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703教育学考研经验 ——成功=正确的方法+真实的努力
文|薛XN / 凯程集训营学员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

先简单介绍一下基本情况:北师大教育学部教师教育专业拟录取,初试总分375,政治68,英语71,专业课236(专业课有一个很简单的名词解释考场居然没反应过来,失掉十分,后悔死了)。
这篇经验主要分享专业课的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最后我还会简单说一下我觉得集训营带给我最大的帮助有哪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真实感悟,绝对不是打广告!)
一、初试
我想通过同学们普遍会遇到的问题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回答,大家可以选择性参考。
1. 我该报什么学校呢?报高怕考不上,报低怕不值?难易都是相对的,坚定一个选择就只管努力就好了。
首先,我想说没有一个学校是好考的,省属师范院校竞争也很激烈,所以不要想着找一个好考的学校。其次,我知道选学校我们要考虑很多因素,可以综合起来先决定几个备选,有同学可能担心专业课不一样的问题,据我所知除了个别的几个学校,大部分都跟着凯程的311走就没问题,包括北师大也是。如果你到集训营,报考的时候徐影老师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一对一指导哦。
有同学想考北师大华东师大等,但是不敢考,觉得自己本科不好啊什么的。我自己也是二本学校毕业,我们学校历年好像没有考北师大的,就连我们的院长都和我说你不要考北师大,你考不上的。我想为什么要让别人的几句话决定我自己的命运呢?初试都是同样的卷子我好好学怎么就不能得高分呢?当然本科越好的同学可能本身教育学素养和综合水平普遍会高一些,所以我们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要你足够优秀,老师没有理由歧视你。
还有同学可能不想报985学校和直属师范院校,就想考一个省属师范院校,我觉得也是很好的,没有什么值不值的问题,只要考上了就很棒。我觉得每个学校的学术资源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丰富的,只要我们自己追求上进,在哪里都能变得更优秀。而且这些学校竞争也很激烈,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2. 要看教材吗?我觉得是要的。
七月之前开始复习的同学我觉得都要看看教材,宝典只是知识点的梳理汇总,教材会把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看的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定。我是跟凯程的基础班的时候看的,每一章先自己看教材,划重点,梳理逻辑框架,再听课,同时跟着老师做笔记。
中外教育史的教材可以帮我们理清事情发展逻辑;教育学原理的教材可以帮我们理解教育学一些抽象概念,把教育学上的专业概念和生活中真实的教育联系起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更能帮助理解专业术语,书上有许多解释和例子。
这个期间我是没有用宝典的,那什么时候用呢?到了强化班的时候,时间开始比较紧张,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复习的时候再遇到哪里有问题,再去翻看宝典,又快又准,没有废话。到了后期,如果我们觉得哪个知识点不会展开阐述,也是去看宝典怎么阐述的,但是我觉得这个不用背,看明白了自己也能说出来就可以了。
3. 要自己做笔记吗?凯程不是有现成的框架吗?要!做笔记是自己对知识加工的过程。
做笔记的时候你需要动手动眼动脑,这个时候你在思考,就更能理清逻辑,印象也更深刻,此外自己做的笔记还会有亲切感。凯程后期真题班还会补充很多东西,自己做笔记可以直接补充在知识点旁边,每次背都可以再巩固一遍。那框架怎么用呢?我觉得可以作为补充,查漏补缺自己的笔记,平时也可以当做检验。
这个框架我觉得凯程有点过于贴心了,去年为了服务准备的比较晚的同学后期直接出了这个框架,但是我们现在开始准备的同学甚至强化班开始跟的同学一定不要懒,还是要自己做笔记,记完所有笔记自己也会很有成就感的。
4. 什么时候开始背呢?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基础都不一样,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看。我是跟基础班的时候(也就是七月之前)边做笔记会边背一下大框架,也就是一级框架和二级框架,到三级基本就是具体知识点了,可以留到七月再开始背。
我觉得我这个进度可能适合大多数同学。学有余力或者对知识点比较熟悉的同学这个时候也可以开始背了。毕竟越早背越熟悉。如果是跨考的同学到强化班也就是七月左右再开始背我觉得也是没问题的,前提是你基础班一定要理解知识点,理清逻辑框架。
5. 怎么背?总是记不住怎么办?正确的方法+真实的努力!
