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老三重修开封城
在中牟县狼城岗镇有一个很不起眼的的村庄,名叫瓦坡村,它位于位于中牟县狼城岗镇政府所在地西南4公里处,北靠黄河大堤,南临连霍高速,东接开封市地界,西望雁鸣湖镇,仓狼公路穿村而过。别看这个村庄现在地势偏僻,名不见经传,可是它在历史上可是闻名遐迩,名震一方。他最出名的,也是最能让人称道的就是,该村还出了一个比较有名的大财主申老三,这个大财主在他那个时代干了一件让世人值得称道的大事,这就是他不仅重修了开封城墙,还独自出资修筑了瓦坡寨。

(耸立在瓦坡村头的申家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伴随着历史的车轮的碾压,今天的瓦坡村似乎没有了当年的繁华,但是申老三重修开封城的故事还在中牟的坊间传颂,申家人世代曾经居住过的申家楼还在那里耸立。为了了解申老三重修开封城的故事,笔者还特意走访了瓦坡村,拜谒了申家楼。站在申家楼前,看着那带着历史沧桑的古老建筑,仿佛它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那些带着历史光环的美好故事。在和瓦坡人谈起申老三的故事时,从他们的面相和神色上就可以感受到,他们仿佛有一种骄傲自豪的感觉。
京华门户瓦子坡 商业繁华已成昨
现在说,瓦坡村是中牟县狼城岗镇所属的一个行政村,其实他原先属于开封市或者说是清代的祥符县管辖,1965年4月经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将开封县的狼城岗公社划归中牟县领导。

