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人)【原创小说】野菜馆子纪实录

2020-04-23 18:42 作者:娱乐他人奉献社会  | 我要投稿

第一次写小说,文笔不好,轻喷。写的是野菜馆子,实际上指代的是什么呢?虽然漏了很多东西,但是明白的人自然明白。(也没人看)

一  美好的源头

  还记得那是2008年,一个城市化建设刚刚开始的时代。当时的城市,只有中央几座高楼孤零零的矗立着,周围围着一群低矮灰暗的矮房,像是簇拥在高楼大厦旁边的崇拜者,在郊外,大片大片的空地被荒置,挖掘机遍地开花,脚手架比比皆是。

  当时人们的饮食生活可不想现在这样富足,没有外卖,也没有快餐,城市里的上班族都是带便当,学生都在学校食堂就餐,家常菜是人们的最爱,也是唯一选择,至于饭店嘛,大多是传统火锅一类,那里是有钱人的去处。

  当时郊外里生长着许多野菜,在很多人眼里,这种菜连猪都不爱吃——又苦,又涩。这种菜都得从土里一根一根挖出来,菜摘出来后,沾着泥巴,带着一股刺鼻的青草味,这股味道足以让人敬而远之,然而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这种菜是上等的美味,无需加工,就连生吃都是那么的可口。然而,那一小部分人不被大多数人接受,成为了异类。

  当时人们所记得的吃野菜最应该去的地方,也是唯一吃野菜的地方,就是王大娘家了,王大娘原本是个老农民,在城郊有一块农田,后来开了饭馆生意,那一小部分人就来到这里吃菜。很快内容就丰富了起来,菜谱也多了,人们也更愿意在这里聊天说话,有时也会举行唱歌一类的活动。这里是那一小部分人的净土,乐土。 

  当时农村有一对姐妹,来到城市里上大学,她们是野菜馆子的常客,每逢节假日,总是要惠顾馆子。野菜总是吃不够,吃了又想,一天,她们就想到,拜王大娘为老师,学着做野菜吧。姐妹把这个主意分享给了其他顾客,他们都说好:王大娘现在五十多了,虽然现在身体硬朗,但谁能料想到会不会有个三长两短……王大娘乐呵呵的收了她们两人做徒弟,挖菜,洗菜,切菜,做菜,很快,两姐妹就将厨艺掌握的炉火纯青。

  “大娘,我们也想开一家馆子。”这天,两人来到店里,姐姐如此说道,大娘先是一愣,随即就笑起来,“好啊,好啊,自己做的菜吃起来才香嘛。”其它顾客都扭过头,脸上浮现出好奇和吃惊的神情:“好啊,好啊,到时候一定捧场啊。“

  这天,两姐妹走的最晚,大娘在黑夜里目送两人回城,两人骑着摩托车远去,微弱的车灯光逐渐被无边的黑夜吞噬。王大娘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若有若无,但是很快遮掩过去的忧虑。

  “自己吃怎么够呢,我们要让别人都来尝一尝。”妹妹当时如是说。

二   从无到有

  姐妹俩在城郊安置了一栋小楼房。这房子墙皮脱落,屋顶灰暗,但是不碍事。在那个年代,两姐妹的生活相对单调拮据,出门靠步行,吃饭吃馒头咸菜,冬天无暖气,但是两个人却充满了青春活力。一天下来,买了几张桌子,几张椅子,两口锅,三把铲子,一堆盘子和筷子,一些油盐酱醋,饭馆就开张了,张大娘那里的顾客们好奇的前来,一边拉家常,一边吃菜,饭馆只在星期天晚上营业,因为周一到周五她们两个要读书,到了星期天,上午先去挖野菜,下午做饭,晚上接客。

姐妹俩上了大三,学习轻多了,饭馆的营业时长增加了许多,顾客因此也多了,虽然日客流量不到五十人,姐姐还是买了一口锅,妹妹则是与一个专门挖野菜的人做生意,他挖菜,妹妹负责收购就可以了。

