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正念是什么?

2022-07-09 10:01 作者:知了静观  | 我要投稿





对正念( mindfulness),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是正确的想法或正向积极的思考。因为这美丽的误解人们来上课了,来了之后发现的却是一个更宽广辽阔、丰沛自在的世界。正念减压训练课程的创始人卡巴金博士,对正念所下的操作型定义是:“时时刻刻非评价的觉察,需要刻意练习。”很简短的一段话,已经包含了四个关键:


(1)这定义开宗明义地指出,正念就是练习“觉察” (awareness )

(2)正念觉察的核心重点是“非评价” (non—judgement)。

(3)正念觉察的练习时机是“时时刻刻” (moment—to—moment)。

(4)保持正念觉察能力是需要“刻意练习” ( practice on purpose)的。


觉察,不发生在过去,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无法觉察。觉察,无法发生在未来,因为未来的还没发生。


觉察,只邂逅于当下,也就是此时此地所呈现的一切,此亦吻合定义中的“时时刻刻”,亦即一瞬间接着一瞬间的觉察,每个瞬间都只存在于当下。


非评价,其实是另一个很深入的议题与修炼,通常我不会在一开始就进入非评价的讨论,但会以另一个比较简单的角度切入。一般而言,当我们进人某种对人或事物的评价时,不知不觉中这颗心大多也跟着进入某种偏好或好恶中。如果心是个天平,这时候的天平已经偏了。从这个角度看,非评价就是即便有各种想法思绪,仍能维持心的不偏不倚。


因此,整合全句的意思即为:对当下所呈现的一切,时时刻刻保持不带评价与不偏不倚的觉察,需要刻意练习。


什么是觉察?


所谓的“觉察”,就是个人的内在亮度。想象我们要进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拿东西,此时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灯”、“蜡烛”、“手电筒”只要会亮的东西都好,且亮灯的光线越清晰、越稳定,我们找东西就越容易。觉察也是一样的道理,当觉察越练越亮,我们就比较能分辨与做到;什么该提起,什么要放下,什么要睁开眼看清楚,什么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好……觉察越稳定、清晰,就越有机会做出明智的选择。而生命所呈现的样貌,不正来自从小到大无数的选择吗?


觉察一般都会有对象,通常最显著也最容易关注的觉察对象是想法、情绪或行为,尤其是想法,例如:分析、说明、解释、抽丝剥茧、讲道理等都是想法层面的运作。很熟悉对吧!尤其当心里不舒服时,要觉察心里的不悦是很容易的,然后顺着这条路径我们很容易钻牛角尖,一直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钻研“为什么”不是不好,但这常涉及记忆、诠释、情绪与期待等,很多想法有时候真的是虚实难辨、真假难分。更尴尬的是,我们经常在资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振振有词地骤下结论,不论是对自己或对他人。因此,当觉察的重心都只放在想法上时,我们经常会出现“是啊,我有觉察,然后呢?问题根本不是我能改变的啊”,分析了老半天,除了归纳出这个结论,老实说,没有太多实质的帮助。那么,到底该怎么觉察才能真正有帮助呢?


正念觉察的路径


正念觉察训练最特别之处在于从身体觉察入手,而非从想法或情绪开始。其实当心里有一些感受或想法时,身体都会有相应的反应,例如不高兴时胃不舒服、紧张时手心冒汗、难过时胸口闷痛、开心时手脚轻盈等。这些身体反应的速度,相对于想法或情绪的反应,都还快上许多。但让人疑惑的是,身体的这些反应,我们经常又感觉不到,其实这不代表身体没反应,这只能代表我们尚未开发觉察身体的潜能。其实,身体的反应既直接又清晰,痛就是痛,酸就是酸,不会痛感觉成酸,酸感觉成痒,但心就常会如此。因此身体是很诚实可靠的,不会乱编故事,即使是心里不想或不愿意面对的,身体也会如实地反映出来。

身体还有个很棒的特质,就是这个身体只能存在于现在,无法留在过去,也没办法先到未来,身体永远只有当下。相对地,思绪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经常停留在过去、未来或自创的想象中,很难真正停留在当下。一旦陷落于想法或情绪中,又常常会偏颇、失焦、太自以为是或过度自责。因此,如果要训练把心安住在当下,只以想法或情绪作为觉察对象,稳定度与可信赖度就不够了。以身体作为觉察对象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随身携带、不假外求,不需依赖任何人、事、物,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而且不花分文。因此在正念课程中,我们大量训练对身体的觉察,包括动态的身体觉察与静态的身体觉察,不论是坐着、站着、走着或躺着的身体,都是练习觉察的对象。身体觉察是开始、是历程,也是终点。当身体的觉察力稍微熟练后,再加入情绪与想法的觉察,才不会被天马行空的思绪给兜着转,才能从自己的内在培育出安稳与自在的力量,不向外寻求救赎,也就不容易被骗、受伤或失望。下图显示出正念觉察练习路径的梗要。


身体觉察→情绪与想法的觉察→扩展至一切的觉察


正念,不保证一定开心顺遂,却能温柔地照顾自己

正念着重在此时此刻的觉察,既然当下是现在进行式,就无法保证必定是舒服或愉悦的。有时候当下是不开心、生气、难过、沮丧、令人难以承受的,这是生命的真实。差别在于,正念的觉察练习让我们在面对这些不舒服时,一点一点地学习温柔、同在、趋近、转化,而不急着检讨、压抑、闪躲、开战或升华。正念训练,不特别拥抱正向愉悦,也不用力排挤负向不悦,而是在温和的探索中,慢慢练习把自己的心打开。持续地打开,直到在觉察中,能自然不勉强地承接与涵容所有正向、负向、不正不负的自己,美好的、丑陋的、不美不丑的自己,明智的、愚蠢的、不智不蠢的自己,真真实实地活着。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练习对自己温柔、友善、慈爱,我们于是渐渐学会了要好好照顾自己。这是很扎实的爱,不是掏空自己照亮他人牺牲式的爱。这两种爱都很好,前者适合一般人,后者是伟人行为,我喜欢当一般人。


不偏不倚是什么意思?


正念的定义中有提到非评价与不偏不倚,这里简要说明一下什么是不偏不倚。


老实说,学了正念之后才意识到,原来这颗心有多么容易串联式地东想西想,甚至越想越远、越想越偏,都还觉得“没错,就是这样”。简单举几个例子:被主管点名,迅速联结起对主管的新仇旧恨。跟老公吵架,很快质疑当初怎么会眼瞎而嫁给他;小孩不听话又回嘴,觉得孩子的未来堪忧。欣赏着帅哥美女,开始想入非非……这些例子多得不胜枚举,几乎时时刻刻都发生在生活中,可谓是“时时刻刻的偏颇”。像这样想法很快地越跑越远,心狂奔于过去、现在、未来与想象之间,早就严重偏颇不正了。


不偏不倚,意味着不一直遥想过往,也不满脑子充斥着未来或想象,不编故事也不加油添醋;心,稳稳地安住于当下,充分地觉察与看清当下的真实。


总的来说,正念是不偏不倚地觉察当下正发生的一切,一种人在心在、身心合一的训练,更是一种全方位自我照顾的训练。正念练习让我们视而能见、听而能闻、食而知其味,真正地活着,有意义地活着。正念练习,不单纯只关照“心” (想法、情绪等),同时也关照到“身”。如上所述,身体的觉察是很重要的人门练习,也是正念练习持续实践的基础。此外,正念虽然强调要照顾好自己,也会关心自身之外的广大社会,毕竟这世界的构成是相互依存、彼此联结的。



作者:胡君梅

正念是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