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果没有语文课本,谁会去读杜甫呢?

2023-05-14 14:11 作者:哇凉小野兽  | 我要投稿

杜甫

00:00

在聊杜甫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写杜甫的这篇稿子的时候,怎么写都觉得自己写的浅薄,我试图从各种文献中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杜甫,后来发现这是自己异想天开。甚至越读杜诗越不懂杜甫,他就像千年暗室中的掌灯人,身陷黑暗,手持微光,我们是站在光里的人,又怎能体会黑暗的幽冷和绝望呢?


我们总说他伟大,但很少有人会去了解语文教材之外的他,人们把他尊崇为一座圣像,敬畏他却不靠近他,总感觉他太苦了,诗也太难读了,其实杜甫才是离百姓最近的人啊。而对于杜甫我们总有着刻板的印象,似乎他就是个忧国忧民,苦兮兮的老头。李白则总是个年轻俊逸的形象,事实上杜甫还要比李白小十几岁。


还有就是人们印象中李白就是天纵奇才,而杜甫则是刻苦积累,笔耕不辍,事实上杜甫天赋不比李白低,杜甫自己在《壮游》里写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杜甫也是个七岁作诗的奇童,而且那首千古名篇《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24岁游泰山的时候写的,所以杜甫也是个少年天才。


大家都觉得李白自恋狂傲,其实杜甫也不遑多让,且不说他的《望岳》是一等一的狂诗,老杜即便到了37岁写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面也炫耀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意思就是自己写赋能跟杨雄比,写诗也不比曹植差,文艺圈大佬李邕都想见我一面,大诗人王翰也愿意跟我当邻居。


杜甫的狂多少还带点遗传,因为他的祖父杜审言就是个张狂到极点的人。但杜审言狂还有京兆杜氏的家世背景支撑,到了杜甫这里已经不复往昔了,而且杜审言的张狂作风基本是认识一个,得罪一个,别说给子孙留下人脉余荫了,不留下几个仇人就不错了,要不然杜甫的老爹杜闲,也就不会只混了个兖州司马的职位。


人人都知道杜甫的诗好,但具体有多好却很难说清,可以这么说,无论是从诗体,格律,手法全维度上,杜甫横断古今,在他之前没人这么写诗,在他之后全是效仿者。而诗歌也分成了杜诗和非杜诗。至于李白,那是另一个维度的人,这里就不把他纳入讨论中了。

3:05

我们还是按照时间线来聊聊杜甫的一生,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虽然他们这一脉不如远祖,西晋名将杜预那时候显赫至极,但也是官宦世家,所以杜甫家经济条件还是很优渥的。而且杜审言虽然张狂,但写诗的水平是没得黑的。杜甫炫耀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意思是写诗是我老杜家传统艺能。


所以杜审言虽然人脉没留下什么,但是无形的诗坛名望也是笔丰厚的遗产,杜甫的童年没有什么忧愁,虽然母亲走得早,但是姑姑肩负起了母亲的责任,从小就书法兴趣班,音乐兴趣班全都安排上,五岁他就看过唐朝顶级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来又在岐王宅里听过大音乐家李龟年的演奏,看的画都是吴道子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可以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妥妥的世家贵公子配置。


杜甫少年时性格还很跳脱,他后来回忆到“忆年十五心尚孩,一日上树能千回。”后来到二十岁杜甫又开始了四处旅游,古代旅游这件事情是很烧钱的,基本都是老父亲杜闲倾力资助,而且杜甫啃老一直啃到三十出头,李白都没啃那么久,因为三十岁的李白已经啃上老婆了。


杜甫一出门就在吴越之地撒欢三年之久,到了24岁他才不慌不忙的跑去洛阳考进士,结果落榜。杜甫也没当回事儿,转头就约上朋友爬泰山散心去了,这就有了那首《望岳》。心气儿高的杜甫认为以自己的实力,光芒万丈那是迟早的事儿,此时他还没有遭受过社会的毒打。


