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修类稿》明 郎瑛

2023-07-17 18:42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1 《锦瑟》这首诗,是玉溪生所作的。 《续笔》注解说“其实锦瑟说的是侍候令狐丞相那小孩的小名。《续笔》这话说的象是寓言,既然说到是小儿的小名,为何不解释五十弦呢? 后来又引用各类书籍来说明其实是箜篌,似乎是将箜篌当锦瑟来解释了。并且说锦瑟出现在汉武帝之后,虽然也能引《史记 封禅书》来说明,但还是无法圆《世本》里说五十弦是出现在伏羲时,这叫做抓住尾巴没看到头,有点令人发笑。 何况《锦瑟》诗中五十弦的意思,根本没人知道它在讲什么? 按照《琴瑟中论》说“朱襄氏叫士达制造五弦的瑟,瞽叟是十五弦,虞舜是二十三弦,后来又有二十七弦的说法。现在我们以乐理来说吧,基本音不过才五个,那么五弦、十五弦,应该称为小瑟,二十五弦是中瑟,五十弦的就是大瑟了。那些二十三、二十七弦的,三不足五除,七又多于五声之外,难道是对二变二少这说法产生疑惑而误读了?若是如此来观察,那么弦的多少是有它自己的道理在,如果认为是锦瑟的,那么诗中就是在说大瑟了。所以《古今乐志》说‘锦瑟是乐器,它有五十弦。’” 但诗中的无端二字,又使以上这些说法不通了,希望后辈能将这诗弄清楚在说什么。 2 箜篌,是师延为空国的君王所制造,所以它的名字叫箜篌。 后来成为桑树林幽会男女唱情歌的伴奏乐器(原文:后出桑间濮上),师涓也用此乐器为晋平公演奏过,郑国、卫国也有这种乐器,所以当时说郑、卫国的流行歌曲是邪淫的音乐。故《释名》说“靡靡的音乐”《乐府录》也说“空侯是郑国、卫国的音乐,这可是亡国的音乐,所以此乐器称为空国之侯,后来讹传为箜篌啦。” 应劭认为是汉武帝命令乐师侯晖制造,是为了祭祀太乙。杜佑因此说“这是以乐师的姓取名的,不是师延所制造的。”这两个说法不对,因为离春秋年代太久了。 箜篌的外形象瑟但比瑟小,有七根弦,用木片拨弹。近代状元杨慎在四川得到这种乐器,左史李芝山说“侯晖造它少瑟二弦,又加了筝的九弦,大约是二十三弦,让它发音要用大拇指拨,发出声音大多是靡靡之音。” 又有说法,到大宋大晟时乐师改为十四弦,说是引用李知几的诗而改的,这个真是胡来,呜呼!这乐器早已经没了,它的音乐也失传了,说现在又出现了,可惜我没见过。我又去考古辞《公无渡河》,隋的《昔昔盐》,里面大多在说弹奏箜篌,唐朝李冯是弹奏箜篌的音乐家,所以杨慎题诗说“本是空侯乐,今为蜀国弦;新声晋师发,旧谱李冯传。” 3 《孙觌尺牍》说“苏郡太守的正堂,数次失火,便以䧳黄涂墙装修,所以称为黄堂。后来人们就称太守为黄堂。” 其实不是这样的,天子居住的地方称为黄闼,三公称为黄阁,太守称黄堂(见《缃素杂记》)。 《遯斋闲览》有说“汉朝时期官至太守增加一匹马,所以称为五马(见《学林》),这是因为汉朝的制度公卿的车都是驷马。”如果有人说“北齐柳元伯五个儿子同时被封郡,而称这是五马的说法的来源。”说法也是错的。 4 《易》乾卦六爻,都取龙为象,因为龙是属阳。 《埤雅》说“龙是卵生的动物,属阳的生物,具有九九之数。” 《戴礼》《说文》都以为龙是长鳞的长虫。 无论是古人或近代人,都这么认为。 昨天我读《伊川语录》上说“龙是属阴的动物,它出生时会有湿气蒸然成云。”又说“龙就是一种野兽,茅山华阳洞经常能见到,外形长得非常可爱,也不咬人。”但五台山就听说龙伤人事件,曾经有人挖地得到一颗蛋,就把它放到金山寺中,后来有一只龙驱水入金山寺将蛋取走。 又有说“如果龙是卵生,也不是什么神,是神龙的话,必须要胎生才算。” 我个人认为龙的确是神,因为它能变化莫测,如《笔谈》有记载彭蠡的事,而且讲得很明白了。我觉得茅山的龙,应该是古人家养的龙,不是人们说的龙,估计是外形长得象而已。如果认为龙是属阴的动物,恐怕不可能,就是不知道说这话的人的依据是什么?至于说是属野兽,或说是胎生,各书的说法又不一样。 我认为传说有说“龙生九子”什么什么的,说的也属野兽这一类的,所以《本草》将龙归入兽类。至于胎生的说法,在《本草》有提到龙胞龙胎这东西,说陶隐居亲眼见到实物,说明可能真有胎生,要不然,大儒这失误忒大了,或许是传写人的失误,我记录书中,让后辈博学君子来校正。 5 《皇图要记》说“是伏羲让蚕吐丝”又有黄帝第四妃子西陵氏最早养蚕的。 而干宝《搜神记》认为是古代有个出行远征者的女儿,有天思念父亲,就对所养的马说“如果你能把我父亲驮回来,我就嫁给你。”