  当时的菜真的是又古朴又美味,野菜往往只是在清水里一煮,就会芳香扑鼻,此外还有炸野菜,蒸野菜,野菜饼,菜汤等等。很快用户们不满足于吃饭了,他们也开始研究起菜谱来,往往与姐妹两个人一起烹饪,然后让食客们一起品尝,当时提建议的人很多,于是就有了专门记录菜谱的本子。

  野菜肉丸子,野菜炒青椒,野菜干,当时的食谱真的是越来越丰富,顾客与老板共同做菜已经成为常态,其实当时店里面有许多“怀才不遇”的顾客,他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才华,写文章的,写了 出野菜表,登土丘记,文白相间,幽默诙谐,还有许多业余手绘漫画家,画出了伏尔加河上的摘菜人,野菜印象等等名作,当时有许多食品兴起,什么西彭方便面,东华火腿肠,店内掀起来一阵恶搞广告词的热潮,当年像什么“我有我的滋味”这类的流行语,基本上人人熟知。店里的四壁挂满了野菜的同人作品,顾客们往往一起聊天吃饭唱歌,互相关爱又互不打扰,直到深夜。

店内也搞了许多的活动,什么大胃王比赛,菜谱研发大赛,野菜杯诗文创作大赛,当时几乎人人投稿,许多优秀的厨师,文人,表演明星浮现出来,带给了店内的观众们欢乐,也带给了聚光灯下的自己欢乐。

一年以后,店内重新粉刷,挂上了招牌,还建立了专门的厨房,新增了桌子椅子。于此同时,一部分顾客纷纷想到:这么好的菜我可不能吃独食。他们向亲人朋友推荐野菜,经推荐爱上野菜的人有是有,然而更多的人则是露出鄙视或者不屑的眼光走开,或者开始了说教和批评:这种破菜有什么好吃的?你就会写什么关于野菜的歪诗,对将来升学工作有什么用?我真的不理解你吃这个干嘛?……他们挨过骂,挨过嘲笑,甚至是挨过打,他们见过了朋友疑惑的眼神,听过父母厉声的训斥,终于学会了一个人偷偷的吃。他们本是喜欢吃野菜的正经人,却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另类不良少年,脸上多了一分沉默。餐馆里志同道合的朋友显得如此珍贵,原本不熟的人也说上了话,成为了干兄弟。只有这里,我们才能放声大笑。

  当年的冬天特别冷,有时妹妹站在店门口,穿着棉袄,招揽过路人进来吃饭:天冷了,您不进来坐坐吗?

  那些进来坐坐的人,很多都爱上了这里,他们可真幸运。

三  荒郊野外的盛世


    到了2015年,城市的规模大的多了,城市里面多了穿行的汽车,马路一直延伸到乡村,城市的街头巷尾多了许多小饭馆,人们的餐桌上,鸡鸭鱼肉也多起来了,其中,压力悄悄的落到每个人头上,学生的作业多了起来,工人的工时长了不少,许多人面对着繁琐的工作,艰苦的学习,心中产生了疑惑:我真的能成功吗?我以后生活怎么办?焦虑等负面情绪几乎霸占了人们的内心。然而,面对着冰冷的水泥楼房并不能带来一丝快乐,索性骑着车子,去郊外探索放松吧。

许多人发现了这个小破馆子,姐姐面对这么多的客人,一时忙不过来,于是买了新锅,多买了调味料,周日又在餐馆外面搭了个棚子,妹妹加大了野菜订货量,还去商城里批量订购油盐,享受了厂家的优惠价,同时买来一些酒水饮料,以供顾客享用。

  其实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变化不大,只不过是人口基数变多了,新顾客来到店里,老顾客就积极的介绍,很快,他们也就融入其中,成了最有活力,占多数的新顾客。菜谱推陈出新,什么野菜汉堡,野菜三明治等菜品纷纷涌现,诗词歌赋等传统活动进一步大发展,人人都能说两句,人人也都去说两句,墙壁都贴满了。妹妹看不下去,就弄了专栏,分门别类,还弄了专门让顾客互动的料理锅,当时流行的自助餐等餐饮模式也被引入,野菜因此差点供不应求。不得不说,顾客们的创作水平都提高了,出现了野菜之歌,野菜rap,野菜同人RPG游戏,等同人创作,还有油泼野菜这样的当红菜,更涌现出一大批明星,在小店里面撒播着自己的汗水与欢乐。

