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后的全能战士——美国“弗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发展史

2022-05-08 10:43 作者:千本蔷薇十字  | 我要投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设计建造的舰队驱逐舰均非常重视全能性——即拥有均衡的对舰、对空和反潜能力,这一点到了战后也不例外。美国海军在战后新设计建造的第一型舰队驱逐舰——“米歇尔”级,同样是一型全能战舰。不过,由于“米歇尔”级过于昂贵的造价使得其并不适合大规模建造,因此美国海军在进入导弹时代之前,大规模建造的舰队驱逐舰是一型更为便宜的型号,即为本期专栏的主角——“弗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该级驱逐舰延续了美国海军自二战以来的全能思路,但其也是最后一型“全能”舰队驱逐舰——在进入导弹时代后,美国海军的驱逐舰要么精于防空,要么专注反潜,而不再重视所谓的“全能性”。

1.小“米歇尔”

在“米歇尔”级驱逐舰于1948年定型时,美国海军是将其作为未来的主力舰队驱逐舰看待的——他们希望能够大量建造此型战舰。不过,“米歇尔”级高昂的造价令他们望而却步(恕我无法找到具体数据,不过根据吨位推测应该在每艘4000万美元左右)。美国海军曾经要求吉布斯&考克斯公司研究可供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的简化方案,但是他们给出的“简化”方案吨位却高达4040吨(标准排水量),实际上并不能降低造价。

在吉布斯&考克斯进行研究的同时,美国海军船舶部也在进行着类似的研究。不过,船舶部最初的“量产版”方案相比于“米歇尔”牺牲了很多能力,也因此得以将吨位控制在3000吨以下,舰长控制在425英尺(约129.5米)。船舶部认为,作为舰队护航舰的驱逐舰,今后会面对的主要威胁仍是高速潜艇,因此保留了“米歇尔”上几乎全部的反潜武器——包括两座“武器A”和两座双联装鱼雷发射管;不过,相比于“米歇尔”,“量产版”方案的火炮换做了三座双联3英寸炮,船舶部认为这已经足够应对防空和反舰两项次要任务。然而,作战部和舰船特性委员会(SCB)并不认同这项设计,他们延续了在设计“米歇尔”级时的坚持——舰队驱逐舰需要使用5英寸炮作为主炮。

“弗雷斯特·谢尔曼”级的线图,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出厂形态,而且线图绘制的为13号舰“埃德森”号,属于SCB 85A计划,与“弗雷斯特·谢尔曼”有些微区别

1951年2月,美国海军作战部正式否决了大规模建造“米歇尔”级的计划,并要求SCB进行一项新的舰队驱逐舰计划,新的舰队驱逐舰不应再像“米歇尔”级一般庞大,而应该适于大规模建造。1951年4月,SCB提出了新舰队驱逐舰的技术指标,编号SCB 85,这项指标要求新舰队驱逐舰标排2500吨,并装备3门5英寸炮作为主炮。根据相关研究,一个单装的Mk42炮塔(使用5'/54 Mk18型舰炮)的重量与炮弹投射量都与“基林”级使用的双联Mk38炮塔(使用5'/38 Mk12型舰炮)近似,因此新舰应该足以安装3门,以维持与“基林”级同等的主炮火力。除此之外,SCB 85的其他要求还包括:4座双联3英寸高炮,4具鱼雷发射管,两座刺猬弹投射器,32节航速,4500海里/20节续航力。

刚服役不久的“弗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巴里”号,其作为量产型的舰队驱逐舰,没有安装“米歇尔”级上使用的新式火箭深弹发射器“武器A”和70倍径3英寸Mk26型舰炮,而是使用了老式的刺猬弹和50倍径3英寸Mk22型高炮

