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羽觞沙头渡,祓禊桃花泊春坞——上巳节
三月羽觞沙头渡,祓禊桃花泊春坞——上巳节
目录:
一、洋洋暮春,厥日除巳——上巳名称略考
二、佩兰祓禊,流觞雅集——上巳风物节俗
三、华夏之根,扶桑之木 ——传统文化失落的喟叹
四、上巳节诗文赏析
五、上巳复兴方案设计
“暮春春服成,粲粲绮与纨。金雀垂藻翘,琼佩结瑶璠。方驾扬清尘,濯足雒水澜…… ”
—— 北周·庾信
“生生不息的时光,从彼黍离离的沣滈流往蒹葭苍苍的雒水,流过先秦蕑草遍地的溱洧,流过秦汉绵柳轻飏的渭水,流过大唐杨花迷离的曲江……冲走了漂浮的羽觞,模糊了丽人的身影,如花的笑靥化作涟漪散去,逝者如斯。”
——题记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一、 洋洋暮春,厥日除巳——上巳名称略考
夏历三月初三日曾是华夏传统的上巳节,那是一个以洁净、丽人、流觞和雅集做关键词的隆重节日。同诸多华夏传统佳节一样,它已消失在漫漫的岁月涟漪中;如今,只有在遥远的东
瀛,在三月桃花中的女儿节里还能依稀觅到她远去的身影。
上巳节,因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
干支纪日法相传从轩辕黄帝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完整的六十干支,所以至少在殷商时代干支纪日就已经明确使用,并且始终从未错、乱、断过一日,一直延续至今,可谓是世界纪日史上的一个奇迹。三月的第一个地支为巳的日子,就是最初上巳的节期。
上巳节用巳日。可能与腊祭有关,腊祭用戊日是汉承秦的风俗。另外这也可能受到了战国“建除家”择日方式的影响。所谓建除家,是以建除十二辰定日吉凶者。按《淮南子·天文训》记:“(正月)寅为建,卯为除,辰为满,巳为平,主生;午为定,未为执,主陷;申为破,主衡;酉为危,主杓;戌为成,主小德;亥为收,主大德;子为开,主太岁;丑为闭,主太阴。”十二建除中六吉六凶,其中巳为凶日在《尔雅》中也有反映,其记道:“(太岁)在巳曰大荒落”。辰巳为凶的观念甚至已深入先人的生活观念,据《后汉书·郑玄传》载,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岁在庚辰,是年春,郑玄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他醒后以谶验合,知命当终,后来不久便去世。北齐刘昼在《高才不遇传》中对此做出了总结性评论:“辰为龙,巳为蛇,岁到龙蛇贤人嗟。”虽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但这个带有秦汉时代特色的谶意故事现在听来还是有些阴凉气的。不过,纵观历史,怪力幽冥在阳气甚重的华夏地界终究无法主导,先民深信,但凡有凶,就一定能寻到破除之法。何况祖先们的确聪明,建除家用了以凶克凶的法子,让两凶相遇强者胜,以满破平,如《越绝书》载:“执辰破巳。”所以,三月(辰月)上巳正是这样一个破除巳凶的重要日子。
故此,上巳还作上除、除巳。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说:三月建辰,则巳为除日,故“‘上巳’一曰‘上除’”。上除之除,即破除之意。这样一翻译,上巳的节日内容就很清楚了。晋左思《齐都赋》有上除的用法:“太阳季月,上除之辰,无大无小,祓于水阳。”,至于除巳,与上除同意,如东汉蔡邕《禊文》讲:“洋洋暮春,厥日除巳。”
汉时,祓禊这一隆重的礼仪宗教活动确定在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后为了方便记忆,人们干脆将上巳节固定在了三月初三日,如《晋书·礼志》所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从此,三月三日天气新。在这个灭凶除巳的日子中,化凶为吉的破除之法就是祓禊(fú xì)。上巳的名称首见于汉代典籍,但祓禊的习俗周代即有。《周礼·春官》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之句,东汉郑玄对此注解道:“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用春季的清泉和有杀菌功效的兰草洗浴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科学依据的。
二、佩兰祓禊,流觞雅集——上巳风物节俗
祓禊修洁