每个人习惯背书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人必须大声背,有人必须安静地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都是可以的。我喜欢默背加默写,因为我怕自己拿着笔记出声背容易变成机械地读背,所以我会先集中注意力背一个大框架的知识点,然后默写关键字,只需要自己看得懂的两三个字就行,没背下来的做个标记,一章结束再默写这一章的内容,同样只需写关键字。
我觉得背书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适度!切忌背的过多或背的过少。有同学直接拿着宝典一句一句背,这样非常累,而且不高效。拿着宝典或之类的讲义背你就会按照他的表述去背,从而陷入强迫自己必须背下来这句话的循环,想想你这样背的话一上午才能背几页?还有同学背笔记,只背前面的框架,不管后面的知识点,或者也背了后面的关键字但是连不成完整的话,这样背考场能写满吗?
所以我觉得背书一定要适度地背,背笔记背关键字是最高效的方法,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关键字的意思,要能连词成句,背的时候发现你连不起来就要回顾宝典,看看你记的关键字什么意思,如果你能连起来,并且意思是对的,那么OK,你接下来就背你这些关键字就可以了。
有一些科目的专业的名词解释可能就是一句长话,我们也可以把它拆成是关键字的组合,比如这一部分是条件,这一部分是主体,这一部分是过程,最后是目的或结果。对知识进行加工也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真实的努力也很重要。背书一定要保证注意力集中,切忌切忌嘴里念着这个,脑子里想着别的,或者背一行看一行,这都是自欺欺人!我们可以了解了大框架之后,一个小框架一个小框架地背,自己背的时候不要一想不起来就看笔记,然后顺便瞟到了下面的内容,就以为自己记住了。
一定要是真实高效地在背。每一遍都能保证我背这一章的时候,这一章的内容是都记住了的。背到后面忘了前面或者背到第三遍还是觉得没背一样这都是正常的,刚开始比较慢后面就会快了,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每一遍我都是真实的背下来了。
6. 需要背几遍?因人而异。
说因人而异是因为我知道有同学的方法不太一样,可能有边背边回复复习的,或者很晚才开始准备的。正常复习进度来说的话我觉得最好是背五遍以上。我从七月开始跟着强化班背第一遍,在凯程集训营每一科结束都会有测试,我的进度比测试的稍微快几天,所以我会根据测试时间在背完一科之后再花两天时间整个回顾一下这一科,然后参加测试。
测试结果表现出我这种方式记的还是很牢的,测试我基本都得优+嘿嘿。所以这第一遍(其实每一科都过了两遍)还是花了很长时间的,直到暑假结束。九月休息了几天,开始第二轮背诵,以下是我找到的当时列的计划。

我清楚的记得在这两遍(其实算是四遍)结束之后,我能感觉到框架好像都装在我的脑子里了,虽然仔细回忆可能还是有细节想不起来,但是不影响整体的记忆,所以那时候觉得很有成就感也很有动力。
第三轮和第四轮就明显记的更快了,分别用了20天。第五轮用了15天,最后一轮留出了考前的五天时间整体复习。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我们并不是每轮都只背笔记就可以了,比如十月我们还要看真题,十一月十二月还要关注热点。下面就说这两个问题。
7. 如何利用真题?了解出题思路,训练答题思路。
我们一定不要局限于自己报考学校的真题,因为太少了,也要多看看其他学校的真题,多了解高校老师们的出题思路,利用不同角度的真题来训练我们的答题思路,将背过的知识点转换成最贴合这道题目的好答案。
所以说记住是最基本的,会答题才能得高分,两者不能等同。这里不得不说凯程的真题班真的帮助很大,徐影老师和高歌老师为我们精心挑选各个学校的真题并且详细讲解,听完你会觉得醍醐灌顶。
我听真题班会先看一下题目,自己先想一下应该调用哪些知识点如何组织成答案,再听老师讲解,如果这道题出题角度很新颖或老师的答题思路我没想到就会记在笔记本相应知识点旁边,这样以后每次背到这个知识点,都可以再顺便复习一下与这道题相关的真题。
所以到后期其实背的笔记越来越多,但是因为熟了所以也就快了。下面找一个我笔记上的例子(因为基础班用的黑笔,强化班用蓝笔补充,真题班只好用红笔了,请大家忽略字丑且乱)。比如此处“述评教学相长”,我不知道这么小的知识点该如何答成论述题就把老师的思路记下来了。
还有“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是否平等”,我觉得这是一道很好的总结性综合性的题,从这道题我学会了提取调用知识点,以后碰上类似的题也就会了。

注意不要背真题答案,你背不完的。一定要学习答题思路。听完老师上课讲的真题,自己也可以再从真题汇编随便挑几道题想想该怎么答。
8. 要关注热点吗?要要要!
