。因此就有了孔子带着核心弟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的周游列国可不是当今的周末度假,也不是最多两三周的国际旅游。那时候交通原始信息闭塞,因此孔子周游列国,其实是用了至少13年漫长时间的一次“国际”侨居之旅。

也就是孔子在途中经过的各国,感觉比较好的,就住上一两年;感觉比较差的,最多住几个月就走人。转了一圈下来,走了十几个淮河以北的诸侯国,来来回回就已经是十几年的时光了。孔子在“外国”呆的时间长还是时间短,主要是看孔子的那套理论受不受各国国君的待见。如果有国君喜欢,对孔子一行待若上宾,那么就多住些日子;如果不受重视,则赶快收拾收拾就走人。也正是有周游列国的实践经验,于是孔子晚年才得出“乱邦不入、危邦不居”的理论。其实是真实人生经历的客观总结,而不是足不出户拍脑门得出的结论。孔子一行既然出远门,那么就会遇到各色人等和各种奇葩的经历。有一次在一个叫做匡地的地方,孔子一行居然被乱M整整包围了5天之久,差点有性命之虞。这就相当于孔子一行在“外国”遇到了巨大的风险,

那么又是如何成功“撤侨”的呢?问题的根源在于,匡地的人为何要围困孔子一行,甚至威胁要取其性命?根本原因在于匡人认错了人,孔子是代一个叫做阳虎的受过。这个阳虎很有意思,似乎生来就是孔子的克星,而且是春秋时代名扬诸侯的超级大反派。阳虎也叫阳货,本身是在鲁国执政的季孙子的家臣。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过去多次讲过。在先秦时代,所谓的帝王将相都是“有种”的。各诸侯国的将相,其实和国君都是一个开国祖宗。只不过将相是旁支,国君是一脉相传的主枝而已。因此能在先秦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基本都是贵族。孔子其实也是贵族出身,只不过其父亲死得早,对其母又非明媒正娶,导致孔子年轻时的贵族地位不被家族其他成员承认而已。而这个阳虎却仅仅只是贵族家里的家臣,但是却控制了季孙子,最终直接控制了鲁国的国政,

这么一个来历不明的人,能够控制鲁国而且名闻国际,在春秋时代是极为罕见的。这也暗示阳货这个人绝不是一个善茬。阳货作为一个非贵族控制鲁国国政,肯定有人不服,最终鲁国有人出面搞他,阳货在鲁国待不下去,就投奔了齐国。齐国其实也容不下他,因为一个非贵族曾经执政,在当时人看来绝对是以下克上的乱臣贼子。于是阳货又跑到陈国、晋国等去给其他诸侯国打工。而这个阳货年轻的时候,此时孔子也只有十七八岁,听到大臣季孙子家大摆宴席请客,宴请鲁国的文化人,就想也去大吃一顿。结果恰恰是这个阳货在大门口把年轻的孔子拦住不让进,意思是你没有请帖,不能放你进去。其实真实的意思是你小子毛还没长齐,怎么就敢来这种“群英会”上蹭吃蹭喝。就因为这件事,孔子其实记恨了阳货一辈子。

但是孔子也没想到一个看大门的,后来居然可以控制整个鲁国。阳货掌权后其实也主动邀请孔子出来做官,因此这两个人恩恩怨怨几十年的G血剧情其实是一大堆,而阳货也是出现在论语等著作里面的高频人物。孔子到匡地被围困,其实还是因为这个阳货。主要是阳货当时已经是丧家之犬。在齐鲁两国都不能立足,只能跑到其他诸侯国混饭吃。要在外国混饭吃,就必须无条件讨好当地的国君。而阳货就充当了这些国君对其本国国民横征暴敛的主要执行人。其实就是替当地的主子干脏活的。但是老百姓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只认为压榨他们的就是阳货。而阳货就在匡地做了不少对老百姓的缺德事。而当孔子一行也到了匡地时,当地疯传阳货又回来了!老百姓顿时炸毛,于是成千上万人把孔子一行围了个水泄不通。

当时的说法是,孔子和阳货长得很像。其实狼山认为还不如说孔子团队和阳货团队都是鲁国人,两者的口音和做派很像。毕竟古代没什么电视和网络。老百姓大概率不知道阳货具体长什么样,但是对来压榨他们的“鲁地口音的那帮人”肯定印象深刻。当大家好歹把阳货一伙熬走了以后,突然听说又来了一大帮鲁地口音的外乡人,匡地的老百姓不炸锅才怪,让他们情绪稳定是绝对办不到的。于是就出现了大量匡地人把孔子一行,围了个水泄不通的情况,整整5天不得放走一个!那么孔子是如何成功“撤侨”的呢。很简单,孔子平心静气地打坐弹琴,反复高声念叨: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给围困者听。那意思是我可是一个斯文人,是一个国际大网红,可不是曾经压榨过你们的阳货那伙混蛋。而匡人看到这位先生的大将风度,于是明白是认错了人。看来临危不乱,心平气和是撤侨成功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