(祥符县志对瓦子坡有描述)
据史料记载,瓦坡村原名瓦子坡,源于宋代初期,盛于宋代中期。是宋代著名的商业娱乐场所和三教九流的汇集地,号称“四大镇”之一。当时民谣称“开封古迹多,城西四十五里瓦子坡”。瓦子坡的破败与衰落是从金灭北宋后开始的。
瓦坡村为宋时京都西门外设立的一处大型娱乐场所,距当时京西“万胜门”不足20华里。因其距京都较近,水陆交通方便,又是宋室皇亲贵族及文武大臣去巩县宋陵祭拜必经之地,往返人等均于此休息游乐,地理位置优势得天独厚,各行各业逐渐兴旺繁盛。
再者瓦子坡西边距中牟县万胜镇不远,当时万胜镇又是是京西最繁荣的商埠之地,这里舟楫穿梭,商贾云集、商号林立,在此经营的富商大贾都要光顾这里。宋代的汴河从瓦坡村的南边擦身而过,当时,在瓦子坡南侧的汴河之上还有两个渡口,即西吴寺渡和东吴寺渡,汴河是当时通往京都汴梁的主要水运通道。北方供应京城的木材、皮货,南方的粮油、丝织品等货物都要靠汴河漕运在这几处渡口卸物品,大批的客商、行旅长年都乐于在这里观光游乐。由于便利的水陆交通,助推了瓦子坡的兴旺繁荣,也成为更多艺人的集散地。
据《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瓦子”是京城一代艺人的集中场所,昼夜琴箫声声,歌舞阵阵,灯红酒绿。来此的达官贵人、富家子弟、富商大贾及其他各色人等通宵达旦。娱乐业的兴起,带动商业、饮食服务行业快速发展,鼎盛时期瓦子坡规模宏大,各类坐庄流动铺面经营者近千家,占地方圆数里。
公元1126年正月初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次子完颜宗望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入侵中原,大军驻扎狼城岗,围攻宋都汴京,酿就了靖康之难。金人野蛮的烧杀,瓦子坡的商人、艺人、官家、百姓都纷纷南逃,使瓦子坡遭极端破坏。后来京城陷落,这里完全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特别是元初,北方游牧民族又一次占领中原,烧杀掳掠,使祥符、中牟横遭浩劫,生灵涂炭。而金、明后的几次黄河决口,更使中牟域内的良田、河道、村庄悉数淹没,这里变成了荒无人烟的草莽之地。
逃难来到瓦子坡 天意来财谋生活
如今在瓦坡村只要一提到申家,似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知道申家是一个大户,是一个财主,但是和老辈人谈起申家,他们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美好回忆。据传说,瓦坡村的申家其实不是瓦坡村的老户,瓦坡村明代以前叫瓦子坡。也就是元代以后,正是由于战火不断,黄河多次泛滥,瓦子坡的昔日繁华已经不复存在,到了明末清初,瓦子坡基本上成了残垣断壁,荒草湖泊,不成样子。
也就是在这个年月,有一年刮蝗风,闹天灾,庄稼颗粒不收,黄河北岸的滑县有一个姓申的人,因在家排行为三,所以人称申老三。为了生计申老三带着三个儿子和老婆一路向南逃荒,来到了瓦子坡(如今的瓦坡村)。当时的瓦子坡也没有几户人家,根本没有他们的安身之处。正当申老三犯愁之时,有位村民善意地说:“你们要是没地方住,就住村东头的场庵(过去村民用来晒粮脱粒,存放秸秆的地方。)里吧,不过这个庵里听说经常闹鬼,如果你们不怕,就先住在那里吧。”
常言说,人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申老三听了后心想,如今我是外出逃荒,死都不怕,还怕啥鬼啊。于是带着老婆孩子就住进了村东头的场庵里。到了晚上孩子们都渐渐昏昏而睡,两口子也晕晕乎乎地进入梦乡。结果到了后半夜,申老三朦朦胧胧似睡非睡地好像听到有个老头说:哎哎,别睡了,快起来挖银子吧。申老三猛地坐起来,看看这黑更半夜没有啥人啊,他赶紧叫醒老婆,老婆说:你是太困了,哪有啥人啊?睡吧。可是一连三天晚上都是这个梦,这不是一般的梦,于是他叫醒老婆到庵的后边用铁锨细心的挖着,只见一块木板盖着个缸,把木板拿去,啊!银子。再看看一旁,整整九缸银子啊!夫妻俩又惊又喜不敢声张,唯恐招来大祸,所以他们又把银子盖上了。
从此申老三明里以锻磨(过去说的石匠)为生,暗地里就琢磨着如何利用这些银子做生意。他在开封的繁华地段买了好多店铺,开封城到处都是申家的生意,从此发了大财。后来又在瓦坡盖起了几个豪华气派的大院,从此,申老三的名声响遍了大半个汴京城和方圆几十里。
树大招风惹人眼 无意插柳柳成荫
明朝末年,义军四起。为了防御义军攻打开封,官府决定整修开封城墙。但是由于国库亏空,规划造价极低,告示贴出以后,招来很多人观看。中意的人不少,但是,人们都知道,就这样的工程,官府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始终没有人愿意拦下这个工程。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急得知府坐卧不安。正在知府左右为难之时,平时与申老三在生意上有过过节的人,就想给申老三使个绊子,于是向知府建议说:"开封城西四十五里有个瓦子坡,村里有个申老三家大业大,挂过双千顷牌,相国寺、马道街还有他的店铺买卖。申老三很有本事,值此国难当头,申家理应慷慨解囊,为朝廷尽力,报效国家。您可以下令让他承包。官银不够就让他拿个人的财产顶上。
知府听了这个建议,想了想,心说这也是个没办法的办法,当下就写了一封书信,派人给申老三送了过去,先探探他的口气。申老三见信上说知府要他承包修复开封城,当时吓得目瞪口呆。忙对公差说:“我,我,我可不行!"公差就笑着说"哈不行啊不行?万里长城秦始皇都修啦,一个小小开封城会难住你申老三?这是府台人人抬举你!”差人说罢,扔下书信打马而去。
申老三的老婆一听叫修开封城,吓得浑身打颤,连忙跟老三说:“开封城方圆几十里,得多少砖头?多少石灰?就算在开封四周就地挖土烧砖,咱也拿不起工钱呀!这不明明是敲咱的竹杠儿吗?他是想叫咱一步穷呀,还是快派人给知府送份儿厚礼吧,求求情,让他另请高明。”
其实,申老三对知府要修开对城也是早有耳闻,想不到竟落到自己头上,他想,知府既然盯住我申老三啦,违抗只怕对自己不利。修开封城是有一定难度,但夫人的一阵唠叨却使他茅塞顿开,反而高兴起来,连言说:“有了,有了!”
申老三对夫人说:“你不是让我用开封周围的土就地建窑烧砖吗?你说的这个办法叫做就地取材,又省工又省钱,有了这个办法,重修开封城墙咱包啦!”
申夫人半信半疑地说:“这个办法中?”申老三说:“走着瞧"
申老三也和知府讲好了条件,承包了修复开封城的工程,他在开封城周围每隔一段建一座窑,就地取土烧砖。又派船沿黄河到邙山取石烧灰,他对窑主和工人也层层承包。大大降低了成本。申老三又雇了一批砌墙的能工巧匠和工头儿,在申老三的带领下,日夜轮班,原定一年的施工计划,只用八个月就完成了。

