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精读《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的源头

2023-04-14 16:42 作者:粉色空调  | 我要投稿

简读 概说

在北京房山同口店的山顶洞里,更发现了17000多年前的“山顶洞人"。他们的形象基本上和现代人差不多,所以又称为“真人”。他们制作的石器,仍然是相当粗糙的。通常称打制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进一步改进了石器的制作,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了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并且加以磨光、钻孔,用以装柄或穿绳,以提高实用价值。这种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之际,我们的祖先也結束了长期的原始群的生活方式,开始了按血缘关系结成氏族,进入原始的“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社的发展,最早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来又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社会的原始手工业,首先是生产工具的改进。除了石器工艺由打制发展到磨制外,牙骨工艺也比以前提高。制陶工艺更是这时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氏族社会形成后的一项重要成就。在这以前,人们对自然材料的工艺加工,只是改变外在的形状。而制陶,则是通过火的应用,使泥土改变其内在的性质。这时的制陶工艺,不只是求其更合于实用,而且体现了对美的要求。在陶器上面施以化妆土,还进行彩画、刻镂、堆贴等各种装饰。其中以彩陶最为出色。纺织工艺也有进步,能利用自然纤维进行捻线织布,制作衣服。编织工艺也较普遍,在出土的陶器上,经常可以看到编织的各种席纹的痕迹。为了居住的需要,人们还发展了木工工艺,用石斧、石锛、石凿等加工木料,建造房屋,或制作用具。

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已发现的有淮海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的青莲冈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上游的大溪文化等。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龙山文化。它以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而得名。在河南庙底沟二期和后冈二期,称为河南龙山文化。在客省庄二期称为陕西龙山文化。在长江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则有良渚文化等。

父系氏族社会的手工业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逐渐分离,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制陶工艺的技术也更为提高,采用封窑技术和轮制,是其突出的成就。烧制陶器时严密封窑,使陶坯中的铁元素还原,从而制成了硬度较高的灰陶,并能通过控制烧制末期的窑内空气和温度制成黑陶。此外,除了用天然粘土外,还开始用瓷土作原料,烧制成白陶。陶器的各种器形和附件,都是为了符合生活发展的各种需要。制陶工艺已逐渐由氏族的共同事业,变成家族所掌握的专业生产劳动部门。这时的纺织工艺,除了能够织出较细的麻布外,还发明了养蚕缫丝。编织工艺也有一定的发展,可以编出多种用具,以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木工艺也有所提高,在生活、居住、交通等方面都使用着木器。值得提到的是玉雕工艺的进步,玉石、玛瑞或松石制成的装饰品,在石器工艺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产品已较丰富。此外,牙骨工艺除制作生活用具.也开始制作欣赏品。

简读 装饰的萌芽

"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到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人类从保存火种到人工取火,说明人支配自然的能力已大大提高。

山顶洞人在工艺加工方面已开始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纹等技术,从而使工艺制作能初步符合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并表现人们的审美需要。一根长约8厘米的骨针针身圆滑,针眼狭小,针尖细锐,这是经过切割、刮削、挖穿针眼、磨光等一系列工艺制成的,这些骨针的使用表明人们已开始用针缝制兽皮之类的衣服,可以不再完全赤身露体了。

1966年,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在一个少女遗骸的项部,发现了用小螺壳制成的项链,在腕部也发现了用牛肋骨制成的骨镯。这些都是原始人们审美观念的反映,是装饰的萌芽。人类具有爱美的天性,表现着对生活的信念和热爱。但在古代生产力极低的社会里,这种爱美的表现往往具有宗教的意义。审美的功利性高于艺术性。

精读 石器工艺

使用石器工具的时代,历史学家称之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是指用打制的方法制成的比较粗糙的石器,人类使用旧石器的时间相当长,约数十万年。新石器是指在打制基础上还经过磨制的石器。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还有一个过渡阶段,叫做"中石器时代"。

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遗存非常丰富。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又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蓝田人和北京人为代表,中期以丁村人为代表,晚期以河套人和山顶洞人为代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现在发现的已有千处以上,几乎遍及全国,遗存物品的内容更为丰富。它延续了几千年后,各地区渐渐呈现差别,显示各自的特点。

石器主要是利用石头的刃和尖作为工具使用的。按其用途的不同,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种类,其名称有石斧、石铲、石铲、石锄、石刀、石镰、石凿、石矛、石球、石磨盘及石磨棒等等。

石器的制作,先是采用打击的方法,以后发展为"作窝"的办法,使断面能更整齐,符合所需形状和用途的要求。打击完后,再进行琢制。琢制是为了平整,或其他实用的需要。而磨制加工,不只是为了使石器光滑美观,且能使之工整、锋利。最后有的还进行钻孔,使便于装柄,或便于携带。钻孔的技术,创造了"管钻"的方法,即运用管状工具进行钻孔,它的特点是孔眼直,加工快而且省力。两面对钻则是石器工艺的一种技术改革,它反映了当时已掌握了高度的技艺水平。从出土的石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石器的生产上,是经过艺术思考的。他们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他们还善于就地取材,不同的遗址运用不同的岩石制作石器。例如仰韶文化的半坡石器,多用玄武岩、片麻岩、石英岩、辉长岩、花岗岩;庙底沟石器多用砂岩、石英岩、闪长岩、辉绿岩、玄武岩、片麻岩。龙山文化灵宝石器多用辉长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两城镇石器多用变质岩、石英岩、花岗岩等等。

 陶器工艺

1、彩陶是什么?彩陶文化是什么?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为“仰韶文化”。

2、彩陶有哪几种类型?有什么特征?