祓禊是上巳最古老的习俗。华夏先民重修洁净身,尤好洗浴。这种带有宗教仪式的洗浴称为祓禊,祓,是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祓禊,即洗濯以除去凶疾的祭祀仪式。一年中有禊日多个,例行固定的便是三月时令的“春禊”以及对应的“秋禊”。祓禊之俗的起源已不可考,有可能源于上古。周代时,天子指定专职的女性神职人员掌管此事,《周礼·春官·女巫》曰:“女巫岁时祓除衅浴。”
两汉祓禊流行,张衡《南都赋》记载了西汉时的春禊:“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在《汉书》和《后汉书》的礼仪志中都有类似的记录:“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即病),为大絜。”三月上巳,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要去水边洗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污垢和病害,人们将这一活动称为“大絜”。上巳节祓禊从东汉开始盛行于朝野。
晋张华《上巳》云:“姑洗应时月,元巳启良辰。”乐府诗集还有《祓禊曲三首》,大约就是《西京杂记》所说“汉宫三月上巳张乐於流水”,一直因延到唐代,传以为曲。
一般规律,先有节日,后有故事。关于上巳的起源,南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了晋代两位尚书郎在晋武帝面前的一番争论。尚书郎挚虞认为,上巳节来源于汉章帝时一个与亡女有关的故事:据说平原徐肇,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全部亡故。一村人觉得很奇怪,于是纷纷相携至水滨盥洗以驱除不祥,遂因水以泛觞,曲水之义起于此;另一位尚书郎束皙却认为:周公城雒邑,因流水以泛酒和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奉水心剑,这两事才是本源。而“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大概是朴实的解释更可信吧,争论的结果是挚虞得赐“金五十斤”,而束皙却左迁为阳城令。
很多节日的起源故事都有很明显的附会痕迹,但人们依然津津乐道,千载不休。习惯成自然的力量是很大的,这个故事不仅让上巳祓禊的古老习俗再一次得到巩固,还传到日本,使上巳节在日本发展成为女儿节。
上巳是唐代三大节日之一,虽然祓禊不再是唯一的节俗,但依旧是重要的一样活动。崔灏《上巳》诗“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就描写了长安祓禊倾城出动的盛况。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应制》“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则是宫廷祓禊的记述。其中最为动人的则是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了,如今依然脍炙人口。
唐以后流觞聚会的禊饮之俗渐衰。南宋范成大在《观禊帖有感三绝》中伤感地叹道:“三日天气新,禊饮传自古。今人不好事,佳节弃如土。”自此,上巳的祓禊逐渐衰落直至消失。
欢会游春
先人行事很讲究顺天应时,在先人看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仅只是自然界的变化,也是人应遵循的规律。因而春日不狩不渔,以利万物繁育。《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上巳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欢会时节。不仅顺天,还是国策,谁不遵从是要受罚的。那一天,青翠的大地上四处飘扬着欢歌笑声,青年男女们结伴对歌,互赠信物,在清新的水湄山阿私定终身。这是一个很美的场景:芍药,蕑草,士与女,还有“浏其清矣”的溱水洧水……一切如《诗经·郑风·溱洧》所现。《溱洧》是一首很美的诗,可惜如今人们却很难体会其中的虔敬和真挚,注意力偏离那种令人感动的生
命张力,转向了别处。
在日月流转了很久以后,人们不再有当初的思无邪,且随着伦理观念的加强及婚姻制度的完善,原始的以繁衍为目的的春日欢会显得没有那么必要了。不仅国家政策不再鼓励,社会伦理道德反而进行制约。但唯一没有变的是人们对春日降临的热情。毕竟冬日依然难熬,大地回春依然是久旱逢霖样的喜事。对于少受冬日折磨,又难有亲近自然机会的今人来说,怕是很难像先人一样体悟春天的涵义了。《论语·先进》记述: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各谈其志,曾子勾画出这样一幅图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并不玄远,所向往者,便是这样一幅融融的上巳游春图。
