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性格论 0001

2023-06-26 09:10 作者:739047852  | 我要投稿

  格  论

          ———  真 实 与 矛 盾


第一章  开   篇

 

平衡,敬畏,庄严,力量,激情,广阔

 

前一阵也就是2019年6月9日在家里读《印度文明史》,众所周知印度盛产宗教,所以在大脑里突然出现一个词“迷信”。虽说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还是想上网查一下对他们的具体定义和解释。微软百科上说明为:“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解读,比如:“就是相信了不该相信的东西”等等。总之在查询之后,认为都是在重复的描述了一个迷信行为的现象,或者解释了也跟没有解释一样。按照市面的一般理解,“相信了不该相信的东西”是不是应该叫做受骗上当呢?谁也不能说买了什么假货也叫做迷信吧。再比如,当求神拜佛遵照“神谕”而行为之后,依然不能成功那都会说是迷信,但假如成功了就不再是迷信吗?迷信一定不存在理性的内涵么?

 

所以他们都没有做出我想要的那种,对迷信本身的本质以及与大家之间的互动性解读,略有失望后对自己说:“好吧,那么我自己来”。我认为:“迷信是由于自身的力量难以掌控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风险,进而产生的一种借用第三方力量,来起到自我平衡作用的精神需求性工具”。既然只属于精神工具而不是现实工具,那这个第三方力量可以是真实的,但也可以是虚拟的,毕竟只要能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即可。可见,迷信程度必然会与自身的掌控能力和风险大小,以及目的重要性之间的比值成反比。简单地说,自我掌控能力越弱,风险越大,目标和目的的重要性越强也就越容易迷信。

 

有人可能会提出一些其他的异议,但我们依然要强调,迷信属于信息对等情况下的真实精神需求,而欺骗却属于一方对另一方的虚假信息误导。神会不相信自己么?上帝不相信自己创世么?而骗子一定不相信自己所提供的信息,他们只相信自己的骗术,所以才去伪造信息。因此这二者从本质到形式都不相同,只能说进行反向倒推的话,迷信者最容易被诈骗所利用而已(比如迷信上一个骗子)。可见迷信从本质上讲都有其理性的一面,是世人们追求自我内在的精神平衡和安全感的一种潜意识需求。比如,渔民就远比农民迷信,因为与农民比较起来,渔民的自我掌控能力明显更弱,而且风险也更大。所以只要观察一个人或者群体的迷信程度,小可以对他的精神状态,心理安全,目标期待,大可以对整个行业甚至社会状态都有个大约的评估。

注:因为神的虚幻性质,所以他们自身并不存在相信还是不相信自己的问题,所以才会出现“神不骗人,只有人骗人”的说法。


性格论 000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