  姐妹两个当时已经大学毕业,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的小菜馆中,打零工一份收入加上顾客的一些捐助就是一大笔钱,两个人迁到了新店址,与众多小企业展开了合作,两个人搞过几场小晚会,研发过野菜干来帮助顾客外带,同时引进了用普通食材做的新菜品——光吃菜吃不饱,不得垫垫肚子。妹妹买了电脑,方便自己管理小店,姐姐则在店内推出了个性化的包厢,还安了小空调,小暖气。

  那真是最好的一个时代,我们自由而快乐,幸福又享受,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身边,而且吃饭环境,也不像当年的破馆子那样差了。

  然而,当时真的有许多不得不说的阴暗面。有些菜品不好,纯属垃圾食品,有些菜吃了对身体有害,可顾客们明知其害还是频频青睐,好在基本上没被毒害。还有油炸蜘蛛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菜品,所谓“镇馆之宝”,最后妹妹将它下架了。餐饮环境也不好,姐姐基本上三天才刷一次锅,盘子不怎么洗。店内也很少进行卫生清洁,墙角可以时常看到蟑螂老鼠,有些墙壁上会贴上密密麻麻,不堪入目的淫秽小广告,因为这里不属于偏僻地区,常有黑衣人,点上一盘小菜,坐在角落里面,低声谈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店内还爆发过大规模的,令人恶心的恶性事件。当时的顾客创造的作品中,不乏一些消极信息,一些低俗内容,还有“常人”难以理解的,与当代价值观想左的内容。好在,我们只是看看,笑笑,没有收到污染。

在当时,无论是谁都刻意忽略忘记了这些事情。毕竟是欢乐居多。

四 纯洁的我们

  不知到从盛世的什么时候开始,城市一下子发展了起来,高速公路延伸出城外,路两旁矗立着大大的广告牌,马路上的汽车一下子多了起来,自行车和摩托车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城市中快餐成为了人们的新选择,各种蝇头小馆,小吃摊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然而在野菜馆子中,也出现了一只名叫忧虑的幽灵,它总是在你身边游荡,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给你放一只冷箭,让你被恐惧包围。野菜馆子开了快十年了,基本上成了一个小酒店,顾客们慢慢的发现,墙上贴上了商业广告,菜单里面多了好多种食品,并且明码标价,收银台上放置了刷卡机,店内还覆盖了无线网络,当时大家进行创作的信纸上,总会标有赞助商的名字,多半是小网游公司,或者是其它卖卷饼包子的小店。

  妹妹负责着野菜的采购,饭店的收入和支出,掌握着财政权,她与多家企业都有过商业合作,有时候办晚会来顺便推销音响,有时候采购花生油,她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小老板了,姐姐不仅自己当大厨,还招来几个员工,当厨工和服务员,按照工时记薪,她难道不是一个经理吗?

当时店中也会出现顾客的感慨,当时还是一个小破菜馆呢,现在都找上服务员了,有时也会有抱怨,为什么要打广告啊,我们是来吃菜的,不是看广告的,或者说,这个新菜谱怎么这么差劲,炸鸡配野菜?就把流行的菜谱这么搬运过来?然而,这些忧虑很快就化在了鼎沸的人声中,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幽灵始终在游荡,却始终无法近身。

这天,老母亲给姐妹两个打了电话,两个人先是高兴,然后是一愣。母亲说:你们两个都大学毕业了。是啊,毕业了就要找工作,你们干这个野菜馆子有什么前途,就这么荒废下去,玩下去,没有好工作,将来怎么成家,一连串的教导,让两人陷入了忧虑的深渊。

  她们在干什么呢?难道只是召集了一批热爱吃野菜的人来共同品味美食吗?其实,当姐姐买进第一口新锅,妹妹第一次找人订菜的时候,经营就开始了,兴趣与热爱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要是自己都养不活自己,还谈什么野菜,什么热爱?

