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里点一抹“朱砂”——北京冬奥会水下特种火炬研制背后的故事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正式闭幕。人们仍然记得18天前,两名“机器人”火炬手在水下悬停对接,火焰熊熊燃烧,火苗徐徐跳动,如朱砂般点亮冬奥公园河水的“眉心”。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三院31所研发的水下特种火炬被成功应用于“科技冬奥”多机器人跨域协同传递,体现了火焰在水中“水火相融”的神奇景象,这是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在水下的火炬传递。
技术路线之争
2020年,冬奥组委以北京市科委和科技部立项的形式,定向委托31所负责机器人传递水下特种火炬的研发工作。研制团队早前已察觉到火炬固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的较劲。但他们的选择很明确——要做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能够清洁燃烧的水下特种火炬。
燃烧技术是31所的看家本领。他们专业从事空天动力技术研究,拥有完整的设计研发、产品试制及试验验证能力体系。此前,该技术团队成功研制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等系列产品。
“这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团队骨干覃正说。
“难”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历史上,奥运火炬从未使用过气态燃料在水下传递,这是世界性的新课题;其二,针对水下特种火炬与机器人集成的难题,团队要开展火炬与机器人的多轮次匹配设计与集成优化,实现机器人对火炬燃料供给的自动控制和协同工作,这在技术上是一项挑战。
“气体燃料技术路线的选择和原理试验的开展,对我们来说都是从无到有。”覃正谈起气态燃料火炬的研制过程时介绍,他们从火炬燃烧基本原理出发,选择了多种氧化剂、燃料配比方案,反复开展试验研究和验证。
为快速建立试验条件,研制人员买来高1.5米、长2米的鱼缸,通过对火焰形态的观察,逐渐找出燃料配比的最优方案。最终他们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拿出了一个可行的原理样机,实现气体火焰在水下的燃烧。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在水下传火演示中,水下飘动的火焰让冬奥组委成员眼前一亮,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冰上安营扎寨
眼看火炬传递日期临近,可靠性测试迫在眉睫。但当时北京的湖面刚开始结冰,测试条件受到限制。为模拟真实的水下传递环境,研制团队来到沈阳抚顺大伙房水库,在冰面上开展试验。
这一过程只能用“惊险”二字来形容。火炬研制团队成员高麟回忆,进入大伙房水库,所有的平面都是冰面,人行走在冰面上,车子开在冰面上,甚至连帐篷也搭建在冰面上。
有一天,气温稍高,水面渐阔,冰层渐薄,开始冰裂。冰层裂开的声音有节奏感,好像DJ音乐,有的如击鼓“咚咚咚”,有的如射击“砰砰砰”,响彻山谷。“走近才发现原来是车轮底下的冰在震,整个冰架都在震动。”高麟说,如果下面的水涌上来,就只好停工。
更多时候,他们都是在抢时间、赶进度。太阳落山之后,他们还要再多加做一两次试验。天黑之后冰面上尤其寒冷,团队成员在冰水中开展工作,即使戴着橡胶手套,不出1分钟,手也会冻得不灵活了。
“你会发现大家不存在笑与不笑的问题,因为已经基本冻僵了。”31所重点试验室主任李春光说,“大家身上贴着,手里拿着,甚至每个人的鞋垫里都放了暖宝宝来取暖。”
“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大家都是年轻人,事业心比较强,觉得试验成功比什么都值得。”李春光说。
2022年元旦,他们完成了同机器人联合开展的首次户外条件下的水下火炬传递,火炬燃烧器采用特殊设计,通过物理结构和气动特性对火焰进行保护,防止水对火炬火焰的破坏,克服了绿色能源在水下燃烧困难的技术难题,让奥运圣火呈现水下燃烧的盛景。
2月2日,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活动首日,水下机器人传递圆满完成,向世界展示了科技奥运的独特魅力。
来源:中国航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