这样的图景在西晋陆机的《日出东南隅行》中有更妍丽的描绘:
“暮春春服成,粲粲绮与纨。金雀垂藻翘,琼佩结瑶璠。方驾扬清尘,濯足雒水澜。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南崖充罗幕,北渚盈軿轩。清川含藻景,高岸被华丹。馥馥芳袖挥,泠泠织指弹。
悲歌吐清响,雅韵播幽兰。丹唇含九秋,妍迹凌七盘。赴曲迅惊鸿,蹈节如集鸾。绮态随颜变,沉姿无定源。俯仰纷阿那,顾步咸可欢。遗芳结飞飙,浮景映清湍。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
宋以后上巳渐衰,不仅禊饮不盛,连游春踏青的活动也逐渐淡化,节俗无存,节日仅成为一个文人墨客借景抒怀的日子。宋人周必大有诗句“修禊归来却踏青,临流谋野两关情”,《全元散曲》倒是有一曲传神的上巳描绘:“修禊潭,水如蓝,车马胜游三月三。晚归来,酒半酣,笑指西南,月影娥眉淡。”明代弘治年间,江苏《吴江县志》记载:“上巳日,郡人倾城而出,游于百湖山水间,邑亦有游者,是日喧盛,饮者、博者、交易者、闲观者,不下万人。”至此,上巳节完全成为一个外出聚会的日子,其原先的节俗消散殆尽,已无特色可言。
招魂解神
招魂续魄、解神还愿的内容或许是祓禊和春会仪式的附属。《溱洧》本是上巳水边祓禊春会的
写照,而韩诗注《溱洧》则曰:“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人们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
北周虞信有一首很有画意的《春赋》:“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日暮下河边的“解神”多少有一些萧索的意味。中古前的节日远没有后世那般热闹,但后世也少了之前那份对天地的虔敬和心中的宁静。所谓解神,即还愿谢神。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世间善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解谢土神,名曰谢神。”束晳答晋武帝曲水之问提到的“周公卜筮定东都,建成后流水泛杯而饮”的故事,也是一种得福于天的欢欣与酬谢。
高禖祈子
上巳另一起源甚早的古俗是高禖祈子。“禖”同“媒”,禖又来自于“腜”。《说文·四下骨部》:“腜,妇始孕兆也。”《广雅·释亲》称:“禖,胎也。”又传:高辛之世,玄鸟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后代帝王立高辛为媒神,称高禖(媒),高禖神掌管婚姻生育。又因古时祭祀高媒大多是在郊外,也有称“郊禖”的。按十二地支纪月法,三月为建辰之月,“万物发生于辰,而归寂于戌”,三月正是迎接生命降临的时节。
上巳日的这一求子之俗一直流传。还产生一种“曲水浮素卵”的风俗,多见于魏晋南北朝记载。
晋人张协《洛禊赋》讲禊日“祓除于水滨……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中河”。晋潘尼《三日雒水作诗》有“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之句。晋以后,浮素卵变成浮绛枣。梁萧子范《家园三日赋》说“浮绛枣于泱泱”;庾肩吾《三日侍兰亭曲水宴》也说“参差绛枣浮”。
还有一些上巳求子之俗的孑遗:《三辅黄图》卷四说汉代长安有“百子池”,上巳时人们在此张乐,应是求子之地。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二二中说宋代金堂县有一井,“每岁三月三日蚕市之辰,远近之人祈乞嗣息必于井中,探得石者为男,瓦砾为女”。
曲水流觞
世俗欢乐在民生中的比重与日俱增,而近古以前的质朴、庄重、虔诚与宗教气氛一并淡去。古老的上巳节本源自更古老的祓禊仪式,而后则逐渐演变成了水边宴饮赋诗的风雅活动。曲水流觞、宴饮雅集逐渐登上三月初三日的上巳舞台,成为这一节日的主打活动,尤为文人雅士所好。
