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清形势的关键,可能是看清其中的关键人物

2023-07-09 10:41 作者:10b126  | 我要投稿

故事

汉武帝朝,公元前130年。

公孙弘曾经与朝廷官员(公卿,三公九卿)一块商议讨论有关事宜,准备向皇帝提建议,但是到了皇帝跟前,却完全背弃之前与大臣们的约定,而是顺从皇帝的意志。汲黯当庭质问公孙弘“齐人大多狡诈不可信,没有真情,我们之前已经约好了,现在为什么背弃所有的约定呢”皇帝问公孙弘到底是怎么回事,公孙弘回答到“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忠心的,不了解我的人,才说我是不忠的”皇帝信了公孙弘的话。之后,每当有大臣责难诋毁公孙弘,皇帝就更加的厚待他

 

自己

公孙弘之所以当面一套背面一套,可能是不想让皇帝认为臣下结党

为什么对齐人的印象是这样呢?“齐人多诈而无情实”。之前韩信也曾提过,汉已经在春秋战国之后了,孔孟不是都是山东人,齐人指的不是山东人?网上查了一下,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孔孟确实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的思想确实在汉之前就有了,但当时并不是唯一的思想,正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全国正统,影响力达到空前。独尊儒术之后,齐鲁作为孔孟之乡,自然要更加的维护和践行这种思想,才会变得有礼了。还有战乱导致人类迁徙,脑子灵活的,重视利益的人早跑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实忠厚的,他们还可能和侵入的少数民族通婚,后代更是添加了豪爽的基因。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一两个人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人。

皇帝为什么就信了公孙弘?可能是因为公孙弘之前的表现,让皇帝以为了解了他的为人,忠厚谨慎,所以相信他。也可能皇帝在当时需要一个会实话实说但又完全遵从自己意志的人。

 

“约定”真的那么重要,或者那么的不重要吗?古人,古代的名人,名臣都这样,我们还有必要一根筋吗?到底该如何看待约定呢?要看对什么人,什么事。那考量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是否对自己有利,是否对社会有利?现在看来,自己真的有点迂腐,不灵活,被自己限制住了。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想法呢?因为在生活中确实遇到过关于“约定”的,让自己纠结的事。这些事在事后看来,根本就不是个事,除我之外的当事人就没当回事,整到最后只有自己在纠结。所以做起事来,顾虑总是那么多。可能还是因为自己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把“德”或者说精神上的约束看的比实际的东西优先级更高。不能不考虑,但是这个尺度在哪里呢?

自己也要稍微改一下吧:把虚的东西先放一边,先考虑要拿到什么结果,怎么拿到结果。让自己先有点实质的东西,否则你的德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傻。

 

自己+敖让

分析了公孙弘这么干的理由。首先是他看清了形势,对皇帝对大臣对事情都有自己的判断,而且还是对的;其次也是不让皇帝认为他结党。

一些手段,比如“之前跟大家一样,但经过与皇帝的沟通,对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所以转而支持皇帝了”

如何主动避免麻烦,自己主动背叛他们一次,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让他们能伤害到自己,而且自己也要做好可能与他们为敌的准备。当然也不能生搬硬套,要考虑今后可能的影响。

一切的基础还是看准了汉武帝是个有主见,有理智的人。所以怎么看人真的很重要。

联系

要改变自己固化的思想,比如认死理而不管实际情况是不是已经变了。要提醒自己,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怎么做才能最有效最有益。

要开始看人,学习怎么识人。事是人做的,人应该是关键。

实事:想一下怎么才能了解一个人。


参考:

章节:112. 决策的前提是基于对形势的把握

书籍:读史悟道-资治通鉴 卷壹

作者:敖让

出版社:岳麓书社



看清形势的关键,可能是看清其中的关键人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