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乘除法预备课(10次课)

暑假期间,育儿交流群里大家对二年级上册乘除法怎么提前学的呼声最高,有很多学校会要求准二年级小学生在这个暑假熟读背会九九乘法表,然而数学毕竟不是主要靠记忆的学科,没有接触乘除法的意义而直接用乘法口诀做题,就错失了太多可以探索求知的机会。所以我用两三周的时间录制了系统完整的乘除法预备课,带群里的适龄小朋友一起学习,在B站这个平台分享给大家。
本系列课程每一节都有对应的讲义,听课之前先打印,在讲义上边听边记录,效率更高。讲义请留言获取。

下面是课程内容的详细介绍:
暑假乘除法预备课(免费),共10节,已经全部更新完毕。
第一课:乘法引入
从最基础的重复加法开始,先引出乘法是重复加法的简便写法,当加法算式太长写不下的时候,乘法可以来帮忙,解决比如30只青蛙多少条腿这种问题。
认识乘法的各部分名称,把加法改写成乘法,知道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
第二课:乘法深入——点阵图
点阵图是灵活看待乘法最有效直接的可视化模型,按行看和按列看,可以知道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还原成两种加法算式,这也是乘法算式的两种含义。
通过点阵图很容易想明白30个4相加这种繁琐的累加计算,可以换个角度,按4个30相加去算,就容易多了。

第三课:乘法的另一个含义——倍数
怎样数青蛙又对又快?眼睛是嘴巴的加倍,腿又是眼睛的加倍。
加倍就是2倍,从2倍数引出更一般的倍数。并且在重复加法的基础上引入倍数,和前两节课联系紧密。

倍数应用的一道实际问题——做蛋糕:做不同数量的蛋糕,所有材料都需要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


第四课:一直加倍的魔力——《奇妙的种子》详细解读
先通过加倍算体会基数不同,数的增长速度就不同;
然后用很长的课时共读安野光雅的绘本《奇妙的种子》,把绘本的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的表格统计语言,感受这种语言的简洁与高效。填表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应用题分析和计算,参照绘本插图验证结果,复习了乘法。
最重要的体会是如果基数每次回到1,那么重复多少年都没有变化;但凡基数从1变成2,再去加倍结果就很可观,所以男人意识到问题的后几年,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五课:五个五个数和十个十个数
直到本节课前,前面算乘法一直是用累计加的方法计算,重在体会乘法的含义。
这节课才开始为用乘法计算打基础,计算最基础的是数数,数数最基础的是五个五个数和十个十个数。把五个五个数和五的乘法口诀相对应,从5的口诀开始突破,基本没有难度,但却很高效,和下节课分割矩形算乘法承接紧密。
了解5的倍数和10的倍数的特征,知道一个整十数包含几个十、几个五,会算一个数乘10.

第六课:不背口诀也能算乘法——分割矩形算乘法
这节课非常重要,引入了乘法在点阵图基础上发展出的更一般的矩形模型:矩形的长和宽是两个乘数,矩形的面积是乘法的运算结果——乘积。这里不是面积公式,而是建立在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基础上的数量关系。
通过数网格数来得到乘积,而网格数量的数法可以多种多样,把大矩形切割成更好数也更好算的长为5或10的小矩形,是切割矩形算乘法的基本思路。

这节课的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后面乘除法的计算没有直接用公式,都是进一步运用分割矩形,在口诀生疏阶段完成乘除法计算,顺便记忆口诀。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大数乘除法、乘除法性质的学习也影响颇深。
至此,乘法三个方面的含义已经讲完。


第七课:除法——把乘法倒过来看

加减法互为逆运算,乘除法也互为逆运算,从一图四式能很好地认识到这种关系。
详细讲解除法的基本含义:
把总数进行分配,有两种分配方式,都是平均分:
1. 事先知道分给多少人——尝试着分的思路
2. 事先知道每人分得多少个——连续减的思路

第八课:分一分,算除法
首先按上节课除法的两种思路计算除法,基本没有用到口诀。
然后继续深入,探讨了有余数的实际问题。尝试分能够知道每次分配的数额越大,分配速度就越快,越能少分几轮,但要注意每次分配的总数不能大于剩余的数量。

通过一道人民币分配的题,复习了钱币的兑换,也进一步探讨如果引进分数和小数,可以解决有剩余的问题。
第九课:从倍的角度以及矩形的角度来看除法
倍的角度:谁是谁的几倍?谁大谁小?已知什么求什么?

矩形的角度:还是之前的网格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矩形角度来直观认识带余除法:

第十课:活动操作课——乘法表、百数表、倍数连点画图、大数乘除法
本节课涉及到的表格和游戏可以提前打印,贯穿到整个系列课程的学习中,会算一道乘法,就把对应的乘法表补充起来,学一个数的倍数,就在百数表中涂色找规律,在对应的倍数连点图中画一画,更加熟悉累加和倍数的联系。

最后一部分是大数乘除法,是这个系列课程学完对小朋友实际能力最有效的考察。



本系列课程的分节详细介绍已完成,其他补充见下篇。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