流觞,亦称流杯,美其名曰曲水流觞、九曲流觞。诸人投一木杯于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其人取而饮酒,同时赋诗一首。觞一般是角质或木质等轻材料制成,因此可以悬浮于水,另有一种陶制的杯,两边有耳,称为“羽觞”,羽觞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或木托盘上。曲水流觞源于周王修禊饮于曲洛时,一只酒觞不当心掉入了雒水,流杯泛波,下游捡杯人一饮而尽,兴致大好,故谓之“月光禊洛”。《逸诗》云:“羽觞随波泛”,不知是怎样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按照此说,流觞就是一次美好的歪打正着。
魏晋是个褒衣博带、杂裾垂髾的风雅时代,文人墨客于水滨修禊少不得诗酒,随即,雅集中流行起了这种颇具风雅的游戏。晋《荆楚岁时记》所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张华《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第二首有“羽觞波腾”之句,前引潘尼诗的“羽觞乘波进”,鲍照《三日》诗的“临流竞覆杯”和庾肩吾《三日侍兰亭曲水宴》的“百戏俱临水,千钟共逐流”,都描绘了流杯的盛大规模。可见当时曲水流觞在士人雅集中已相当流行。
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觞记载是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兰亭修禊活动。东晋永和九年岁次癸丑(西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召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四十二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举办了首次兰亭雅集。饮酒吟诗,共得三十七首。《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这次上巳修禊,不仅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还为后世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曲水流觞在魏晋时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唐时此风犹盛,至宋渐稀。
上巳是唐代三大节日之一,在节前五天,按照官吏职位高低,分赏一些宴会费用。从唐代诗歌内容来看,举行过上巳宴的地方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可以“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的曲江。
曲江古称曲水,取流水屈曲之意,在今西安东南的大雁塔附近。这个地方在秦代曾建宜春苑,汉代建乐游园,唐开元年间再度加以修复,成佳境。这里“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低丛拂砌繁。归浇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销千门”——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圣芙蓉园》。天子常在此宴赐群臣,既可彰近民之心,又可风雅“曲水流觞”之意。
上巳式微,这种流觞的活动却保留下来,逐渐移进了室内,只让酒杯在宴桌上“漂流”,传到谁面前谁就要饮酒吟诗。比如这诗如规定必须带“月”字的,便称之为“‘月’字流觞”。当上巳逐渐远离了水的灵气,酒与诗这两样风雅之物也渐渐带了浊气。上巳最后消失,而单单这种斗酒游戏的留存也只是无奈而悲哀的买椟还珠。
流觞之俗,还以流杯亭、流杯渠等形式得以半自然化的保存。据东晋郭豫生《述征记》载,洛阳城广场门北,即是魏明帝的流杯池。北京的故宫乾隆花园、中南海、潭柘寺、香山等地也有微型亭子或微型水渠。水渠是在石基上凿成的细小沟槽,曲曲如蛇蚓,灌水而作“曲水”之势。皇帝题写匾额为“禊赏亭”“流水音”等,一般通称流杯亭。可见曲水流杯之俗传至清代。然而这时,上巳山林郊野的流觞雅趣变成达官贵人们不拘时节、不畏风雨的随时“亲近”。流觞的游戏是保留了,但哪还有一点上巳流觞的神韵?
上巳射礼
北朝至唐,上巳还有射箭、射礼的礼俗。陆翙《邺中记》记述羯族后赵石虎在邺城筑有华林园,三月三日与公主妃嫔“临水施帐幔,车服灿烂,走马步射,宴饮终日”。
《隋书·礼仪志》记载了北齐的上巳的骑射风俗:“后齐三月三日,皇帝常服乘舆诣射所,升堂即坐,皇太子及群官坐定,登