接着杜甫又跑到齐赵大地上逛了四五年,按他的说法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杜甫就这样不务正业到33岁,公元744年4月,杜甫在洛阳遇上李白,好家伙,两个重度旅游爱好者相遇那能干正事儿吗?44岁的李白带着33岁的小老弟杜甫一头又扎入了深山老林,寻长生不老药去了。


也就是没让这两个家伙找到长生药,要不然压根儿轮不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李杜两人早走遍世界了。他们在山林里钻了几个月才分别,还约好了秋天继续找片山林钻,第二次李杜还拉上了个姓高的大诗人,三人一块儿往林子里钻。这是杜甫一生中最欢乐的是时光,跟偶像喝酒论诗钻树林,“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杜一共见过三次,第三次是在齐鲁,李白最后送了杜甫首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此后一别,再未相逢。


公元747年,35岁的杜甫才开始收心,跑到长安参加考试,碰上了宰相李林甫主考,事情开始坏起来了,本来这次考试唐玄宗是想将天下英才尽入彀中,也想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尽英雄尽白头。


谁知道李林甫一顿骚操作,导致这次考试无一人录取,举国上下一片哗然,最后李林甫跟玄宗皇帝说野无遗贤,因为皇帝圣明,天下英才早都在陛下麾下了,所以一个人才都选拔不出来了。关键玄宗皇帝吃了这记马屁。不得不说,李林甫这家伙把损人利己的技能点满了。


但这已经是杜甫第二次考试失败了,这次他已经35岁了,这男人一过三十五心态就不一样了,开始有中年危机了。科举这条路走不通,杜甫只能走权贵举荐做官的那条路,他频频出入权贵府邸,这还多亏了老杜家写诗的金字招牌。唐朝的权贵对于会写诗的人还是很敬重的,这也是杜甫潦倒但没有被权贵拒之门外的原因。

7:04

但杜甫不像李白和王维有玉真公主扶一把,也没有文坛大佬帮他造势延誉,杜甫当时在诗坛确实有点小透明,不是说唐朝的权贵名流没有眼光,欣赏不到杜甫的好。相反他们很清楚杜甫的诗写得好,但具体有多好,他们把不准脉。


因为杜诗太好了,好到超越了时代,甚至超越了人们的审美认知。大家天天读的都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者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再不然就是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到了杜甫这里来个“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就是为什么后人要专门把杜甫的诗单列成杜诗,就是因为其他诗人集合是一部唐诗,而他杜甫一人便是一部杜诗,汇万流而成江海,集大成者谓之圣,


但是因为当时的权贵名流把不准脉,所以评价都很保守,这也是导致杜甫在当时有点小透明的原因之一。杜甫在长安屡屡碰壁,老爹也已经过世多年,留下的遗产也花得所剩无几了。而且长安房价高,物价高,异乡人在这里漂泊很难立足。杜甫经济拮据,陷入困境,他自己写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公元751年39岁的杜甫给玄宗皇帝献上《大礼赋》,终于得到赏识,命他待制集贤院,获得了分配官职的资格,但杜甫又在选官的考试中遇上了自己的一生之敌李林甫,毫无意外被黜落。

8:42

这对于杜甫的打击是很沉重的,眼看就要四十了,在长安要房没房,要工作没工作,要存款没存款,还远离家乡,关键他还扛着老杜家复兴的希望啊。这要搁李白身上早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钻林子去了


可他是杜甫啊,那么倔个人,他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四十岁怎么啦,纵然寒热百日相交战,敝衣何啻chi联百结。他还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鸿鹄之志,赤子之心。杜甫在长安待了十年,才在公元755年四十三岁被授了个河西尉的小官,主要就是负责拜迎长官,盘剥百姓。杜甫自然是不肯干,就是再潦倒也不做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9:29

