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的演变史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是汉朝初年在秦代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经汉高帝及后世扩展兴建的都城,因位于原秦代杜县长安乡而得名。汉惠帝时起筑长安城墙,城周围63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设置城门12座。

该城自建成以来,先后成为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初)的都城,前后共沿用800余年。
一、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西汉至新朝时期)
公元前202年,在结束楚汉争霸后,刘邦于定陶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于是刘邦对原秦朝的兴乐宫进行修善,并于公元前200年二月,整修工程完工,并更名为为长乐宫,这就是汉长安城的第一座宫殿,同时,丞相萧何也开始营造未央宫,先后落成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北宫等一系列主体建筑和设施。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正月,在时任少府的阳成延的主持下,开始了对长安城墙的建设。工程在惠帝三年(前192年)春达到高峰,一度征发长安600里内的男女,合计十四万六千人修筑城墙,工期30日。同年六月,又征发诸侯王,彻侯徒隶两万人加入城墙建筑工程。汉惠帝五年(前190年)春正月,再次征发长安600里内的男女共计十四万五千人参与建设,工期同为30日。当年九月,长安城墙完工,汉长安城的整体布局初步形成。

汉武帝时期,长安城又兴起了大规模的扩建,太初元年因柏梁台被焚毁,于长安城西兴建了建章宫,并开凿太液池。之后,太初四年又兴建了桂宫、明光宫作为妃嫔的居所。同时扩建了北宫,于城南开设太学。至此,经过近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达到鼎盛。
新朝取代西汉后,王莽将长安改名为“常安”,并拆除了建章宫,在城南郊建造了九庙等礼制建筑,不过长安城此时的布局并未有太大变化。
公元23年10月,长安城被绿林军攻陷,王莽被杀,公元25年被赤眉军再次攻陷,长安宫室从此荒废于战火。
第二阶段(东汉至隋初)
东汉时期,长安被定为西京,东汉光武帝曾下诏修缮包括未央宫在内的汉长安城宫室,但规模应该不大,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时,以未央宫作为皇宫;后来,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长安成为留都,此后成为曹魏与蜀汉的军事前线。公元313年在永嘉之乱后,西晋都城洛阳被攻陷,晋愍帝迁都长安,以此为都,在三年后,长安被汉赵军队攻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长安城又一次受到破坏。
到了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先后被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作为都城,并对此加以修善,但布局已经出现很大的变化,新的宫城被建在了长安城的东北部,其他的宫殿则废为居民区。

废弃
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继续定都长安,但由于经过几百年使用后,年久失修。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不易修复,同时北靠渭河,城墙范围狭促,难以进一步扩建。隋文帝命宇文恺在长安城东南方兴建新都城,即隋唐长安城,而旧长安城则被包入隋唐禁苑,唐代曾经在遗址上重修了一些宫殿。例如,有记载,唐宝历二年(826年),神策军在禁苑中重修未央宫,还曾“掘获白玉床一张,长六尺”。唐末长安被焚毁后,遗址被彻底摧毁。
二、布局
西汉时期
长安由城内和城外郭区组成,其中城内主要以长乐、未央等宫殿为主,城外郭区则位于渭河南岸和漕渠以西。

郭城
汉长安城因以秦兴乐宫为始进行营建,因而遵循秦制为坐西朝东,平面受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成不规则的方型,因而又被称为“斗城”。
长安城墙于汉惠帝元年春正月起筑,采用细黄土夯筑,高12米,基座宽12至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根据考古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
放眼整座城池坐西朝东,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其中东侧为宣平门、清明门和霸城门,而霸城门与宣平门分别设有门阙,为长安城的正门。长安城北侧为杜门、厨城门和横门,杜门又称利城门,后来改称洛城门。南部自东向西分别为覆盎门、安门和西安门,其中覆盎门又称下杜门。西部城墙由北往南分别为直城门、章城门和雍门。根据考古发掘,每座城门各有三个门道,门道宽约8米,为当是四个车轨间的距离,城门内有大街与城门相通。
街道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分别为华阳街、香室街、章台街、夕阴街、尚冠街、太常街、藁街和前街。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章台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

官署
①武库
武库建于汉高祖四年(前199年),系丞相萧何营建,是当时全国的武器制造和贮藏中心,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位于长乐和未央二宫之间,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80米,南北宽322米,四周筑墙。墙内有七个仓库,每库分为四个库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齐的兵器木架,现已朽坏。新朝末年被焚毁。

②市集(长安九市)
长安城内有东市、西市,位于该城的西北处。政府在市场内建“市楼”,作为管理市场的办公室。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内分为三市),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内分为九市)。

居民区
早期长安初建时,尚有大部分城内面积为民居,分为160闾里,只有少数名字存留到现在。武帝扩建大量宫室后长安城墙以内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区域作为民居。长期以后,居民区和市场溢出城墙,在城外发展。
其他建筑
除了上述建筑,城内还设有丞相府、高庙和官窑、京兆府等建筑。
宫殿
①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内的西南角,经考古发掘所得宫墙周长8,800米,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宫。其平面近似正方形,边长为2,150-2,250米,总面积5平方公里。其建于汉高帝七年(前200年)二月,由丞相萧何主持修造,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十月建成。未央宫建成之后,成为汉高帝乃至西汉所有皇帝的正式皇宫。
新莽末年,未央宫在更始帝军队进攻王莽时被焚毁。东汉对其进行了修复。