歌,进酒行爵。皇帝入便殿,更衣以出,骅骝令进御马,有司进弓矢。帝射讫,还御坐,射悬侯又毕,群官乃射。”如果说这种射箭活动还只是北朝胡人纯粹的弓马习俗,那么北周庾信所作《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中提到的上巳骑射已经有那么一点汉民族“射礼”的味道了:“既观贤于大射,乃颁政于司弓。变三躯而画鹿,登百尺而悬熊。繁弱振地,铁骊蹋空。礼正六耦,诗歌九节,七札俱穿,五豝同穴。弓如明月对堋,马以浮云向埒;雁失群而行断,猿求林而路绝。控玉勒而摇星,跨金鞍而动月。”
春季狩猎是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风俗,这大概是上巳节出现射箭这一节俗的原因。不过,随着隋唐帝王对华夏礼仪的匡扶,上巳节的骑步射活动正式采用了礼乐相和的华夏射礼,成为一种新的节日风尚。不过,此时的上巳骑射并未完全消除。
射礼在周礼五礼中属于嘉礼,射礼中的“大射”是一种国家级的礼仪。唐代上巳时,大射礼盛于宫廷。《唐会要·大射》记载了太宗、高宗、玄宗时多次举行大射的事件。玄宗时大射礼已染上拜金的恶习,“开元四年三月三日。赐百官射。”为了更有看头,对射箭出色者将赐以马、绫、布帛等,故《旧唐书·许景先传》里很讽刺地把上巳节称为“赐射节”。因奢靡之嫌,开元八年(西元720年)在许景先的建议下,大射被废止。
戴荠插柳
上巳节以香蕙药草除晦的观念一直流传下来。最初喜用兰草,后来,暮春时节遍地的荠菜花得到青睐。如今的三月三日这天,南京人都习惯用荠菜花来煮鸡蛋,祈福去灾,可谓上巳孑遗了。
荠菜
据说可祛虫蚁。南宋所撰《岁时广记》卷一九引《琐碎录》说:“淮西人三月三日取荠花铺灶上及床席下,可避虫蚁,极有验。”苏东坡《物类相感志·总论》也说:“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灯檠上,则飞蛾蚊虫不投。”
明代时上巳日很流行头戴荠菜花。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谬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在一些明代地方志中多提到戴荠菜花有丰年之兆。
荠菜花的第二个功效据说是明目。嘉靖河南《永城县志》:“男妇多出采荠花插之终日,俗云避眼疾。”在顾禄《清嘉录》中有记载:“荠菜花,俗呼‘野菜花’。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呼‘眼亮花’。”荠菜花驱虫明目的效用在南唐陈士启《食性本草》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都被予以肯定。 后来还时兴一种“亮眼糕”:“隔年糕油煎食之,云能明目,谓之亮眼糕。”可见,上巳戴荠而来的明目,本身也成了节日里一种单纯的祈愿。
柳也是带有芳气的避虫草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唐中宗时,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戴之可免虿毒。元代大都人认为,三月三日可脱贫穷,居民以菽黍秸做成圆圈套头套脚,然后掷之水中,表示脱去穷晦,这有些祓禊传统的延伸。戴柳外还有插柳,乾隆山西《武乡县志》说,三月三日“士人取柳枝遍插墙壁间,谓之驱毒蝎”。此外还有其他风俗。
上巳杂俗
其一,鼠麹饼团。
《荆楚岁时记》说,三月三日这一天,采摘鼠麹草,用蜜汁加粉调和,做成饼团,可以治疗时气病,认为三月三日与不好的时气相连。类似的在崇祯时的《海澄县志》中可寻:“采鼠草、麹草合粉为粿,荐祀之余,以相赠送。”令人想起《荆楚岁时记》的这番记载,此俗可谓源远流长。
其二,星神祀。
《梦粱录》记,南宋时道教认为,三月三日为北极圣佑真君的诞辰。这位神是北极星的人格化,在杭州一带祭祀颇为隆重。此风俗流传到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也有相似的记载;三月三日北方兴盛的是玄帝祀。玄帝,即为玄武帝,又称真武帝、荡魔天尊,也是道教大神。玄武形为蛇与灵龟的合一,在四灵中是主北方的星辰。宋代称其为真武。明永乐帝朱棣兴起于北方,故对玄武崇敬有加,民间的玄帝祀从而更加普及。
其三,晴雨占桑,蛙鸣占农。
北魏贾思勰引六朝以前《杂五行书》说:“欲知蚕善恶,常以三月三日,天阴无日、不见雨,蚕大善。”南宋范成大有诗“薄暮蛙声连晓闻,今年田稻十分秋。”
清顾禄《清嘉录三月·田鸡报》:“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曰:“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