杜甫推辞了河西尉之后,改任右位率府兵曹参军,就是个有编制的兵械仓库保安,倒是不用盘剥百姓,杜甫为了生计接受了。在上任前杜甫先回了趟奉先看望自己老婆孩子,刚到家就得知自己一岁不到幼子活活饿死了。自己再穷困好歹也是官宦世家,家里都混成这个样子,更不要说黎民百姓了,他们怕是更绝望吧。


再看看玄宗皇帝和皇亲贵胄还沉浸在盛唐的美梦中,声色犬马,花天酒地,杜甫以诗写史的道路就此开启,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嚎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而杜甫真正的苦难这才开始,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洛阳,长安相继陷落,唐玄宗与杨贵妃仓皇出逃,在陕西羌村避难的杜甫后来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于是跑去投奔,半路上让叛军截了胡,押到了长安。


同样被叛军抓住的王维,因为官大名气大被严加看管,而杜甫被押到长安就没人管了,长安城烽烟四起,叛军作乱,杜甫进退不能,只能看着长安城的繁华盛景灰飞烟灭。他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在长安城的刀光剑影中瞅准机会,逃了出去,一路朝凤翔奔去,终于跟新皇唐肃宗碰上了面,杜甫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唐肃宗看在眼里,大为感动。于是给杜甫授官左拾遗,官虽然不大,但天天跟在皇帝身边,迟早有出头之日。


但很快杜甫就为了救房琯直言上谏,触怒了肃宗皇帝,要不是因为不轻杀言官的政治传统,杜甫脑袋估计就搬家了。他被贬到华洲,不再受到肃宗的重用。杜甫期间回羌村探望妻儿,一家人团圆,相拥而泣,在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年代,书信隔绝,还能重逢已是万幸了。杜甫写下《羌村》“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杜甫仕途断绝,他无力守住天下太平,于是他奋笔疾书,铁笔银钩写下了史诗级大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字字泣血,杜甫用百姓的血泪融成烛蜡,点燃了千年不灭的烛火微光,惊醒盛世安逸下麻木的人们。


杜甫辞去了官职,带着妻儿辗转千里,迁至蜀地避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搭起草堂,虽然生活清苦但好歹有了安身之所。蜀地多雨,草堂遇上大雨就是场灾难,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就服老杜这点,自己都湿透了,还老想着为天下撑伞。


后来杜甫又听闻朝廷收复河南河北,他又写下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对物质需求是很低的,所以在蜀地的日子他很知足,偶尔也会在看到诸葛丞相墓时感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在替诸葛亮惋惜,也是在为自己惋惜,他也垂垂老矣了。


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举家迁往夔州,也就是重庆奉节,在夔州的两年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他写了四百三十多首诗,那首堪称杜诗压卷之作的千古七言第一篇《登高》应势而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十四个字含有八重意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做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这种羁旅愁思,孤独悲凉就像眼前的落叶和江水一样汹涌而深沉,杜诗难读之处,可见一斑。


公元768年56岁的杜甫想回故乡了,于是他乘船出川,由于兵匪作乱,他一再改变航线,以至于大部分时间漂泊在了船上。两年之后,杜甫遇见李龟年,李龟年苍颜白发,自己贫病缠身,他们都曾经年轻过,那么耀眼,如盛唐一般,只是如今在时代洪流下凄凉落幕。“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和李龟年的青春年华、时代的盛世和季节的流转,都在此间。


后来杜甫漂泊到湖南岳阳,疲倦的写下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潭州的一条孤舟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14:04

杜甫没有在生前大放异彩,却在死后光耀万年,到了中晚唐时期元稹才为杜甫写下了墓志铭,给予了至高评价“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在这承平盛世,衣食无忧,九州安宁的时代,谁还会去听一个千年前老人的呢喃呢?谁敢主动去触摸一个伟大到让人颤栗的灵魂呢?去读杜甫吧,千万要记下他。

如果没有语文课本,谁会去读杜甫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