(开封城墙)
当时献计者的本意是想通过修筑城墙让申家资产耗尽,没想到申家人揽下修筑开封城墙的工程后,采取了“遍地开花,就地取材”的办法,不仅节约了一大笔成本,而且由此发了大财。
修筑开封城墙竣工后,老三看到还剩余很多砖头和石灰他突然有了个想法,他想在他逃难的时候多亏瓦坡人的收留,申老三才有今天,如今富裕了,得给乡亲们办点事实。于是他找来了村上的管事儿人商量,要为瓦坡修建寨墙,以防外患,并承诺所有的开销全部由申家承担。就这样,申家人把修筑开封城墙剩余的青砖、石灰,围绕瓦坡村修了寨墙,外用一米厚的砖层包裹,里面用沙土夯实,寨墙周长4公里,顶部宽约4米,根部宽约12米,呈45度坡,高约8米,寨门南北两处有拱形门楼,楼上雕梁画栋,气势恢弘。外有寨濠(护城河),寨濠深八尺,宽两丈,寨墙设计有涵洞(排水系统)。日夜有人守卫巡逻, 1938年黄河大决堤,周围村庄悉数被冲毁,因为有寨墙的守护,瓦坡村固若金汤,村民安然无恙,周边许多村民纷纷躲进瓦坡村,幸免于难。上世纪50年代末,瓦坡寨墙被毁。
就这样,申老三通过精打细算,科学运作,利用官府有限的资金,不仅重修了开封城墙,还净赚了一个瓦坡寨。
传说总归传说,典籍总有显现
申老三重修开封城尽管在民间有很多传说,但是究竟是什么时候,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翻开历史的典籍,我们可以看到,开封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已经成了城摞城,开封城的重修也是不止一次。
据史料记载,开封城墙在明代以前属于土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修开封城墙,改土城为砖城。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城濠深2丈,阔5丈。到了康熙元年(1662),开封古城又进行了一次重修,在明代开封城墙的基础上重修城墙,城门五座,营建如旧制。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一如明制。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开工重建修开封城墙,重修的城墙较清康熙元年建造的清代古城墙,周长由20里又190步加大至现状,城墙加高、加厚,城门升高丈余。城门升高丈余,城墙加高至8米,加宽至5米,周长由原20里又190步加长至14.4公里,青砖结构,与东京内城规模大体相近。虽不及宋城之宏大,但仍为仅次于南京城墙的中国国内现存第二大城垣。

(开封城楼)
根据民间传说的版本,申老三重修开封城有500多年,也就是说,申老三重修开封城应该是康熙元年那次重修。
一杆烟枪黄粱梦 百年申家从此废
申老三从明末清初逃荒来到瓦坡村,由于意外之财发家,又加上重修开封城大赚了一笔,从而奠定了申家以后几百年的基业,成了方圆百里知名的土财主。当年的申家在瓦坡村先后盖有四处富丽堂皇的大宅院,真可谓是楼瓦雪片,拥有数百顷良田,仆人几十号。在开封城内的店铺是不计其数,据传说,在开封所有繁华之地都有申家的房产和店铺。还有人更加形象的说,申家人从汴京到南京去,一路上个“不住别人家的店,不吃别人家的饭。”

(县文化部门所立的保护牌)
人们常说:人富富不过三代,申家在瓦坡村富了几百年,其秘诀在哪里?据瓦坡村一位名叫唐钦的老人回忆说:听老辈人说,申家从明朝发迹开始,就十分注重培养教育子孙读书识礼,他们高薪聘请有家庭教师,开办私塾。申家人不仅生意做得好,人才也是辈出,申家也曾出过秀才、举人等,也有到外地做官的。由于申家大院就在瓦坡村中央的最高处,人们每天都能听到从申家楼里传出郎朗的读书声。“每到晚上,村民们都纷纷来到申家楼下避暑、聊天,听申家子女读书诵课。”

(县文化部门所立的安全公示牌)
纸落狼毫今似昨,韵耕砚润正还篇。申家几代人打下的基业,在瓦子坡创下的辉煌,为何走向暮落呢?据瓦坡的老人回忆,申家的产业是毁在了一个大烟鬼的手里。到了清末民初,申家出了一个药材(中牟方言,指不争气的人,败家子),一天到晚在一杆烟枪的陪伴下,吸食大烟腾云驾雾,不但吸光了祖辈留下的积蓄,还债台高筑,没办法就开始拆楼卖钱抵账。富丽堂皇的申家大院几乎被卖光卖净,仅剩一幢楼没有卖,这就是现在在瓦坡村还能看的申家唯一财产 ——申家楼。
当问起申家后人的状况,一位老人回忆说,好多年都没有申家人的音信了,听村上的老人说,上世纪60年代初,申家大小姐还从开封曾回来过一次瓦坡村,她到申家楼看了看就走了,而后再也没有回来过。有位老人还自我介绍说,他和申家是故亲,小时候曾去过申家大院,见过申家大小姐。有人说现存的申家楼是申家大小姐的闺楼,其实不是,申家大姑娘的闺楼比这座楼气派得多。这位老人还回忆说,“申家大小姐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知书达理,不但长相美丽,气质高雅,而且心高气傲,直到30多岁,离开瓦坡村去开封时,还未嫁人。有人说她一生未嫁。”
申老三重修开封城,这虽然是一段历史传说,但是,他也是一段历史的真实,虽然没有更多的文献记载,但是,开封城的故址犹在,在开封城周边建窑烧砖的遗迹犹在,瓦坡村的申家楼还在那里耸立,这个历史传说无疑就有这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展示了当年申老三的聪明才智,讲述了当年那段历史的真实,今天开发起来,就更具有他的现实意义。
(胡云峰,2023年8月22日整理于三胡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