后来,那马果然将她父亲给驮回来了,父亲听了女儿承诺的事后大怒,于是父亲将马杀了,并将皮扒了,挂在庭院中暴晒,忽然那马皮将他女儿卷起飞走了,随后窜入桑树林中,变为蚕。所以《乘异集》中有记载,四川的寺观里,一般都有女人披马皮的塑像,称为马头娘,人们都来祈求蚕儿多吐丝。 我认为化蚕的说法实在是荒唐,西陵氏养蚕才是正宗的源头,但离现在时间太过于久远不可考证。干宝所记载的应该是说马头娘这一事,只是所谓飞到空中的说法是为了显示这娘们神了。荀子在《蚕赋》有说“身女好而马头首”,又荀子曾经当过兰陵王,或许世间又把他讹传成马头明王了。 干宝 《乘异》都是依世间讹传所写的,不足为信。但世间还是有说蚕是马的精气所化,所以古人有一年之中禁止多次养蚕(原文 禁原蚕),怕伤到马,有人用死僵的蚕擦马的牙齿,马即刻不吃东西,这是可以验证的。 如果要祭祀蚕神,古代时是后妃先斋戒然后向先蚕进献祭品(原文 古者后妃享先蚕),先蚕,就是蚕神,属天驷,不是马的精气是什么呢?汉书仪又说“蚕神,是苑窳的一位妇人,就是寓氏公主。”按照这说法,开始于西陵氏的说法铁了,因此人们都以为养蚕是妇女在忙的事业。 6 纶这个字一般有两个音,一是伦,一是关。如今我依然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伦巾两字不但韵同而且音也近似,这是写诗中最忌讳的,所以读关。 皮日休有“白纶巾下发如丝”这样的句子,有一本诗集注解说作“关”读。我想可能是从这里开始吧;《韵会》虽然两个字都有收入,但引释都是在伦字之下,但没有一字说与关是同义,而且关字仍然注是龙春切,这样依旧是当伦字,那为什么两个字都收入呢?这是因为韵书是沈约所编。见《说文》只收一字,就可以明了为什么了。 7 《集异记》记载,隋开皇时,并州有一位比丘澄空,铸造铁佛像高七十尺,在第三次铸时澄空舍身而使铁佛铸造成就,这澄空转世为李暠,他建造了平等阁来覆盖铁佛。这可真是怪事。 我曾经听我的友人孙惟谦光说“到真定(河北正定),能见到铜佛高有七丈,寺名龙兴。”按照记载真定龙兴就是古时并州的龙兴寺。《一统志》认为是宋朝时所建,阁名大悲。我认为寺中楼阁的名字是后来才改的名字,《一统志》说是宋朝建造,恐怕是讹传。 但铸佛的材料一说是铁但实际是铜,为什么不同呢?会不会是澄空铸成铁佛后,又有所精心美化。 8 世人传说烹茶有一横一竖,而由细嫩的茶叶烹出的茶汤称为旗枪茶。 《尘史》说“茶叶最初生出的嫩叶称为一枪,而后寖大展开称为旗,过了就不好了。” 叶清臣在《煮茶述》中说“粉枪末旗”,是说初生的茶叶如针一般而且带有白毫,所以称为粉枪,以后寖大就如旗了,这说法和世人所传说的不同,和《尘史》的说法是一个意思,但都没有说错。 欧阳修在《新茶》诗中说“鄙哉谷雨枪与旗”这真不懂在讲什么。王荆公又说“新茗斋中试一旗”看来不是取自上面的两种说法,或者二公是以雀舌为旗枪呢。 世俗人不知道雀舌是茶中的下品,如今人们认为就是旗枪,这是不对的,以前有诗说“谁把嫩香名雀舌,定应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春风一寸长。” 或许二公有别的说法,我还不知道,我还是先记载下来再说。 9 现在人们都认为笠之类是雨具,《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中说“以前夫子有次要出门,让弟子带上雨具,后来果然下起雨来了。”雨具这两个字,它来源很早了。 10 各种木头中,黄杨木最难生长,所以有谚语说“三年长一寸,雷惊缩一尺。”这是寓言不可当真。 《埤雅》说“黄杨木由于木性坚硬难以生长。”又有俗话说“岁长一寸,闰年倒长一寸。”这俗话说的,说得也不怎么样。但苏东坡有诗说“园中草木应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难道闰年的说法,有点依据吗? 11 卢㒰有一个婢子赤脚走路,也不避人。 韩昌黎有诗说这事“一婢赤脚老无齿”温庭筠的《醉歌》又说“洛阳卢㒰称文房,妻子脚秃舂黄粱。” 张长史习惯不戴冠帽,杜子美说“张旭三盃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李颀也写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七修类稿》明 郎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