近几年流行在大城市里开馆子,妹妹经常玩笑似的提到这件事,城市的人需要新的菜品,新的口味。姐姐心想,自己的馆子开了十年,要是关闭馆子再去打工,谁又要自己呢?不如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这个小馆子做大做强,面向大众,不但可以把好吃的东西介绍给更多人,还可以养活自己,一举两得,到时候,就可以在亲朋聚会上说自己是干餐饮企业的了。

  姐姐把这个主意分享给了妹妹,妹妹想着,这几年大家都有钱了,都喜欢下馆子,我们也搞过活动订过货,又不是愣头青,加上自从明码标记以来,就赚了一大笔钱,干这件事资金足够,开店不是什么难事,找个新门头,申请个营业执照,就可以做菜啦。

两个人相视一笑,像是完成了一件艰巨的大事,松了一口气。今夜漫天繁星,两个人躺在店外山丘的坡上,望着星空,心脏还由于兴奋噗噗跳动,今夜注定无法入睡。

多美的星空啊,可是,恐怕以后见不到了。

五  不堪回首的日子

  崭新的门楼,崭新的招牌,崭新的桌子椅子,崭新的厨房,崭新的品牌,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与生机勃勃,面对这家从未见过的新店,人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的兴趣,纷纷带着亲友前来尝鲜测评。妹妹的计划排的满满的,出套餐,搞活动,弄会员卡,开连锁店,一步接着一步,她似乎以风驰电掣的速度介入了现代的都市。

  然而很快,新顾客们的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传来:这也能叫菜,这也能吃,这个不是猪饲料吗?批评,困惑,甚至是谩骂都不绝于耳,大厨姐姐被泼了一瓢冷水。很快,先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暴露出来,这个什么“油炸野菜”简直是垃圾食品,火烤蜘蛛这种东西也能上菜单,厨师是异食癖还是食尸鬼?用过的食用油反复用,锅和盘子几天才一刷,卫生保洁根本不到位,还能看到老鼠,墙壁上贴着什么歪诗歪画,精神污染……妹妹简直是应接不暇,都忘记了如何回复,面对着如此多的抱怨与批评,有关部门不得不下令:关店整改!

老顾客们痛苦不已,有的人抱着失望离开了这里,去荒郊野外寻找新的店,甚至是自己上山挖野菜自己煮着吃,有的人选择留在店中,一边大肆抱怨讥讽,一边传播希望,一边大量的点下积压的菜品,有的选择暂时离开,在家观望,一声不吭,仿佛自己从不知道这件事,但是在网络上,当了一个蒙面的大侠,把当年的菜谱和优秀作品当成火种,秘密流传开来。顾客们都这样了,店内的明星也自然都纷纷自删作品,隐匿了,然而,还有一小部分明星在店内唱着自己的戏,听着新顾客们抱怨的声音,在背后潸然泪下。我们看着自己的净土被无情踩踏,痛苦不已又有口难言。

姐妹俩在当时可真是憔悴啊,姐姐每天晚上睡前总是习惯性的吃下安眠药,而总是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直到半夜,妹妹东奔西走,赔尽了笑脸,吃足了亏,仍然找不到一丁点温暖,她们在学习,她们在模仿,她们在观察,她们用血和泪,换来了一个个教训和自身的老练。而且学会了有关部门说的话,有时也不用交流,一个眼神,彼此心领神会。

壮士十年归,店终于再次开张了,然而她们只能摆出温和的笑脸来迎接顾客,仅仅是温和。

六 硝烟过后

  馆子完全变了模样了,统一标准的桌椅,流水运作的收银台,玻璃墙围起来的后厨,像极了某快餐巨头。当年的东西未曾完全忘记,老菜谱和野菜的雕塑摆在店中央最明显的位置,虽然常有人擦拭仍不免落上灰尘,曾经的二创投稿栏与网上论坛投稿中心同时开业,简洁悦目的好似崭新一样,墙上定期更换了精心准备的诗文画作,从朋克到诗经,一应俱全。