SCB 85相比于“米歇尔”级增加了一门主炮,但是牺牲了反潜能力——刺猬弹的作战效能比起全新的“武器A”有比较大的差距(“武器A”的火箭深弹相比于刺猬弹体积更大,装药更多,射程也更远),不过SCB认为牺牲“武器A”来增强主炮火力是值得的。由于新驱逐舰依旧是作为舰队驱逐舰设计,因此SCB认为其任务目标与“米歇尔”级相同,均是为舰队提供全面的警戒保护能力,包括对潜、对空和对海。不过,彼时美国海军已经在大量改装二战时的老驱逐舰,以使她们成为反潜特化驱逐舰(DDK),因此SCB认为,作为舰队核心成员的舰队驱逐舰面临的水下威胁会小于空中威胁——敌方潜艇若想靠近主力舰队需要突破外围DDK的层层防御,但是这些二战舰艇的防空系统在面对现代喷气式飞机时则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基于此,SCB 85牺牲了部分反潜能力而强化了火炮,实际上是主要是基于防空的目的。

1950年代初的“卡彭特”号驱逐舰,原本为一艘“基林”级驱逐舰,但是在战后按照DDK方案的要求建造完成,并且作为DDK方案的先行试验舰,进行了大量新概念和新武器的试验,如图所示的状态即为试验3英寸炮作为主炮的可行性,还安装了“武器A”。不过,DDK这个分类在1950年便与DDE合并,“卡彭特”号也从DDK-825转变为DDE-825;而DDE这个分类也在1962年取消,“卡彭特”的舷号也就此变更为DD-825

2.“弗雷斯特·谢尔曼”

1951年5月,已经接获SCB要求的美国海军船舶部进行了初步设计,不过他们无法满足SCB 85的全部要求。船舶部表示,他们可以在一艘2700吨的船上安装2门5英寸炮+8门3英寸炮(4×2)或3门5英寸炮+6门3英寸炮,其他的要求大部分可以满足,只是航速需要降低1节,在此之上的要求实在是难以实现。SCB很快做出了回应,武备要求变更为3门5英寸主炮+4门3英寸炮,主炮可以用前1后2的布置方式以节省重量。不过即便如此,船舶部拿出的初步方案依旧重达2800吨。为了保证战斗力,SCB最终决定采纳2800吨方案进入详细设计。

尚在舾装中的“弗雷斯特·谢尔曼”号,可以注意到其4具固定式的533mm鱼雷发射管

详细设计过程中,为了满足大量建造的要求,船舶部并未在SCB 85上应用一些先进装备,而是大量使用了成熟技术。火控系统方面,不同于“米歇尔”级,船舶部为SCB 85安装了一套较老式的Mk56火控系统用以控制3英寸高炮,而全新的5英寸主炮则不得不使用最新式Mk68,不过这套较重的主炮火控系统并没有安装在舰桥,而是装在了舰艉火控塔内,舰桥上方则安装了较轻Mk56系统。刺猬弹投射器方面,尽管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的指挥官们均强烈要求安装旋转式的Mk15发射器,但是船舶部坚持己见,为SCB 85安装了两套老式的固定式Mk11发射器,理由自然是这样做可以节省成本和重量,更利于新舰大规模建造。鱼雷系统相比原案则有所增强,除去原有的4具533mm鱼雷发射管外,船舶部还为SCB 85加装了两座轻型鱼雷发射器。实际上,对于缺少火箭深弹的“弗雷斯特·谢尔曼”来说,这些鱼雷才是她主要的反潜武器。

旋转式的Mk15刺猬弹投射器,“弗雷斯特·谢尔曼”级为了节省成本和重量并未选用这型投射器

1952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在下一财年建造4艘SCB 85的预算。新舰获得了“弗雷斯特·谢尔曼”、“约翰·保罗·琼斯”、“巴里”和“迪凯特”的舰名,即为“弗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首批四艘舷号DD931~934,订单下发至巴斯钢铁厂,每艘造价约2600万美元。不过,在1953财年,实际开工的只有DD931~933这三艘,DD934并未动工。在随后的订单中,考虑到DD934和DD935的舷号此前已经被用来命名了两艘缴获舰(分别是日本“花月”号驱逐舰和德国T-35号鱼雷艇),“弗雷斯特·谢尔曼”级便直接跳到了DD936。1954财年,伯利恒钢铁厂获得了该年的三艘订单(DD936~938)。1955财年,美国海军下发了5艘订单,巴斯获得三艘(DD940~942),伯利恒获得两艘(DD943~944)。1956财年,三家造船厂分享了最大的一批,也是最后一批“弗雷斯特·谢尔曼”级的订单(DD945~951,共7艘)。在此之后,随着“小猎犬”舰空导弹的成熟服役,美国海军便不再订购“弗雷斯特·谢尔曼”级这种以火炮作为防空武器的战舰。

