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No.35 切莫指鼠为鸭 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人际关系

2023-06-12 12:16 作者:憨妈琪琪  | 我要投稿

6月1日,江西一高校食堂“火”了,有位学生在饭菜里发现疑似老鼠头的东西。食堂阿姨一口咬定是鸭脖,不可能是老鼠头。鉴于官方公信力式微,目前是鼠是鸭,仍然是个谜。

 

据我观察,有些父母颇喜欢“颠倒黑白”、“正话反说”,但就是不会正向沟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正向沟通”这一话题。

 

正向沟通,是指父母秉持着和善坚定的态度,换位思考,对孩子表达共情,并直接明确地告诉孩子他可以怎么做。必要时,建议父母以身示范。



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些话?

 

1、孩子挑食时——“怎么会不好吃呢?明明是你爱吃的菜啊!算了,不吃就不吃,反正瘦了吧唧,被欺负的人也不是我。”

 

2、孩子看电视时——“你再看,眼睛就瞎了。”

 

3、孩子让父母帮忙拿玩具时——“你没长手啊?”

 

以上三句话,我都说过。然而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有样学样,父母咎由自取。

 

儿子屡次对我说:“妈妈,你再看手机,眼睛会瞎。”

 

他“鹦鹉学舌”的过程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妈妈,你听不懂人话吗?”

 

我大惊之余,求助孩子爸:“儿子怎么这样说话,跟谁学的?”

 

孩子爸说:“是你有一次,对他这么说过,你真的说过。”留我一脸愕然,我全然忘记讲过这句话。

 


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能够听懂,并深深记住自己该怎么做。但实际上,将黑说成白,或者说反话,不仅让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真实意图,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会认为自己很蠢、很笨,妈妈不喜欢自己。

 

如果父母长期不好好说话,孩子会面临三个选择:

 

1、封闭自己。孩子不管有什么问题、困难或委屈,都不会和父母说,导致自己多次踩坑、吃亏、受伤;

 

2、伤害父母。用父母的说话方式,“回敬”父母,让他们自食其果;

 

3、伤害自己的孩子。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复刻父母的言行,毫无反省意识。



从小到大,我父母很少和我好好说话。记得研一暑假,我用做家教挣得的钱,去四川旅游,给家人都购买了礼物,却换来我爸一句——“你是大款吗?”

 

也许我作为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行走,不配享受吧。

 

当我成年后,和父母提起关于语言的童年创伤时,他们说:“哪来的这些事啊?”

 

OK,我闭嘴。和原生家庭保持距离,是自我疗愈的方式之一。另一寻求内心自洽的方式是,写“憨妈琪琪”育儿号。

 

学习育儿,斩断语言暴力代际传递的链条。提醒自己察觉语言习惯,学会正向沟通和鼓励。

 


如何正向沟通呢?先看示例。

 

——“妈妈,我不想吃饭了,这个菜我不爱吃 。”

——“是的,宝贝不爱吃。如果为了长高,我们可以吃一点吗?下次咱们一起做大家都爱吃的菜哦。”

 

——“妈妈,给我再看10分钟电视,可以吗?”

——“宝贝,妈妈理解你非常想看电视,妈妈也想多看手机。上次检查视力,医生说电视屏幕会发出蓝光,导致近视。我们下次再看吧?”

(如果孩子还想要看,我会温柔而坚定地帮他关掉电视。)

 

——“妈妈,你帮我拿下玩具。”

——“宝贝,你是不是累了。如果你累了,妈妈可以帮你拿;如果你不累,妈妈建议你可以自己拿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哦。”

 


正向沟通的原理很简单,三步走:

1、稳定情绪;

3、表达共情;

3、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或者启发孩子如何做。


现实情景中,家长往往被“控制欲”或“父母身份意识”所支配,成为语言施暴者。


父母的言行和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家长不好好说话,最终都会反弹给我们自己。


事实是,看轻孩子的父母也会被孩子小看,这是人际关系的法则。亲子关系的本质也是人际关系。 

 

有时候,我们不妨像处理朋友关系那样,处理亲子关系吧!也许会有意外收获?



作者简介:憨妈琪琪公号主理人,南师大新闻学硕士,前记者,前名企管理层,阅读百本育儿书籍。现居家兼职,快乐育儿。



No.35 切莫指鼠为鸭 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人际关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