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东野圭吾
为大家推荐一本书,书名,恶意,作者,东野圭吾。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反转,反转再反转。区别于平常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自由视角恶意这本书,分别运用了嫌疑人野野口修,与调查人加贺警官的不同视角,采用案发之后,野野口修希望用文字记录这次事件的经历而写成的手迹。恶意的故事,从一起谋杀事故开始,向我们徐徐展开。在事件中,他们经历现在,也追溯从前。整个故事扑朔迷离,一波三折。细致的手迹和混沌的动机构造了整个故事,令人寒颤,也令人沉思。作为一个读者,我想说,这本书我体会到了从头至尾的假,什么假?是一种我们认知上的从头至尾的假象,是一种我自以为是的真相,可最终只是一场骗局。其实读完前大半本书的样子,我心中是有点失望的,因为前半部分内容所描述的所谓作案动机,其中体会出的恶意,有些仿佛是理所当然的,那正常中,又带着一些狗血的故事,让我很疑惑,是否值得我那样高的期待值?可当真相浮现眼前,我只觉背脊发凉。他用开篇毒杀一只猫的故事,误导了我们所有的认知,阅读恶意的故事,不到最后一页,你永远不知道结局是怎样,你陷入在一个骗局里,就像文中的凶手骗过了警官,甚至骗过了自己,同样他也骗过了我们读者。可令人毛骨悚然的,不是他的骗局有那样缜密,而是他制作整个骗局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脱罪,而仅仅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杀人动机。
当然, 在这本书中,不只有从头至尾的假,更有从头至尾的真。什么真?是那份贯穿全书,真实刺骨的恶意。东野圭吾绝对是一个完美的点题作家,从这本书上,我看到了彻头彻尾的恶意。什么时候开始呢?
是在明明还没有结案,家属就开始义正言辞的向死者家属要求归还小说出版的所有盈利,就因为在这个不知真假的动机里,嫌疑人说,我是她的影子作家(引子作家可以类似于枪手,也就是我写的小说,但是蜀的是你的名),当书中的记者采访嫌疑人家属的时候,当然,这时已经落实了。全书的笔墨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在寻找杀人动机而已,所以以后我就称之为凶手。凶手的家属准确来说,只是凶手的舅舅。回答记者说,他是杀的人,我们感到愧疚,但是他是影子作家,没有错吧?那我应该拿回属于他的东西。如此义正言辞,丝毫没有想过凶手所供认出的两次想杀死死者的经过。甚至连那一丝物归原主的心思,也未必不是因为贪婪。更何况,但我们得知,真相才更加发现,这仅有的一丝丝理所当然是那么的可笑。这是人性的恶意。
同样的恶意,来自记者。因为死者是著名的作家,所以在文中这一份死亡事件遭到了各方媒体的关注。可书中的媒体似乎没有任何怜悯的情感,我们看他去葬礼上采访家属,去采访凶手家属,在报刊上任意的揣测事情的经过,甚至在后期帮着抹黑和质疑死者的人格。所有一切,都是在真相还未尘埃落定之前。他们是冷漠的,是机械的,他们只是赚取流量的机器。我只能读出他们对死者家属的冒犯,与刺痛别人伤疤的无知。而可笑的是,同样的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也并不少见。这样不免也会牵扯到些网络暴力了,这里我们暂且放下不谈。
还有很多意义更大的恶意,人残害动物的恶意,还有本书中,我认为是第二重要的观点,也就是关于校园暴力之中的恶意,让我在阅读中产生无限的思索,也沉默。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出的负面能量,她从来没有想过,在这世上,竟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这是书中对校园暴力的事件所阐述的的一句话,我们应该可以理解是从受害者的角度所言。我就是看他不爽,书中,我也听见施暴者这样说。可能与我们最近的,也是伤害最大的恶意,就是校园暴力,在我的了解中,其实班上的有一些同学在初中小学的时候也多多少少经历了一些校园暴力,只是相对于书中的描写略微轻一些,我觉得对于校园暴力的讨论,我们或许可以在某一天另开一个专题,这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内容,那在今天,既然我们能坐在这个教室,看到了这么阳光明媚的你们,我也不愿谈起曾经,只是祝愿,愿我们从曾经里走出,未来,也一起活在阳光下。
有人说,这是一个光照进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的故事。就像这本书中的悲剧一样。我给予你阳光,你却害我家破人亡。我给予你帮助,你却要我名誉扫地。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些人的恨是没有理由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的确,这是这本书中最明显也是最大的恶意。也是书中谋杀事件的最终动机。
在这里其实我不愿去多说书本的具体内容,我甚至没有告诉你凶手是谁?死者是谁?因为我确信你必须带着一个空白的认知去阅读这本书,跟随恶意给予你的第一印象,去通读全书。跟着他的节奏走,在最后,你或许能发现,连你自己,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一个被恶意引领着的人。
比如说我自己,我就深有感悟。从刚开始我就对死者抱有讨厌的情感,第一个是杀猫事件给我带来的误导,第二个是因为在刚开始影子作家的故事动机就让我相信了。以至于从头至尾,在真正真相揭开之前,我一直认为死者是一个死有余辜的人。而于我而言,还有一层羞愧就是,刚开始我都不喜欢仅仅是因为我不喜欢死者的名字。我简称它为日高,或许高这个字没有口这个词那样舒缓吧,仅仅是因为这样对字体的第一印象,我就开始了希望他是坏人的想法。到最后我发现,这其实也是一种恶意,而且是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恶意,也是令我哭笑不得。你说我都不认识他,这份恶意就这样起来了,那如果是真实存在的人,如果是相处甚久的人,恶意产生的机会会有怎样的多?
在我的理解里,或许,东野圭吾的这本书也将它的一部分观点给到了教育的身上,无论是记者的麻木不仁,还是学校的混乱风气,亦或是最后一段话。
无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不是历史和地域的错,青少年时期,你之所以讨厌日高理由之一,恐怕是你母亲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我想这有必要澄清一下。因为法庭正等着你。 父母的言传身教甚至法治教育的缺陷,事件种种起因,都与教育密不可分。
所以我推荐这本书,不仅是这本书运用到的耐人寻味的写法和构思,还在于其中折射出的很多值得谈论的话题,反射出的在当时,甚至是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些,充满恶意的现象。值得我们去体会,品读当然恶意这本书,我也仅仅是读了一遍而已,我相信在无限的挖掘之中,还有更多更多深藏的魅力等待我们去发现。
最后,我需要再次提起。或许是制造的那样大的一个局,只是为了贬低一个人的人格,这样的故事给我的感受过于震撼。也或许是看到那样一个充满善良正直的人,居然落到如此下场的唏嘘。都让我急切的想分享这本书。也希望我们每位同学在现在或者往后的日子里,不要以自我的第一认知为标准,在心中保留一份善意。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建立在善良的基础上,不仅善良的做事,也要善良的理解。其实文中死者即使那样的阳光正直,他也是有犯错的,因为有时,最恰当的帮助才是最恰当的光明,也是一份最恰当的善意。总之,我一直认为心存一份善良是给予恶意最大的反击。我不介意世界上多一位圣母,但是我恐惧世界上多一个恶魔。希望善意存在我们心中。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