同学们了解一下去年的真题就会发现结合热点的题目越来越多,因为教育学知识点就那么多,都考了这么多年了,那怎么优中选优呢,不仅要看你背的程度理解程度,还要看你的教育学素养。
凯程其实最后的热点课已经挺全面了,如果没别的时间关注热点只听热点课我觉得也可以。如果像我一样想平时也多积累多提升那给大家推荐几个我关注的公众号。不用每个都看,我的方法是每天抽出20分钟到半个小时学累了的时间找一到两个我一看题目就感兴趣的文章浏览。
看的时候要注意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逻辑是什么,比如说写了某某问题和对策?还是国外某种方法和启发?如果看到有很好的观点句我们可以记一下,观点句就是那种简明扼要说出论点的小标题句(也就是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好词好句),然后可以用到我们答论述题当中的小标题。
但是注意小标题之间要有逻辑,不要拿来就用,还是要想想合不合适。如果我们在这几个公众号中看到有相同主题的文章,那有可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就要把这几篇放到一起来看。

我觉得看这些公众号是很好的放松时间,但是不要颠倒主次,背书和真题还是最重要的,也不要趁这个时间偷偷玩手机。
9. 每天学习时间多久?时间不在多长,在于多高效。
我们不用每个人都追求一天13、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但是要保证每天有十个小时的高效学习时间,也就是我前面说的真实的努力的时间。我的作息是这样的:
凯程集训营开设了有晚间自习室到11点半,但是我去了几次发现效率并不高,因为晚上我已经很累了,所以只有在有任务必须当天完成的情况偶尔去几次。另外,集训营每周有一天休息时间,我觉得也是比较人性化的,学习真的要劳逸结合,不过我基本没怎么休过,因人而异吧,我觉得我只要每天睡眠够七个小时白天的效率就都还可以。
10. 我要二战/三战吗?想清楚!
这个想清楚包括我真的想考吗?还是只是为了逃避工作?再考我去哪里学习?在职考还是辞职考?这次是否(依然)能尽全力?假如结果还是不尽如意我能否承受?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上一次为什么失败?是方法有问题还是没努力?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是)上一次只差几分,觉得不甘心,想再来一年,觉得再来一年肯定没问题了,因为我都已经背过一年了,但是有没有想清楚到底为什么差几分?难道补上这几分我就能考上了吗?为什么要盯着分数线的这几分看觉得自己就差一点点,为什么不盯着第一名看看其实差了几十分!
所以想清楚如果再考的话先反思自己为什么失败,找出原因,然后定一个目标,不是要过线,而是要尽可能考得高,因为初试也是最公平的,初试考的越高也就越稳,但也不会是绝对的稳。我上一年考了330,去了集训营徐影老师跟我说,你今年必须冲着370考,你只有考到370+,才很大可能稳进复试。最后我考了375,我们专业分数线365,都被老师说中了,真的很感谢徐影老师!