未央宫四面各开一座宫门,每扇宫门均有一条通向未央宫的前殿的路,以供皇室贵族和文武百官使用。其中西门和南门很少使用,东门和北门均修建有高大的门阙,即东阙和北阙,现已无任何遗迹。此外,未央宫宫墙还建有十余座掖门,以供皇室贵族和文武百官之外的人使用。
同时,未央宫南部建有沧池,是该宫一个重要的池苑(人工湖)。
主要宫殿
前殿
未央宫前殿是未央宫的主要宫殿之一,它是皇帝举行上朝举行朝会、庆祝大典,接见大臣,起居休息的地方;
未央宫前殿内又分为前、中、后三大殿,其中的中殿是正殿,皇帝登基、重要朝会、皇家婚丧等大典均在此举行;后殿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椒房殿
椒房殿是皇后所居之所。是未央宫的主要宫殿之一,之所以命名为椒房殿是因为宫殿的墙壁上使用花椒树的花朵所制成的粉末进行粉刷。颜色呈粉色,具有芳香的味道且可以保护木质结构的宫殿,有防蛀虫的效果。西汉的张嫣、窦漪房、陈阿娇、卫子夫等皇后都居住在未央宫的椒房殿。

②长乐宫
长乐宫的原址是始建于秦昭王时期的兴乐宫,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汉高帝刘邦决定定都关中,并在兴乐宫的原址上修建长乐宫。汉高帝七年(前200年)二月,长乐宫正式建成,汉高帝也搬入长安。因长乐宫位于未央宫的东侧,因而得别名“东宫”。在未央宫还未建成之前,长乐宫一直是皇帝皇后办公居住的地方,汉高帝去世之后,汉惠帝搬入未央宫,吕后则入住长乐宫,自此“皇帝住未央,母后住长乐”的格局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新朝时,王莽将长乐宫更名为常乐室。更始帝入主长安后,即居住在长乐宫中。更始三年(25年),长乐宫遭赤眉军焚毁。

长乐宫内有14座宫殿,均坐北向南。其中前殿位于南面中部,前殿西侧有长信宫(即长信殿)、长秋殿、长定殿、永寿殿(即长寿殿)、永昌殿、永宁殿等;前殿北面有大夏殿、临华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广阳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长亭殿等。另有温室殿、钟室殿、月室殿以及秦朝时在兴乐宫中建造的高达40丈的鸿台。
③桂宫
桂宫位于汉长安城北隅,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880米。建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为后宫女眷所居。在新朝倾覆之际,桂宫毁于战火之中。
④北宫
北宫位于汉长安城北隅,因在未央宫以北,故得名北宫。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10米、东西宽620米,面积106万平方米。建于汉高帝时期,汉武帝时扩建。张嫣和赵飞燕曾居于此。
⑤明光宫
明光宫位于汉长安城北隅,明光宫与南面长乐宫之间有飞阁复道相连通。是汉武帝为容纳数千名宫女,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建。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罢明光宫。王莽时期,改称定安馆,为王莽长女定安太后的所居。
城外宫殿
建章宫
建章宫建于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位于长安城西边的城外,宫内修凿有多座楼台和池苑,其主要宫殿前殿的高度比未央宫的前殿还要高,并且与未央宫之间有跨越宫墙和城墙的复道相通。建成之后,建章宫被汉武帝和汉昭帝作为皇宫使用。在西汉时期,建章宫、未央宫和长乐宫被合称为“汉三宫”。新朝地皇二年(21年)时,王莽拆除了包括建章宫在内的多座建筑,并用建章宫的建筑材料兴建了城南的九庙。

十六国至隋初时期
十六国至隋初时期,由于此前长安城经历几次战火,所以破坏很大,所以此后定都于此的政权都对长安城进行修缮,但只是对一些建筑得到了维修,但规模应该不大,城墙继续沿用,在城门方面有的门道废弃不用,有的门道则在修缮后继续使用。原来城南部的宫殿区(未央宫、长乐宫),沦为普通的城区,而普通的城区又分有居民区、作坊区和寺院等。长安城的东北部,新修了一个小城,应是十六国至隋初时期的宫城。

与此同时,城内的大街格局也有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例证是霸城门内的东西向道路,东起霸城门,西至安门大街,与直城门大街相接。根据最近的试掘成果,这条道路在西汉和新莽时期属于长乐宫内的道路,宽度只有17米左右;到了北朝时期,变成了60余米宽的东西向大街。
在宫殿方面有很大的变化。汉长安城南部的未央宫和长乐宫,全部废弃,所在区域变成了一般的城区。未央宫前殿故址的东侧出土过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长乐宫内的中部偏西北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北朝窑址,北部还多次出土过佛教造像,说明附近有寺院存在,应该是一般的居民区。
三、遗址与开发
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人足立喜六对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调查。此后,中国学者也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一些踏查工作,对汉长安城遗址系统的、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是从1956年开始的。

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汉长安城工作队,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大规模的、有计划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初步揭示了汉长安城的布局结构,一些重要的城门、宫殿、武库、官署、宗庙、社稷、辟雍、作坊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对上林苑及其昆明池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试掘,一大批历史遗物被发现。
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未央宫遗址的全面考古工作:1980~1982年对未央宫前殿遗址进行了考古试掘,全面考古发掘了未央宫椒房殿遗址;1985~1986年对未央宫遗址开展了全面考古勘探;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相继考古试掘了宫墙、宫门遗址,发掘了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少府或其官署遗址、宫城西南角楼遗址。1987~1988年,考古勘探了长乐宫遗址、东市与西市遗址。
2002年,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重点转为长乐宫遗址,已经考古发掘了6座大型建筑遗址。且对汉长安城角楼遗址、十六国至北朝时期建都于汉长安故城的都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初步揭示了西汉时代以后,汉长安故城作为都城的布局形制变化。
未央宫遗址公园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西南部的西安门里。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