“弗雷斯特·谢尔曼”级4号舰——DD-936“迪凯特”号。由于934(花月)、935(T-35)和939(Z-39)的舷号被缴获舰占用,因此“弗雷斯特·谢尔曼”级的舷号跳过了这三个数字

在“弗雷斯特·谢尔曼”建造过程中,其设计方案也进行了一些变动。1953年底,美国海军在北大西洋进行了一场演习,演习中美国驱逐舰的舰艏上浪严重,因此之后船舶部便决定抬高舰艏甲板高度。不过,等到船舶部修改完方案后,第一批的三艘“弗雷斯特·谢尔曼”已经基本完成船体建造,因此这项改动仅应用于后续舰。除此之外,SCB其实对于船舶部将主炮火控系统放置于舰艉十分不满,因此在最后一批的7艘“弗雷斯特·谢尔曼”上,用于主炮火控的Mk67系统和舰桥上的Mk56系统调换了位置,应用了这项改进的“弗雷斯特·谢尔曼”级项目代号也变更为SCB 85A。除去这类细节改进,SCB 85A还增加了4具533mm鱼雷发射管。不过,就在SCB 85A定型后没多久,在1956年中,美国海军军械部突然建议新舰不要再安装533mm的大口径鱼雷发射管,理由是新型的火箭助推鱼雷(即RAT和ASROC)可以取代这些重型鱼雷的作用,因此除去舾装完成的“弗雷斯特·谢尔曼”和“约翰·保罗·琼斯”号外,其余的“弗雷斯特·谢尔曼”均计划不再安装533mm鱼雷发射管。然而天不遂人愿,由于火箭助推鱼雷开发进度缓慢,为了能够在火箭助推鱼雷上舰前维持远程反潜的能力,很多较早服役的“谢尔曼”们又把533mm鱼雷发射管装了回来。

“弗雷斯特·谢尔曼”级16号舰“帕森斯”号,属于SCB 85A计划,相比于DD-944以前的同级舰,其舰桥顶端和舰艉上层建筑顶端安装的火控塔互相调换了位置
“巴里”号(DD-933)上的三联装324mm鱼雷发射管与身后的两具533mm鱼雷发射管的合影,摄于1962或1963年。该舰在刚建成服役时并未安装533mm鱼雷发射管,但是由于RAT计划的进度缓慢,该舰又再度装回了533mm鱼雷发射管

3.导弹时代

1959年初,随着“阿斯洛克”反潜火箭系统的研制成功,“弗雷斯特·谢尔曼”们也开始准备换装这套系统。SCB为该级舰设计了一套现代化改装方案:拆除533mm鱼雷发射管和舰艉2号主炮,拆除3英寸高射炮,在原本二号主炮的炮位安装一具“阿斯洛克”发射箱,并且安装一套可变深度声呐系统。这套改装方案编号SCB 251,尽管这套改装方案立项很早,但是却直到1967年才开始执行,而到1972年执行完毕时,只有8艘“弗雷斯特·谢尔曼”获得了改装(DD933,DD937~938,DD940~941,DD943,DD945,DD948),剩余的10艘里4艘被选中进行了安装舰空导弹的改装,而最后6艘则由于预算原因没有进行任何现代化改装——由于美国参加越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余裕来为所有的战舰进行现代化改装。

1970年,航行在特拉华河上的“布兰迪”号,此时已经完成SCB 251计划改装,舰艉安装了一具“阿斯洛克”发射箱

被选中进行导弹化改装的四舰分别为“迪凯特”(DD-936)、“约翰·保罗·琼斯”(DD-932)、“帕森斯”(DD-949)和“索莫斯”(DD-947)。四舰的现代化改进项目代号为SCB 240,在1965~1966年,四舰先后进入船坞进行改装,分类修改为“导弹驱逐舰”,并重新获得了DDG31~34的舷号。改装项目包括:拆除舰艉两座主炮,拆除刺猬弹投射器和深水炸弹装置;在舰艉安装一座Mk13单臂导弹发射架,用于发射RIM-24“鞑靼人”舰空导弹;在舰舯部安装一具“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发射箱。

