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改编自最残酷的现实,却被痛批价值观不正确

从人民网评批《亲爱的小孩》贩卖焦虑而评论翻车这一点我认为可以窥见生活一角
(第一次发笔记,如有误可交流讨论,谢谢。)
在一些讨论区里这几天我看到过有人发帖认为在贩卖焦虑,或是在宣传焦虑的帖子,但从我自己的见闻来说,我认为它恰恰反应了真实的一面。
我个人认为一部剧的完整度是由剧中的演绎,以及剧外的评论来完成的,两者各占50%。
在电视剧的弹幕和评论区,我确实看见有人认为“男主做的比自己老公好”这种评论,有人解答了我对此的疑惑:“没想到吧,就男主这种,但不嫖不赌,有点家庭责任感,就这样的就已经超过全国70%的男的了,只能说见证基本盘。”
而女性的生育困扰,剧中也有所展示:女主在上课时羊水破了的尴尬;生完孩子后所有人都围着孩子转,只有自己妈看见自己想喝水;有洁癖却漏屎漏尿不愿意让别人看的难堪;半夜无数次起床哄孩子... ...这些都是女性生育困境的冰山一角,但在现在大环境下,我却看见了直观展示生育痛苦的剧,以及弹幕评论的“恐婚恐育”,不理解女性的痛苦觉得女主“矫情”“无理取闹”的评论,则恰好与剧中女主的痛苦达成了一种“和谐”。
包括剧中婆媳生活习惯的差别,思想观念的冲突,也都是存在的;但剧中却没有一味放大这种冲突,而展现了婆媳之间的温情:男女主决定离婚,婆婆对女主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理解支持女主的决定,也认人看到了角色的多面性和女性之间的帮助。(这里真的夸一下演员的表演太好了)
而在剧外,部分人对剧在gj三孩的背景下竟然演这种剧,也提出质疑,那么这次人民网的批评则对上了这部分人的质疑与担忧;就在我心情复杂的点开评论区,以为只能看到清一色的机器人时(不是说不允许骂,只是它举的例子不是骂的理由),评论与转发的“反叛”则让我认为这部剧在剧外的50%的完成度已经达标。(详见图片)
“焦虑不是贩卖的,是真实存在的,选择视而不见到头来无所适从才更让人焦虑。”
“不是电视剧影响现实,是现实影响电视剧。”(摘自转发和评论)
至于剧内完成度的50%,不论大结局如何,我认为就目前而言,这部剧带来的社会思考和反应已经足够。
由于这里主要说的是人民网评,所以其他评论不过多赘述。这个标题太大,而我所展示的又太小了,女性生育牵扯到的问题远不止于此;除此之外,也希望看见这条博的人可以关注一下“紫丝带妈妈超话”,看见更多女性的真实境况。
感谢各位愿意看我啰嗦,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