二、复试
复试也是很折磨人的,因为像北师大这种学校完全没有范围,而且往年准备时间短暂,所以我觉得有专业的老师指导是很重要的。下面讲讲我为复试做的准备。
1.看教育学名著
这是学硕很大可能被问到的问题,但是我们看书不光是为了应对你看了什么书这道题,还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教育学素养,再者书中一些好的话也可以引用到其它问题的回答中。
今年情况特殊,我在这个漫长的假期看了十几本教育学著作,其中包括三本我所报考专业的相关书籍。往年时间短暂,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初试结束就开始多看书,做读书笔记。可以跟着徐影老师的名著导读课,讲得很好很深入。
2.了解你报考专业
首先要知道你报考专业是研究什么的,最好能找一本比较权威的教材看看,了解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
3. 看专业论文
多看论文可以了解你报考专业都在研究什么,关注什么,为了应对复试笔试或面试老师直接问到专业的话题,或者老师问一个宽泛的问题,让你自己找个主题说,你也能说得上来。我看了将近一百篇我们专业的论文,整理了大概30多个专业话题,确实让我在复试当中能够有的可说并且说的有条理。
4.关注专业热点
比如说跟你专业相关的政策文件、讲话报告等都是需要关注的。
5.模拟练习
面对好几个高校老师一起面试,我们是一定会紧张的,怎么缓解紧张,我觉得一是要准备充分,二是要多模拟练习。第一点就是把上面几点做好,有实力才能有自信。第二点我觉得也是凯程一个很大的优势,凯程有专业的模拟面试团队。
我在复试之前接受了凯程老师们六次模拟面试,每一次都有2~4位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回答每个老师不同的问题,让我了解到许多我没关注到的点,也训练了回答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在模拟面试过程中,老师还会指出我语言表达上的一些问题,比如一开始我会经常说“然后”,但是自己丝毫没有察觉,只有让别人听才能听出来。最后还是要非常感谢徐影老师,在一次模拟面试中徐影老师问到我一个问题和我最后在真实面试中抽到的一个问题非常相似,才能让我比别人回答的都要好。
总之,我觉得复试比的一个是心态,一个是综合素养。心态需要锻炼,综合素养需要积累。
三、凯程集训营带给我的帮助
1. 环境:集训营有很好的学习氛围,有固定的带隔板的自习座位、专门的上课教室、单独的出声背书教室、想放松或锻炼的操场。
2. 方法:集训营有专业的老师授课,教育学专业课是徐影老师和高歌老师亲自面授讲课和答疑,老师还会检查笔记。英语和政治也都是专业的老师上课,提供的都是正确的方法。我之前也听过研究生学姐讲教育学专业课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不能像徐影老师和高歌老师一样讲的深入浅出、融会贯通。
3. 监督:集训营有专门的班主任老师监督学习情况,每天早中晚要打卡,老师会随时检查自习情况,发现什么问题也会及时找你沟通。我印象很深的是在前几次测试中我都是优+,后来有一次得了优,老师还专门找我问最近学习情况。
4. 答疑:不得不说集训营的老师们都很负责,就拿徐影老师来说,每天微信上的答疑都会处理,还会有面对面一对一答疑时间,经常答疑到晚上十点,报考之前还会一对一给每个人看报考合适不合适,时不时还有鼓励人心的鸡汤。
5. 检测:我们教育学的背诵其实是很需要检测的,只有通过真实的考试才能锻炼提取速度、答题思路、答题速度。不光教育学有检测,政治英语也有测试,最后还会有全真的模拟考试。
在这里真心感谢所有凯程老师们的付出。
就像标题一样,我觉得考研成功有两个必要的条件:正确的方法+真实的努力。可能有同学说我就是差那么一点运气,那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说:当你坚持努力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对于运气这种外在不可控又不稳定的因素我们也拿它没办法,那还不如多在我们内在可控的因素上下功夫。只要我们掌握这两个法宝,我觉得都是可以考研成功的。
祝大家都能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