1970年,已经完成导弹化改装的“索莫斯”号驱逐舰,主力对空武器已经变为自舰艉单臂发射架发射的RIM-24“鞑靼人”舰空导弹

18艘“弗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在服役后大多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经历,不过曾服役于太平洋舰队的10舰——“巴里”号、“曼利”号、“杜邦”号、“赫尔”号、“埃德森”号、“索莫斯”号、“莫顿”号、“帕森斯”号、“理查德·S·爱德华兹”号和“特纳·乔伊”号均不同程度参加了越战。其中,“特纳·乔伊”号甚至参加了一场“海战”——1964年7月底发生的“北部湾事件”中,这艘驱逐舰全程参与其中,并在8月4日攻击了“可能存在”的北越海军快艇。18艘“弗雷斯特·谢尔曼”均服役至1980年代,其中1988年退役的“埃德森”号(DD-946)是美国海军最后一艘退役的火炮鱼雷战舰。退役后,绝大多数该级战舰都被报废拆解,而参加过“海战”的“特纳·乔伊”号和最后的火炮战舰“埃德森”号则在民间力量的努力下获得保留,被改装成博物馆舰以供人参观。“特纳·乔伊”号当前停泊在密歇根州贝城,而“埃德森”号则停泊在华盛顿州布雷默顿。

越战期间的“特纳·乔伊”号,照片摄于同行的“布莱恩”号驱逐舰(DD-630)舷侧,该舰是少数参与了“海战”的美国战后舰艇之一
2012年8月,正在通过底特律河上的大使桥的“埃德森”号,他即将成为一艘博物馆舰以供游客参观。“埃德森”号是6艘没有经过SCB 240或SCB 251计划改装的“弗雷斯特·谢尔曼”之一,因此几乎维持了服役之初的样貌

4.外传:重炮驱逐舰

1974年,从越战归来的“弗雷斯特·谢尔曼”级“赫尔”号驱逐舰(DD-945)承担了一项特别的任务:作为“大口径轻型火炮”(MCLWG)计划的试验舰。这项计划源于美国所有的重巡洋舰均在70年代初退役,而这些巡洋舰退役之后,美国海军对岸打击的力量便仅剩5英寸炮——即“弗雷斯特·谢尔曼”级装备的这款主炮,而这也是美国海军在越战时的主力对岸火力支援武器。不过,海军认为这型火炮没有足够的威力贯穿一些坚固的混凝土工事,因此想要开发一型大口径火炮。这型大口径火炮需要重量足够轻,以便能够安装在驱逐舰等级的舰体上,同时还应该使用激光制导等精确制导手段,以使其能够精确命中小型碉堡。

正在进行射击测试的55倍径8英寸Mk71型舰炮,该炮是MCLWG计划的产物

1975年,改装完成的“赫尔”号驶出船坞,她不再安装原本的5英寸主炮,而是在舰艏装备了一门8英寸Mk71型舰炮。这型舰炮即为MCLWG计划的成果,“赫尔”号担当测试任务,如果成功,这型火炮便有望登上后续舰艇作为主炮。1975~76年,“赫尔”号进行了多轮射击测试,结果并不算差,但是测试和评估委员会认为该炮并不适合安装在驱逐舰上(不够稳定,导致不使用制导炮弹的话精度较差)。委员会还认为,该炮作战效能并不会比开发5英寸炮的火箭增程弹来得高,而后者的成本要低得多,因此出于节省资金的考虑,MCLWG计划在1978年便完全终止了。至于安装了“巨炮”的“赫尔”号,也在1979年拆除了这门试验型的主炮。

舰艏安装“巨炮”的“赫尔”号驱逐舰,摄于1978年


最后的全能战士——美国“弗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发展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