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动物对自然气候的敏感远甚于人,这些是有一定依据的。
其四,抢童子。
在四川温江地区的武阳一带,城隍庙台子坝在做过法事后,将祭过神的木雕童子从台上丢下来,围观的青壮年顿时如海水般翻腾,激烈争抢。抢着后,晚间备齐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着木雕童子,骑马送与事先约定的有钱而无子的人家,主人办酒席以作酬答。此俗可能是上巳高禖的变异孑遗。
三、华夏之根,扶桑之木 ——传统文化失落的喟叹
三月三日①是日本五大节日之一的上巳节,又名女儿节、雏祭或桃花节。这一天举目尽是身着和服的妇女。象一朵朵桃花开在街头,仿佛在提醒匆忙的行人春天已经来临。神社里这一天通常都有祓禊除厄的活动,有女儿的家庭,也会在一个特备的各层台架上摆起“偶人坛”,并制作一些特殊的节日食品,来为自家的千金祝贺节日。
①日本国在明治改历之后已经将全部传统节日改在西历之上,上巳の節句亦已改在西历3月3号了。
在日本,关于三月三日节俗的最早记载与中国人熟悉的曲水有关。《日本书纪》显宗天皇元年(西元485)三月条记:“三月上巳,(天皇)行幸后苑,令设曲水宴。”至于曲水流觞,《增山井》称:“曲水宴,流盃于曲水,始于日本记。此亦始唐土。”曲水流觞的习俗传到日本后最初主要在天皇和贵族间流行,民间鲜有记载。在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当时的日本人不仅在这一天和中国人一样禊祓除邪,而且仿效晋人一样设“曲水之宴”。前面提到的《续齐谐记》对日本上巳节有着直接的影响,束皙的周公雒邑说,多在日本典籍中提及。《续本朝文粹》载大江匡房《羽觞随波赋》,称:“昔周公之卜城也,瞻彼东雒,建我西周。开翠罇于岸上,滥羽觞于波头……原夫豫游择地,欢宴传风。其说闻于束氏,其义起自周公”。
日本在平安时代(西元794~1192)引进了中国唐朝的上巳节的风俗,三月上巳日那天,人们用纸做成人形状,放入河流飘走,寓意祓除病晦。后来这些漂流而走的偶人娃娃逐渐演变成为这个节日的亮点。至于日本为何以三月三为女儿节,或许因为挚虞所主张的“徐肇传说”与女儿有关。
那么回顾自己,我们的上巳又怎样悄然消失了呢?分析一下,大概有一些缘由:
其一,恐怕与宗教心理的淡化有关。上巳三大节俗之一便是祓禊。当沐浴中的宗教仪式淡去后,便是一种没有什么趣味的生活习惯。祓禊的除凶去晦之俗逐渐变异成为各种形式,如脱柳圈、漂偶人等。
其二,恐怕与国运衰落、文化荒颓不无关系。流觞兴于魏晋至隋唐的文人墨客间。唐以后国运衰减,繁华散尽,人们宴游欢乐心思自然颓减。诗词歌赋是中国原生的文学方式。华夏祖先最早对意境的品味更大于对讲故事的兴趣。流觞之俗正基于这种文学特点。宋代之后,诗词荒芜。从南北朝起,游牧民族的入侵便深重地影响了华夏文明,唐宋时对华夏文化的修复挡不住蒙古人的狂飚席卷。华夏文明又一次迎来了巨大的劫难。人们不再钟情于诗风词韵,转而投向戏台子上的五彩斑斓。诗意
不再,上巳何处寄托?
漫漫几千年,中国人经历了一个从浪漫到理性,再到功利的嬗变过程。上巳的那些事儿,是否还能回到眼前?还是继续成为我们眼中的异域风情和浪漫?
四、上巳节诗文赏析
上巳天然就带有一种浪漫特质,使得它在流传中被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熏染包绕,成为一个在中国文学史、民俗史上有特殊地位的节日。从先秦流传开始,从未少过兰草芬芳,到了盛世大唐,自由绮丽的文学使这一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更加富丽多彩的面貌。
[诗经 郑风 溱洧]
这大概是早期最有名的上巳诗,《溱洧》屡为后世争议,同时又屡为后世取材。“方涣涣兮”“浏其清矣”两句尤为生动——冰河解冻、春水荡漾的生机画面跳脱而出。上巳日那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少男少女些许羞涩而又淳朴勇敢的爱情,如同岸边的野芍药,曾经生动而认真地开放在那片已经消失的清朗天地……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祓禊曲三首] 乐府诗集
《西京杂记》曰“汉宫三月上巳张乐於流水”,以后因循,至唐传以为曲。
昨见春条绿,那知秋叶黄。蝉声犹未断,寒雁已成行。
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何处堪愁思,花间长乐宫。君王不重客,泣泪向春风。
[兰亭序] 王羲之
