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1941(鱼鹰社)翻译
双方的计划
德军计划
自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关于莫斯科的优先级,希特勒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之间一直存在分歧。相比于夺取这类标志性城市,他更倾向于摧垮苏军的野战能力,但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一直坚持苏联的首都是一个富有价值的目标。巴巴罗萨计划事实上是希特勒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妥协的产物,该计划中明确表示“从ZZ和经济的角度衡量,占领这座城市(莫斯科)将会是一个决定性的胜利;此外其作为苏联最重要的铁路与交通枢纽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希特勒本人则坚持只有在摧毁苏联军队并攻占列宁格勒后,才能够向莫斯科发动进攻。苏德战争开始后,希特勒仍专注于歼灭一支又一支苏联军队,莫斯科显然不在他的优先目标清单上。
然而在1941年8月12日发布的第34号元首令增补事项中,时任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总长的威廉.凯特尔元帅将莫斯科定为未来作战的优先目标:在两翼的威胁被消除,装甲集群完成改组后,条件将有利于进攻......在广阔的战线上与保卫莫斯科的庞大敌人作战。本次进攻的目标是在冬季来临前占领莫斯科这一经济中心与交通枢纽,摧毁敌人的战争潜力,粉碎其国家机构的职能。
弗朗茨.哈尔德、博克和古德里安试图劝说希特勒将德军的战略重心由南部战线转移至中央。1941年8月21日,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向身边的两名参谋下达了如下命令:我不同意陆军总司令部(OKH)8月18日关于希望在东部战场开展进一步行动的想法。在冬季到来前,最重要的是夺取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切断并封锁高加索油田,在北方与芬兰军一同包围列宁格勒而不是攻占莫斯科。

两周后,伴随着德军在南北两线的大捷,加之苏军在中央阵线发动的灾难性反击使得整体战略形势发生变化。希特勒被过于乐观的估计与情报所误导,从而得出了苏军战线已经摇摇欲坠的结论,看似只需再发动一次强有力的进攻便可结束战争。在9月6日发布的第35号元首令中明确表示“德军在侧翼的成功为对铁木辛哥所部发动决定性攻势创造了条件,必须在冬季来临前将其摧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的命令是摧毁西方面军而不是攻占莫斯科。事实上该命令后续部分指出“在包围并摧毁铁木辛哥所部后,中央集团军群将沿着莫斯科轴线追击敌军“,但命令也同时表示要时刻注意与毗邻友军的联系,不必冒险攻占敌首都。希特勒同时指示中央集团军群应以双重包围圈的方式摧毁铁木辛哥部,至于追击行动则未做明确指示。
陆军总司令部与中央集团军群的参谋人员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制定了”台风行动“,这也是德军在苏德战争中规模最大的进攻行动之一。起初,博克希望攻势应当在9月中旬开展,但由于装甲部队需要重新部署加之糟糕的天气与后勤状况,行动日期几经更改。虽然希特勒仅要求第三与第四装甲集群包围维亚济马附近的苏军,但博克决心增派补给已经捉襟见肘的第二装甲集群,试图在布良斯克形成另一个包围圈,从而撕碎整个苏军中央战线。离莫斯科最远的古德里安部获准于1941年9月30日发动进攻,但德军的主要进攻需要等到10月2日才正式开始。
德军为台风行动共动用了6个集团军,总计15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和47个步兵师。这是苏德战争中,德国人第一次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占优势;中央集团军群与当面苏军的兵力比为1.5:1,坦克为1.7:1,炮兵为1.8:1,而空军甚至达到了2.1:1。尽管如此,就计划本身而言仍是一场豪赌,因为德军的后勤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发动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势,并且恶劣天气的到来将极大降低机动能力。事实上中央集团军群必须抓紧时间,否则胜算渺茫。
苏军计划
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OKH)的分歧事实上歪打正着,因为苏联情报机构很难获得有关德军意图的准确信息。
不能说苏军获取的情报是无效的,但是因为这些情报仅仅是有关陆军总司令部的意图而不是希特勒的意图,因而误导了苏军的战略部署。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后,陆军总司令部希望乘胜攻打莫斯科,当斯大林得知这一消息时他加强了西方面军的兵力部署。也正因如此希特勒命大军南下基辅时,完全出乎苏联人的意料,自此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斯大林都严重怀疑苏联情报的准确性,也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在基辅战役后,斯大林认为德军不太可能在这个季节冒险进攻莫斯科,因而他将大部分最高统帅部的预备队派往了西南前线与列宁格勒。
苏军围绕莫斯科的防线由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组成。这三个方面军在8—9月间一直在进行反击,最高统帅部直到9月10日才下令转入防御态势。虽然最高统帅部指示组建强大的机动兵团进行纵深防御,但由于机械化部队在此前的反击中伤亡惨重,这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即使机械化部队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保存下来,缺乏足够的运力、火炮以及捉襟见肘的储备都会制约他们的行动。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地域内,叶廖缅科请求进行机动防御,这一提议遭到沙波什尼科夫元帅的拒绝,因为随着德国铁蹄深入苏联腹地,斯大林越来越不愿意用空间换取时间。事实上,苏联在1941年一直以进攻为导向,花在进攻作战规划上的时间远远多于防御。
预备队方面军麾下的两个集团军奉命展开在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之间的第一梯队,然而这样的部署是存在问题的,德军通过侦察发现在预备队方面军与布良斯克方面军结合部处存在缺口,第四装甲集群计划由此方向进攻。由于苏军仍然寄希望于反击作战,因而有相当一部分部队被部署在了战线后方,但这也意味着,一旦撤退将会损失很多缺乏机动能力的重武器。而作为西方面军唯一一支机动预备队的德瓦托骑兵集群却被部署在了第一线,一旦德军形成突破,他们根本无法进行机动前去填补缺口。

自1941年7月起,苏联最高统帅部便下令在莫斯科周围构筑包括反坦克壕沟、地雷区及混凝土碉堡等在内的防御工事。最外侧的防线位于维亚济马以西,内侧则以莫扎伊斯克为中心,覆盖沃洛克拉姆斯克、小雅罗斯拉维茨和卡卢加等地区。虽然苏联动员了大量平民协助修建防线,但直到台风行动开始,许多地段的完工率都不满五成。四个主要的筑垒地域共建有296个混凝土掩体,538个木制掩体以及长约170公里的反坦克壕沟,不过比起施工进度更为紧迫的是苏军缺乏足够的兵力来驻守防线。
错误地判断德国入侵地时间,以及认为德军不会南下合围基辅,这两件事都让苏联军队付出了惨重地代价;然而就在大战之前,斯大林再次犯了几乎致命的错误,他认为德军不会冒险在此时进攻莫斯科,同时苏联情报部门也未能发现中央集团军群正在重新集结兵力,因而最高统帅部将大量部队留在了南方。事实上当台风行动开始时,苏军正在策划秋季攻势而不是进行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