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积极学生谈学术,与消极学生谈人生
1.LIU同学
前几天,你提出东部平原的气候人体舒适度标准可能并不适合青藏高原。你这个看法是对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的建议如下:
(1)先用现有的评价标准,在青藏高原做气候舒适度评估,看看气候舒适度在青藏高原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地方气候舒适度优劣的主要主导因素是什么。例如,有的地方是海拔太高导致低压低氧低温,而有的地方是降水太少风沙大。从空间上来看,不同区域气候舒适或者不舒适都是有主导性因素或者几个因素组合,我们要从空间上研究清楚不同区域限制气候舒适度的主导因素。
(2)在此为基础上做青藏高原多年气候舒适度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将多年气候舒适度分布格局放在一起研究时空变化,即那些地方气候舒适度更好了,而那些地方气候舒适度下降。从变化的统计显著程度和变化的绝对量两个方面来表达。然后进一步区分是哪些因素主导了这些变化,有的地方可能是全球变暖,温度上升,很寒冷的地方边温暖了,气候更加舒适了,这些区域可能具有普遍性。有的地方可能是干旱干燥,但随着降水增加,气候湿润宜人了,例如青藏高原北部以及西北地区,祁连山地区、新疆绿洲地区。
(3)做完以上工作之后,再回到我开始说的问题。评估青藏高原气候舒适度是否需要新标准,特色指标引入,高海拔随之而来的指标的同步共线性问题是否会带来评估模型的结构更改或者指标与东部差异。如果提出青藏高原气候舒适度新的评价方法,需要有医学基础、需要有野外大量观测为依据。如果开展青藏高原气候舒适度评价新模型构建,需要做哪些具体的工作支撑,还需要你认真考虑。
(4)我觉得人体生理上对气压、空气含氧量带来的反应,应有普遍规律,这个规律是生理学基础。野外大样本人群的气候舒适度感受也是很重要的,而且人群有外来长短期游客和当地本地居民,前者并没有适应当地气候,而后者适应了当地气候,因此,评价标准也存在差别或者评估模型应考量人群差异性。
(5)如果你能提出一套有别于东部的青藏高原气候舒适度评估方法,这将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宜居性评估具有引领性。从学术上,这是一个从无到有、创新性很强的工作。从应用上,这是国家之需求的重要技术。青藏高原气候在变化,势必影响到青藏高原气候舒适度,即人类生活适宜性。整体而言,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气候是更加适宜人了呢,还是更加不适宜人了呢?哪些区域气候适宜性上升了,哪些区域气候适宜性下降了呢。回答这些大的问题,都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
2.SHEN同学
(1)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风格和理由。你的风格我真的难以恭维,你的理由似乎也并非充分。成功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去找办法解决问题,而失败者总是绞尽脑汁找理由去辩解。强者改变自己,实现成长与突破,而弱者生长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无法改变自己。你的学位论文怎么还没有完成初稿,我们约定的时间早就过去了好多天。我给你说的话,你大多打了折扣。
(2)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一想我说的话,是对还是错,是对你有益还是有害。你们都是成年人了,我尊重你们的选择。可是,你总是这样不能卡住时间节点,让我真无语、无奈、无可奈何。道里说了千万万,又有什么用处呢。我觉得当学生的应该严格遵照老师说的去做,不合理地方可与老师商讨、讨论,值得商榷的地方也可以调整,而不是你这样的态度和方式。
(3)我告诉你的话,给你安排的任务,不是随意的而为之,都是经过反复考虑,综合考量的结果。幸好之事,你后面的学生与你前面的学生,都比较听话,执行力还挺好的,最头疼的就是你们这个年级。真不知是你们这年级碰巧了,还是你们之间的学习、科研风格与文化彼此同化了。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每个人一生都在磨砺自己,试图改变自己,可能大多数都是不成功的吧。真心希望你能改变一点点,希望能对你的科研工作有好处,有益处,有帮助。为师年龄太大了,废话连篇,多见谅,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