饭馆从大企业那里订货,还专门建立现代化大棚来种植“野”菜,菜品都采用速冻食品的形式,一加热就好,菜单丰富多了,有炒菜,面食,中餐,西餐,总的来说,都市餐,价格亲民,又有营养,又不难做,姐妹俩当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把野菜中的精品改良菜品放在后几页。饭馆还安排了与各个企业联合的活动,买菜送酒,开狂欢晚会,野菜馆子联合天狗电商平台的销售减价节等等。

现在这里成了都市青年最爱的地方,中午下了班,来吃个中式快餐,又营养又便利,一些社会名流有时也来就餐,老人小孩们接踵而至,然而多局限在菜单的前几页,这里的创作习俗得以保存,然而多是卖东西的帖子,所谓“震惊”打头的爆款文,百度百科拉来的资深科普等等,餐馆里面有时好似菜市场。

老顾客们也纷纷回来了,然而多是点上野菜加一些时令菜,低头默默的吃,吃完扔下大额的小费默默的走。大声说话者学会了小声说话,小声说话者学会了闭嘴。然而也有人在试图重建当年的文化氛围,声音却被都市的车流淹没,还有老明星,回来买了新面具,带了新麦克风,唱改良过的新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那一丝丝当年的黑色幽默夹在歌词中,让某些人会心一笑。

但是谁都不得不承认,快餐厅也是很好的,它就在自家楼下,以后用不着费劲的跑到郊外吃野菜,况且当年的野菜菜品还在啊,虽然有所减色的卫生了些,但还是当年的菜,带着些许从未有过的苦味的菜,卫生环境改善了许多,当年来店里谈龌龊之事的人没有了,再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让人呕吐,的恶性事件。馆子走向光明的未来。

两姐妹心中思绪万千,当年的张大娘现在做了连锁火锅店,口味足够奇特,虽然规模小,野菜的含量很小,但是野菜的味道却比自己这里纯正,起码是鲜嫩的菜。再想起当年的梦想,当年的故事,不由得苦笑,当年妹妹去为自己的招牌菜“千滚油野菜包子”申请个专利,而当时千滚油是被明令禁止的。这真是个最不好笑的笑话。

  现在,曾经批评自己吃野菜的父母,有时也会去点一份拌野菜,自己的同学们在聚会上也会吃上两口,当年的目标看似倒是实现了,然而老顾客们心中有着一种孤独而又失落,无可奈何的感觉,不知道和谁说。

   人们都说存在即合理,却不知道存在即幸福。

七  朦胧的未来

 晚上十点半,马上要关店了,姐姐坐在柜台旁,翻来覆去的算那几个季度财政数字,仿佛绞尽脑汁计算就能让结果多一分,这时走进来一位满脸疲惫的上班族,他下了班,点了份经典野菜馅饼,随便找了个椅子坐下吃起来。钟表滴答滴答的声音特别的富有节奏感,这声音在空荡荡的店里四处传播,十分催眠。

  妹妹本想来关店,看见还有一位客人,就立刻娴熟的摆出温和而又体贴的程式化微笑。站在远方,垂着手望着客人。客人也吃完了,拿着餐巾纸擦擦嘴,这时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回过头去对妹妹说:

  我从年轻时就来你们这儿吃饭,都来了十年了。

  妹妹嘴角动了一动,但立马恢复了平静,笑着说: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客人也笑了:还想吃一份油炸野菜呢,

  客人这么说着,头也不回的走出了店门。妹妹垂下了头,望向别处。随手去拉大厅的灯,屋内一黑,发现对面的串串店那么的光芒耀眼:这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彻夜狂欢之地,这几年突然就火起来了,专门买串串,知名度很高呢。

  妹妹望向姐姐:我们也研发串串吧

 “ 嗯。”

 完


(新人)【原创小说】野菜馆子纪实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