后人常谓右军书法雄秀而叹为观止,而其文亦行云流水;暮春嘉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 『唐』陈子昂 《全唐诗》 第84 卷56 首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
群公禊饮,于雒之滨。
奕奕车骑,粲粲都人。
连帷竞野,袨服缛津。
青郊树密,翠渚萍新。
今我不乐,含意□申。
[丽人行]『唐』杜甫
杜子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繁花渐欲迷人眼的上巳、长安和大唐……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乱后曲江中]『唐』羊士谔
安史之乱、甘露之变……直到最后天下再次的分崩离析。曲江、上巳曾经的繁华随着大唐颠峰、中华辉煌的衰落而清冷——
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静空地灰,直至春深不似春。
[新荷叶] 『宋』辛弃疾
论文思的细腻,谁抵得过宋人?初看以为要写春情,笔一转,又说到了别处。结尾竟拿了后世文人揶揄。宋代的上巳已没有了唐的繁丽,但对于是日春思的刻画,却是独到见解。
(上巳日,子似谓古今无此词,索赋)
“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且题醉墨,似兰亭、列序时人。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
[墙头马上 第一折]『元』白朴
元代,上巳风情出现最多的地方是古代的戏剧里,比如这一句:“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雒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
五、上巳复兴方案设计
看似已经作古的文化事物,往往会喷薄出惊人的生命力。华夏衣冠、冠礼、笄礼、上巳节……
不正是历经了漫长黑暗后枯树上萌出的新芽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展望一下复兴后的上巳节吧。
纵观古来的上巳节俗风尚,我们总结了一些与上巳紧密关联的关键词,围绕这些关键词,在传统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新时代的节俗设计。
上巳节关键词:水,香草,春天,生命,流觞,诗,酒,女儿……
【水,香草,春天,生命——重温祓禊,亲近自然】
套用今人一句俗语:水是生命之源。上巳与水有着不解渊源。传统
祓禊,体现着人们对生命与自然的亲近和向往。而二者间的媒介就是这天地间的灵秀——水。水边生出中国文化偏爱的香草芳荪,生出芳草萋萋的意境。在先人看来,高洁的香草有驱邪能力。暮春三月,香蕙遍地,香蒲、白蒿,还有《溱洧》里提到的蕑草,于人身体都有裨益。深谙天人之道的华夏祖先大概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们的后代竟然要为环保事业奔波呼吁、狼狈不堪。
祓禊传统是兰汤沐浴,可惜如今的洁净水源和人群比例远远失调,那么祓禊仪式该如何对待呢?于山溪沐浴当然是首选,对于大多数而言,可以取其意而简化传统。
甲、“近古版”祓禊
山溪清冽,落英满溪……祓禊有别于普通沐浴和游泳,作为一项吉祥的仪式,裸浴的话可就煞风景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为祓禊仪式特别准备“浴衣”,姑且名之“禊服”吧。对女子来说,诃子等古典型外穿式内衣是不错选择。热播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许多温泉浴的场景,公主王妃们的“浴服”就很值得借鉴。
友情提示:远离深水,注意安全,谨防感冒。
乙、“简化版”祓禊
到山谷溪流的郊外游春。将事先采摘好的兰草香芷洒入水中,濯洗脸及手。手持香蕙,在河里蘸水,互相洒在头上、身上,同时心中许愿以消灾祈福。
丙、“室内版”祓禊
如果那天无法出游,也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在举行一个室内“祓禊”仪式。首先在花店买一两枝香草,准备一些药草熏香,一只盛有清水的木盆或陶(瓷)罐 ,蘸水互洒。
友情提示:祓禊仪式毕竟源自宗教仪式,希望不要走上泼水节一样的狂欢路线;祓禊仪式中,建议着汉服礼服,否则,仪式的庄重、优雅将无从谈起。
丁、其他去晦的仪式
可效仿先人脱柳圈、漂流去灾方式。头戴柳条编织的帽圈,或野花芳草,折纸船、偶人之类,嬉游结束后将戴过的柳枝、花草,以及折好的纸船、偶人之类放入河中漂流。寓意它们将带走病晦。