①半坡型地区: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

造型:卷唇圜底盆、小口尖底瓶、菱形壶(两头尖,口两边各有一耳)

装饰方法:彩绘、捺印、划纹、堆饰

装饰花纹:宽带纹、鱼形花纹(最具代表,早期单体鱼纹、晚期复体鱼纹)、人面形花纹

②庙底沟型地区: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造型: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装饰:鸟纹应用较多、多采用直线、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纹饰黑白双关是其特色

③马家窑型地区:甘肃、青海部分地区、由庙底沟型发展和分化出来

造型:罐、瓮、盆(如:舞蹈纹彩陶盆壶)、钵、豆、碗

装饰:同心圆为中心、网格纹

艺术特点:满、内彩、点和螺旋纹

④半山型地区: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

造型:短颈广肩鼓腹彩陶罐

装饰:漩涡纹、葫芦纹

⑤马厂型

地区:青海乐都县马厂沿

造型:小口双耳罐

装饰:折线纹、回纹、人形纹(蛙纹)

3、彩陶图案中形式法则的应用

①对比法。对比法是彩陶工艺在装饰上运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采用了曲直、横竖、长短、大小、黑白、虚实、动静等等,用线、面、空间以及形式感等各方面的对比,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②分割法。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各种艺术变化。分割法以比例为手段,使装饰面产生不同的区域,使纹样之间产生各种间隔,以达到装饰上的节奏和韵律的美。

③开光法。开光法是我国装饰艺术上常见的一种传统手法。开光法就是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的部位。这种艺术手法的特点是能突出主体,增加层次。

④双关法。双关法是彩陶工艺的一种卓越的装饰手法。双关可分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两种。形体双关是指一种装饰组织正看是一个形,倒看也是一个形;色彩双关则是指黑白两色都可构成纹样,黑色是一种花纹,白色也是一种花纹。从黑色花纹看,是以白色为地色;从白色花纹看,是以黑色为地色。

⑤多效装饰法。多效装饰法是一个创新的名词,并不一定十分妥帖,是指可使器皿装饰具有正视、俯视等多角度的欣赏效果的方法。即一种图案组织,正视时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俯视时也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

4、黑陶文化是什么?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的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5、龙山文化有那几种类型?

龙山文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黄河流域的早期龙山文化,河南、陕西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早期龙山文化,或称"庙底沟第二期文化",是根据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文化遗址的发现而确定的,主要分布在豫西、晋南、关中一带。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多为粗灰陶,纹饰以篮纹为最多,绳纹次之;也有划纹和堆贴装饰。薄而光的蛋壳黑陶有少量发现,多为陶鼎和陶晕(类似鼎),而无陶鬲,这是早期龙山文化的显著特征。

河南龙山文化,又称"后冈第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河北的南部。陶器中的红陶减少,黑陶增加,并出现了典型的蛋壳黑陶。纹饰以绳纹最多,篮纹次之。器形的种类增多,有甑、蘸、嵩、香、带耳罐和杯等,陶鼎和陶晕减少,而单把陶鬲却大量出现。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因最初发现于陕西长安客省庄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陕西境内,豫西和晋南也有一些类似的遗址。陶器以灰陶为多,黑陶占十分之二。纹饰以绳纹和篮纹最普遍。单把隔、晕和绳纹罐最常见,馨、蚕发现不多,鼎极少。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筑为主,少数用模制和轮制。

典型龙山文化,是以山东为中心,北迄辽东半岛,南达江苏北部。陶器的制作以轮制为最多,约占全部陶器的一半以上。薄而光的蛋壳黑陶的大量出现,是这类文化的突出特征。纹饰有弦纹和划纹,但以素面或磨光的为最多,绳纹、篮纹极罕见。器形常见有需和鬼脸式腿的鼎,高圈足镂孔豆和杯、盘等也很多。

良渚文化,是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陶器的制作多为轮制,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漆黑色的光泽。造型有豆、盘、解、尊、鼎、簋、双鼻壶等,圈足多有镂孔,并饰以弦纹和竹节纹。除了黑陶以外,也有红陶和灰陶,器形为鼎、麓、罐、盆、盘、大口尖底器等,多以篮纹、绳纹作装饰。鱼鳍形足陶鼎具有代表性,显出了南方的地方色彩。

5、黑陶工艺有哪些特点?

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黑是指它有乌黑的色彩;薄是指器体很薄,所以黑陶又有"蛋皮陶"之称;光是指它具有光泽的器表;纽是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

6、彩陶:黄河中上游为中心;黑陶: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几何印纹陶:长江以南的东南广大地区。

简读 其他工艺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除了以上各节介绍的石器,彩陶、黑陶、几何印纹陶工艺外,还有牙骨雕、染织、编织等。

1、牙骨雕:双鸟纹骨匕、土象牙梳、象牙雕筒、象牙琮

2、染织:骨针、骨梭

3、编织:编织是用竹、藤、柳、草等天然材料编成的各种生活用品,它的起源应当更早于陶器。然而,由于这些材料易于腐烂,所以无法得到原始社会更多的编织遗物。在半坡和庙底沟的陶器上,都发现过印有编织的席纹。近年来,在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编。太湖周围是古代所谓"厥贡案筋"的地区,看来是原始社会竹编的重要生产地。在200多件的竹编遗物中,品种很多,有篓、篮、簸箕、谷箩、竹席以及渔业、养蚕和农业的各种用具。竹编大都用刮光加工过的篾条,编出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等各种花纹。并且注意到使用的要求,器物的体部用扁蔑,边缘部分用"辫子口"。表明人们很早就已运用了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这个制作原理。


精读《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的源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