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生物分析】棘龙有多(不)能打

2022-06-05 13:10 作者:萌蜀黍是我  | 我要投稿


较为近期的棘龙研究报告(局部)

基本资料↓

       拉丁文属名:Spinosaurus

       产地:北非

       生存年代:阿尔布期-森诺曼期

       生物学分类:真核生物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蜥形纲——主龙形下纲——恐龙总目——蜥臀目——兽脚亚目——斑龙(巨齿龙)超科——棘龙科——棘龙亚科——棘龙属

       体型估测:体长上限约16~17米,体重上限约10吨

形态分析↓

       棘龙在所有恐龙当中极具特色,其所在的科级分类单元出现于斑龙超科被淘汰于陆地大型掠食者的过程中,其为斑龙超科中体型最大者,且为已知体长上限最大的肉食性恐龙,体重上限在肉食性恐龙中名列前茅,属于巨型肉食性恐龙范畴。由于斑龙超科在硬件效率等某些方面存在底层架构上的缺陷,在侏罗纪末期至白垩纪初期时,随着异特龙超科涌现出一系列体型更大的物种,斑龙超科在大型陆地掠食者的生态位上被逐渐淘汰,而斑龙超科中的部分类群则转为以捕鱼为主,以此避开与包括鲨齿龙科在内的巨型异特龙超科物种生态位竞争,这一类群即为棘龙科。而这一科级分类单元的已知最终形态即为棘龙属。该属产生了极为明显的水栖特化:尾部神经棘增长,使尾部由圆锥形变为桨状;四肢短小细弱且尺寸差异较小,以方便在游动时贴合于体侧,降低阻力系数;躯干狭长,以获得更加理想的摆动灵活性和更低的阻力系数。除此之外,庞大的背帆也极有可能与水栖特化有关,可能在游动时起到安定面的作用,帮助其保持泳姿的稳定可控。

       因此棘龙在水中具有冠绝一切恐龙的机动性,但在陆上极有可能以四足形态为主,且无法确定是否具备在短时间内二足站立的能力。同时由于恐龙全部不存在腹肋退化的现象,决定了所有恐龙躯干的纵向活动范围极小,只在横向角度上具有相对良好的活动范围,这一特点决定了四足形态的恐龙无法通过类似于四足哺乳动物的方式进行快速奔跑,且已知恐龙的四肢形态为完全的直立状态,四肢位于躯干下方,而非向外侧延伸,因此四足形态恐龙也基本不可能采用鳄类或蜥蜴常见的以横向摆动躯干辅助发力的方法进行快速移动,这一切决定了四足恐龙的活动基本只能完全依赖四肢的动作进行驱动,机动性严重受限,这一切决定了棘龙在陆地上活动时,速度较为迟缓,转身也并不灵活,且过于狭长的躯干也进一步降低了棘龙转身的灵活性。

       与此同时,食鱼特化的头部结构过于纤细(强于似鳄龙),很难具备与体型相称的强大咬合力,吻部前端愈合且牙齿较为细小,适合对鱼类等水生动物进行固定,但难以有效钳制和杀伤大型陆生动物

斗兽观点↓

       决定于低下的陆地机动性,棘龙在和其他恐龙特别是陆生肉食性恐龙进行战斗时,很容易存在无法良好追赶对方节奏的现象,且对地面战斗不利的硬件配置也会严重拖累其攻击的杀伤能力,因此该属恐龙在斗兽中实力极为不理想。具体分析如下:

       1、在与体型相仿的其他属陆地肉食性恐龙(如鲨齿龙)战斗时,棘龙不仅速度和敏捷性会陷入明显劣势,其硬件也难以对敌方造成足够有效的伤害,而整体纤细的头颈和躯干则完全是十分理想的攻击目标,被一击毙命的可能性极大;与此同时由于四肢短小细弱,棘龙在地面活动的抓地力也极有可能存在不足,很容易被对方控制,造成无法返回自己相对更适应的水体环境中。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战术,在于相近甚至更大体型的陆地肉食性恐龙对抗时,棘龙都将成为毫无悬念的失败者。

       2、在与远小于自身的中、大型陆地肉食性恐龙(如异特龙或角鼻龙)战斗时,由于对手体型更小,速度与敏捷性的差距很可能更加悬殊,此时若对方采用运动战的方式,将使棘龙无法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且体型与异特龙或角鼻龙相仿的陆地肉食性恐龙,足以突破棘龙皮肤的防护并造成伤害,只要能一直保持运动战状态,棘龙被压制的态势就可以维持,其被击杀仅为时间问题。但对于更加耿直的对手,在正面对抗中棘龙有希望凭借啃咬的方式取得胜利。而由于体型的差距,棘龙在尝试返回水中的情况下,异特龙或角鼻龙体型水平的对手很难对其保持控制,因此棘龙亦有一定的把握在受到致命伤害前返回水中避战,此时如对手强行追击并随之下水,则很有可能被其反制,如对手并未强行下水追击,则战斗将以平局结束。因此,在于异特龙或角鼻龙体型水平的陆地肉食性恐龙进行对抗时,棘龙存在一定的胜算,但是否可胜主要决定于对手的经验丰富程度和战术的科学程度,面对经验丰富且战术运用得当的对手,棘龙仍然胜算渺茫,但面对缺乏经验且战术运用失当的对手,棘龙则具有基本可观的获胜几率。

       3、在与较小型的陆地肉食性恐龙(如伤齿龙或达科塔盗龙)战斗时,由于对手体型过于微小,牙齿尺寸、趾爪/指爪尺寸、力量水平等硬件要素的实际情况可能导致对手无法对棘龙造成足够严重的伤害,因此棘龙完全存在不采取措施自然获胜的可能。即便可造成严重伤害,考虑到对手体型过小,造成致命伤害所需的有效攻击次数过多,势必需要较长时间才可实现,而棘龙在正常生境中完全可及时撤回水中避战。因此在该斗兽语境下,棘龙很难失败,对手很难获胜,但若可允许小型肉食性恐龙集群作战,棘龙失败的可能性则显著增加,但仍然难以与中、大型肉食性恐龙对棘龙作战那样能以较大概率获得压制性。

       综上所述:棘龙绝对不足以对抗与自己体型相仿的巨型陆地肉食性恐龙;而对明显小于自己的中、大型陆地肉食性恐龙,棘龙具有一定的对抗能力,存在一定的获胜几率,但总体来讲失败仍然是大概率事件;对小型陆地肉食性恐龙,棘龙获胜概率较大,理论上至少可保证不失败。

结语↓

       诚然,棘龙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恐龙,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无疑也是成功的,但正是由于其另辟蹊径的演化方向,决定了他并不适合被用于斗兽,他只是一种高度特化适应水栖的动物。希望以后出于强行吹捧棘龙战斗力的言论能少一些,还给广大古生物爱好者们一个正常的、真实的棘龙形象。

棘龙化石装架及形态复原的演变


【古生物分析】棘龙有多(不)能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