【水,流觞,诗,酒——让宴游更有文化气息】
祓禊礼仪之后可举行青年男女的聚会活动。君子手持佩兰草,彬彬有礼地赠花于淑女,本是上巳最优美的景致之一。先民喜爱的兰草清新幽雅、象征品格与爱情的花草都是佩赠的佳选。当然,也可不拘形式,采撷山野清新花草相互赠送。众人也可踏歌而舞、清弦雅歌。其乐融融。
友情提示:男子当有君子之风,女子也应有淑女雅韵。
“曲水流觞”是上巳著名的节俗,虽说后世逐渐移进室内,但凭心而论,没有水的“流觞”,韵味陡低,不过,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节俗选择,也是有意义的。
这样,“曲水流觞”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有山林自然之水的流觞,比如“兰亭雅集”式;
第二种是凿石成曲水的流觞,比如各种流杯亭;
第三种就是宴桌上的诗酒流觞了。这种酒令雅致又不失欢庆。
民间一些文化协会、教育机构、社团组织,不妨可以考虑在夏历三月三日这一天组织流觞雅集活动:找一条蜿蜒曲折、不宽阔的溪水,大家身着汉服盛装,在两岸席地而坐,选出一人担任“司仪”,负责斟酒捞杯。先在一只轻质、特制的觞里倒上半杯酒,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中,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觞在谁的面前滞留徘徊,就由司仪将觞捞起,送到谁的手中,此人将此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或者表演其他的绝技;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赋诗或表演的话,那他就要被罚酒三大杯,或者罚他换当司仪,进行下一轮流觞……
近年来,有倡议者提出复兴“兰亭雅集”活动。2005年9月,浙江省将兰亭雅集作为“文化空间”申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举措。如果我们的节日按照这个模式进行,还有人会喟叹,中国的节日文化就剩下吃了吗?
友情提示:此举可拓展旅游项目开发思路
【水,香草,女儿——上巳水边多丽人】
传统的女子之美,不需任何形容词,仅以两物比拟即可,即“水”与“香草”,盖取水之温婉与香草之芬芳。上巳自古便有着浓郁的女性气息,虽不像日本那样明确定为女儿节,因为华夏上巳的内涵要远远多于日本国,但丽人的身影永远是上巳水边一道绝美的风景:一千多年前的这天,长安城里的妙龄女孩多会穿着华丽的衣裳临水嬉游。垂柳依依,春水漾漾,燕舞莺啼,芳草萋萋……今天,女孩们何不再次穿起这样美丽的传统服装,临水照花,佩兰祓禊,濡染水的灵气?
说到适合上巳节的服饰,应该非我们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汉服莫属。不管是从文化渊源、季节气温、气质美感等方面考虑,端庄典雅的汉服是唯一适合传统上巳节的民族服装。古老浪漫、源远流长的美丽传统,只有与之同样积淀深厚的汉服可以承载;裙袂招展、帔帛飘飘的动感气韵,也只有汉服可以展现。盛装女孩们与春水绵柳相映成趣,我们就会依稀看到一千多年前那《丽人行》的动人场景。
(完)
注:
西历即是公历(格里高利历)
夏历即是农历

修订跋文
此文底本为溪山琴况与蒹葭从风二君于丙戌年所著之传统节日复兴计划中之上巳节
复兴方案。此华夏复兴先行者之努力,吾辈敬仰之。但溪山、蒹葭二君涉猎广博,博学多才,然对岁时节令、诸夏历法方面则因为当时资料匮乏和网络诸说汇杂,资料亦相对杂乱等原因,导致真伪难辨,所以无心之下使文字内容存在一些小讹误,但此绝非溪山、蒹葭二君之责任,吾辈对此绝无任何苛责之心。但吾诸夏文明传承千载,历经磨难,想吾泱泱华夏文明,还应正确传承之。鄙人不才喜吾诸夏天文历法岁时节令之事,所学十载略懂皮毛,所以遂起修订厘正之心。每每至此想吾诸夏传统节日,已近危殆。众多不知吾诸夏典雅节日,灿烂文明。仅知传统节日者,吃吃喝喝之契机。叹哉!虽西洋节日盛行与社会本属个人自由,本不宜干涉。但岁时节日,实乃民族文化之根脉与道统所系也。鄙人虽能力有限,但仅愿尽绵薄之力而已。所以提笔修订,恐有不尊前辈劳动成果之嫌疑,删改原文亦非文人之礼,但事出有因,还望众君见谅海涵。此举绝无私心,只为想向大众传播正确之诸夏文明矣。鄙人此心,望溪山前辈在天之灵、蒹葭从风君谅之,望炎黄始祖恕之。
农历乙未年十二月十八日戊申(公历2016年1月27号)
宇谦恭跋敬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